咽喉消腫湯(《湖北中醫雜誌》)
(組成)銀花30克,山豆根12克,硼砂15克(化服),生甘草9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兒童酌減;嚴重者,每日2劑。
(功效)清熱解毒,利咽止痛。
(主治)喉蛾症(急性扁桃腺炎)。證見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口渴喜飲,舌質紅,苔黃,脈浮數。
(按語)本方所治急性扁桃腺炎,屬喉蛾範疇。所見表現為熱毒蘊於肺胃之征。治宜清熱解毒,利咽止痛。方中君以銀花清熱解毒。臣以山豆根清熱解毒,利咽喉。佐以硼砂清熱化痰,“破瘕結喉痹”。生甘草配銀花清熱解毒,和中利咽,並調和諸藥兼以為使。藥僅四味,按法組方,力專效宏,有清熱解毒,利咽止痛之效。
(療效)本方治療187例急性扁桃腺炎。其中男84例,女103例,年齡最小5歲,最大55歲。病情起病3天者155例,4天以上者32例。治療結果,在10天內臨床症狀完全消失,3個月內未見複發者,151例,占80.7%;用藥10天以上臨床體征改善,獲得顯效,但有複發者,32例,占17.2%;用藥10天以上,未見效者,4例,占2.1%。總有效率為97.9%。
利咽煎(《浙江中醫藥》)
(組成)銀花9克,菊花9克,玄參9克,馬勃3克,木蝴蝶1.5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
(功效)清熱解毒,疏風利咽。
(主治)風熱喉痹(急性咽炎)。證見咽喉疼痛,吞咽困難,聲嘶,咽部懸壅垂紅腫,咽腔後壁見顆粒狀突起,色紅赤,小便黃,便秘,發熱,口渴欲飲,舌質紅,苔黃,脈數有力:
(按語)本方所治急性咽炎,咽喉腫痛,吞咽困難,咽腔後壁見顆粒狀突起色紅赤,聲嘶,發熱,口渴,尿黃,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為風熱壅於肺所致。喉為肺係之門戶;“急性”者驟起,為風。因此,治以清熱解毒,疏風利咽之法。方中銀花為君,清熱解毒,透表疏風。玄參為臣,清熱涼血,解毒散結,並能養陰;菊花疏風清肺。佐以馬勃、木蝴蝶(4層紙)清肺利咽。甘草清熱利咽,調和諸藥為使。諸藥配伍,共成清熱解毒,疏風利咽之劑。
(療效)本方治療67例急性咽炎。其中男41例,女26例。年齡14—50歲。病程為1—7天。治療結果,臨床治愈54例(咽部粘膜充血,水腫消退,疼痛消失),占79%;有效12例(自覺症狀減輕,咽部粘膜病灶好轉),占19%;無效1例(自覺症狀未見改變)占2%,總有效率為98%。
★附方
喉痹散(《北京中醫雜誌》)
(組成)牡丹皮10克,山梔子12克,射幹10克,鬱金10克,淡豆豉6克,白通草10克,淡竹葉10克,瓜蔞皮10克,連翹10克,浙貝母10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
(功效)清熱解毒,散結。
(主治)喉痹(急性會咽炎)。證見咽痛,吞咽困難,呼吸困難,發熱,口幹口渴,舌質紅,苔黃,脈數。檢查:會咽明顯水腫。
解熱煎劑(《上海中醫藥雜誌》)
(組成)大青葉30克,柴胡30克,連翹20克,黃芩15克,牡丹皮30克,白茅根20克,法夏12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成3碗。每4—6小時溫服一次,一次大半碗。
(功效)清熱解毒,辟時疫,退肌熱。
(主治)高熱(感冒,體溫在39℃以上患者)。證見咽痛,發熱,口渴欲冷飲,尿黃,便秘,舌質紅,苔黃,脈滑數。
(按語)本方所治急性高熱,屬壯熱範疇;本方證臨床特點是發病急,轉變快,是由感受風熱疫毒之邪氣所致。風熱疫毒邪氣,極易化熱化火,病勢急驟。故驟見壯熱,口渴,冷飲,尿黃,便秘,舌質紅苔黃,脈滑數。風熱疫毒,壅滯咽喉,故咽痛。因此,治療之法宜清熱解毒為主,兼以辟時疫,退肌熱,方中大青葉清熱解毒,涼血,對多種熱性病,熱性傳染病有效,重用為君。臣以柴胡辛散退熱,在方中起解熱鎮靜作用,亦重用;連翹清熱解毒,散結。佐以黃芩清熱解毒;牡丹皮涼血解毒、散瘀散結;白茅根清熱,涼血,利尿以泄熱;法夏和胃以防寒涼傷胃氣。諸藥配伍,共成清熱解毒,辟時疫,退肌熱之方。
(療效)本方治療120例高熱患者。其中男56例,女64例。年齡16—70歲。其中發熱1—2天66例,3天28例,4天5例,6天9例,1周以上12例。治療結果,治愈80例(1—3天內體溫降至37℃以下,症狀及體征消失),占66.6%;有效34例(治療3天以上體溫降至37℃左右,症狀及體征大部分消失),占28.4%;無效6例(經治3—5天,體溫不降,症狀不減),占5%,總有效率為95%。
銀花白虎湯(《浙江中醫雜誌》)
(組成)銀花25克,連翹20克,防已25克,木瓜25克,知母25克,粳米25克,石膏100克,甘草10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三次服。
(功效)清熱解毒,祛濕通絡。
(主治)心悸(風濕性心肌炎)。證見發熱,微惡寒,心悸或胸悶,膝踝關節紅腫作痛,肢體倦愈,食納減少,泛惡欲吐,口苦口幹,舌質紅,苔黃,脈弦數。心電圖檢查:J波低平,Q—J間期延長,血沉,抗“0”升高。
(按語)本方所治“風濕性心肌炎”,是在未形成“風濕性心髒病”之前。本方證表現,乃脾胃氣分大熱挾濕所致。發熱,口苦口幹,舌紅,苔黃,脈數為熱;因熱引起胃氣上逆,泛惡欲吐,食納減少;因熱挾濕,故膝踝關節紅腫;腫則痛,濕滯經脈也;痛則脈弦;苔黃而不膩為熱熾而濕不甚;熱擾心,濕邪閉阻心之經脈,故心悸。本病證屬“心悸”範疇,證屬濕熱閉阻經絡,以熱為主。是以治當以清熱瀉火解毒,兼以祛濕通絡,以止心悸。方中石膏為君,清熱瀉火,生津除煩。臣以防已祛風濕,通腠理,利九竅;木瓜舒筋活絡,和胃化濕。佐以銀花,連翹清熱解毒;知母清熱生津,粳米和中。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諸藥配伍,共奏清熱解毒,祛濕通絡之效。故使熱清不擾心神,而心悸止;濕祛關節腫痛消;濕熱祛除不閉阻經脈,氣血調和,則風濕性心肌炎可愈。
(療效)本方治療12例風濕性心肌炎。其中男8例,女4例。年齡在16—25歲,其中關節疼痛或關節紅腫熱痛者4例。發病前1——4周有扁桃體炎,咽頜炎等鏈球菌感染史者8例。均有心電圖的改變。治療結果,服藥後3周左右,心悸或胸I;司消失,發熱或關節疼痛症狀顯著好轉,血沉降至正常4例,明顯下降4例,抗“0”降至正常4例,症狀消失後,仍繼續服藥2—3周。隨訪半年至1年,全部患者無複發,亦無發生慢性心瓣膜損害者。總有效率為100%。
芩柏合劑(《南京中醫學院學報》)
(組成)黃芩1000克,黃柏1000克,葛根1000克,檳榔1000克,木香600克,白頭翁1500克,秦皮300克,馬齒莧3000克。
(用法)將上藥共置煎煮容器中,加入清水80000—100000毫升,浸泡1小時,煎煮至25000毫升,去藥渣,濃縮至20000毫升,再加入防腐劑(苯甲酸納60—1000克),冷卻後,分裝於100瓶內,每瓶200毫升,封藏備用。成人每次100毫升,病情輕者,每日2次,重者每日三次。惡心嘔吐者,加入生薑汁數滴以止嘔。兒童用量酌減。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瀉。
(主治)腹瀉(急性胃腸炎)。證見腹瀉,大便日數次或數十次不等,多呈水樣便,偶呈膿血或血水樣便,腹痛,惡心嘔吐,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按語)本方所治急性胃腸炎,屬澀瀉範疇。本方證所見乃熱毒蘊伏於胃腸所致。熱毒蘊伏於胃腸,則胃失和降,小腸不分消濁,大腸傳導失常;胃腸氣機逆亂,故可見泄瀉,腹痛,惡心嘔吐,舌紅苔黃膩,脈弦數。因此,治療上宜清熱解毒,燥濕止瀉。方中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為君。臣以黃芩清熱解毒燥濕;黃柏助黃芩之力;馬齒莧清熱解毒,散血止血,利腸,合白頭翁對本方證大便呈血水樣或偶呈膿血者起治療作用。佐以葛根清熱,解肌,退熱又能升舉清陽之氣,止瀉;秦皮清熱解毒,“主熱痢下重”;檳榔、木香行氣破滯、止痛。各藥配伍,共成清熱解毒,燥濕與瀉之劑。
(療效)本方治療急性胃腸炎192例。其中男90例,女102例,年齡在15—50歲之間174例,51歲以上的18例。治療結果,顯效127例(服藥的,在24小時內嘔吐、腹瀉止,腹痛消失,大便常規正常),占66%;有效57例(服藥後,在36小時內嘔吐、腹瀉止,腹痛消失,大便常規正常),占30%,無效8例(服藥後,48小時內症狀不減輕,反加重),占4%。總有效率為96%。
食道炎丸(《福建中醫藥》)
(組成)沙參100克,麥冬100克,甘草100克,桔梗100克,銀花100克,連翹100克,胖大海50克。
(用法)將上藥研成細粉,蜜調分成100丸。每日3~5次,每次1—2粒,於兩餐之間或空腹含化,緩咽。20—40天為一療程。
(功效)清熱解毒,宣利肺胃,生津養陰。
(主治)嘔吐(食道炎)。證見吞咽食物覺胸骨後灼熱樣刺痛,或摩擦樣疼痛,吞酸,久之不能進食,吞咽動作時有疼痛,伴有梗阻感,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按語)本方所治食道炎多因機械性、化學性、營養缺乏性如維生素A與核黃素缺乏和細菌感染等因素引起,腦部疾病,糖尿病,動脈硬化症等亦可誘發;但以胃酸返流至食管為常見原因。屬嘔吐,或吞酸範疇。吞酸而舌紅苔黃,脈數為熱;脈弦主痛;吞咽動作與吞咽食物表現一致,胸骨後呈摩擦樣疼痛,或如灼熱樣刺痛,並伴梗阻感,是因鬱熱甚,肺胃氣機不暢,屬熱毒之征。因此對本方證的治療方法,宜清熱解毒,宣利肺胃氣機,生津液,養肺胃之陰。方中銀花清熱解毒,與銀花配伍,加強清熱解毒作用。佐以桔梗宣利胸膈氣機,宣利肺氣;沙參、麥門冬清熱、生津、養陰;胖大海清肺,宣肺。各藥配伍,共成清熱解毒,宣利肺胃,生津養陰之劑。
(療效)本主治療121例食道炎、吞咽食物時胸骨後灼熱樣刺痛或摩擦樣疼痛,伴有反酸者5例,不進食或做吞咽動作疼痛者3例。多方求治無效者10例;治療前經食道拉網,胃鏡、X線食道攝片吞鋇檢查證實者10例。治療結果,治愈8例(症狀完全消失或兼X線、胃鏡、食道拉網無異常發現),占66.7%;好轉3例(咽下時疼痛明顯減輕),占25%;無效1例(症狀及檢查與治療前無改變),占8.3%。總有效率為91.7%。
★附方
蒲公英解毒湯(《四川中醫》)
(組成)蒲公英200克,白芨100克,大黃30克(醋炒),烏賊骨100克,玄胡索100克,雞內金100克。
(用法)將上藥研細為末,過篩備用。每日3次,每次10克,飯後白開水送服。
(功效)清熱解毒,理氣止痛。
(主治)胃痛(淺表性胃竇炎)。證見胃中痞滿脹痛,有灼熱感,腹中雷鳴,大便燥結,尿黃,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