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清熱劑2
大黃金錢湯(《吉林中醫藥》)
(組成)大黃35克,金錢草50克,茵陳25克,木香20克,鬱金20克,黃芩25克,白芍藥25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作三次服。重者,每日二劑。
(功效)清熱解毒,利膽退黃。
(主治)腹痛(膽道感染)。證見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發熱,黃疸,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或弦滑。化驗檢查,白細胞增高,膽囊超聲波異常。
(按語)本方所治膽道感染與膽囊炎相同。屬黃疸或腹痛範疇。臨床所見,為肝膽熱毒,濕熱蘊積之證。治宜清熱解毒,利水祛濕以利膽。君以金錢草清熱解毒,利水祛濕,以利膽退黃。臣以大黃清熱解毒,推蕩積滯通腑氣;茵陳清熱利濕退黃;二者均可利膽。佐以黃芩清熱解毒;鬱金行氣解鬱,活血止痛,利膽;木香行氣止痛以利膽;白芍藥和肝柔肝,緩急止痛,緩解平滑肌痙攣,使奧狄氏括約肌舒張。各藥配伍,共成清熱解毒,利膽退黃之劑。
(療效)本方治療41例膽道感染。其中男16例,女25例。年齡最小者15歲,最大者75歲,多為中壯年。急性膽囊炎9例,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8例,膽石症11例,膽道蛔蟲病13例。治療結果,41例全部治愈。總有效率為100%。
金必湯(《新中醫》)
(組成)救必應18克,金錢草30克,人地金牛15克,綿茵陳30克,黃芩15克,枳實10克,木香9克。
(用法)每日一劑,用水三碗煎至一碗,溫服。
(功效)清熱解毒,疏肝利膽,行氣止痛。
(主治)腹痛(急慢性膽囊炎)。證見腹痛,以右脅痛及胃脘為主,膽囊增大,右上腹緊張,壓痛,口苦,甚則嘔惡,溺黃或赤,鞏膜黃染,或惡寒發熱,或但熱不寒,舌質紅,苔黃而幹,脈弦細。
(按語)本方所治急性或慢性膽囊炎,屬於脅痛,腹痛,黃疸範疇。“膽者,中精之俯”內藏膽汁,與肝相表裏。其功能主要靠肝的疏泄,以通降下行為順。精神刺激,過食肥膩,或寒熱不當,都可引起肝膽氣結不通,氣血積鬱,發為膽囊炎。發熱,口苦,溺黃赤,舌紅苔黃而幹,脈數為熱毒在裏,腹痛以右脅痛及於胃脘為主,膽囊增大,右上腹肌緊張壓痛,脈弦為肝膽氣機因熱毒而鬱滯不舒,嘔吐惡心為胃氣受木乘而上逆,為胃氣不和;鞏膜黃染即黃疸之征,為濕熱重蒸膽氣外溢。此證為肝膽熱毒,氣滯,胃氣不和所致。治宜清熱解毒,利濕疏肝,和胃止痛之法。方中金錢草清熱解毒,利水祛濕,利膽為君。臣以救必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綿茵陳清熱利濕,利膽退黃。佐以人地金牛(即兩麵針、下山虎)清熱解毒,消腫,活血止痛;黃芩清熱解毒;枳殼、木香疏肝利膽,行氣止痛。諸藥配伍,共同取得清熱解毒,疏肝膽,利濕邪,和胃止痛的功效。
(療效)本方治療20例急慢性膽囊炎。其中男12例,女8例,均為成年。發病1—3天到診,服藥最長時間者15天,最短時間者3天,平均4—5天。20例患者中,14例服藥後,一般均收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服至3—4劑,症狀明顯改善,惡寒發熱、腹痛亦減輕,隨後黃染逐漸消退。4例因高熱,腹劇痛,服藥一天,療效不顯,改為西醫治療。2例送醫院留醫。總有效率為70%。
清熱利濕湯(《新中醫》)
(組成)板藍根30克,連翹15克,敗醬草15克,蒲公英15克,鬱金12克,柴胡10克,澤瀉15克,茯苓15克,龍膽草9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兩次早晚飯前半小時服。每服二十劑為一療程。
(功效)清熱利濕,兼以疏肝和胃。
(主治)陽黃(急性傳染性肝炎)。證見黃疸、發熱、惡寒,食欲不振,惡心欲嘔,厭食油膩之品,腹痛,尿黃,便秘,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
(按語)本方所治急性傳染性肝炎,屬黃疸之陽黃範疇。本方證所見發熱,惡寒,尿黃,便秘,舌紅苔黃,脈數為時疫熱毒熾盛;腹痛,食欲不振,惡心欲吐,厭食油膩,脈弦為熱毒引起肝胃不和;苔黃膩為濕熱在裏,鞏膜黃為濕熱外溢。此為熱毒濕濁蘊結之。治宜清熱解毒,利濕疏肝和胃之法。方中君以板藍根清熱解毒,辟疫。臣以蒲公英,敗醬草,連翹清熱解毒,除結熱,止血氣心腹痛。佐以柴胡、鬱金疏肝止痛;茯苓、澤瀉滲濕利水,此四藥亦調和肝胃;龍膽草清熱毒,祛濕邪,合君、臣四藥,以清解時疫熱毒,退黃。甘草解毒,和中,並調和諸藥為使。各藥配伍,成為清熱解毒,利濕為主,兼以疏肝和胃的方劑。
(療效)本方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103例。其中男29例,女74例。年齡2—14歲52例,15—45歲40例,45—64歲11例,黃疸型的101例,無黃疸型的2例。治療結果,痊愈72例(主要症狀消失,體力完全恢複,肝功能恢複正常並穩定在5個月以上),占70%;臨床治愈29例(主要症狀消失,肝脾腫大的恢複至正常或穩定不變,肝區無壓痛,叩痛,肝功能恢複正常並穩定在2個月以上),占28%;顯效2例(症狀改善,肝功能檢查好轉),占2%,總有效率100%。
急肝方(《湖南中醫學院學報》)
(組成)蛇舌草20克,夏枯草15克,茵陳15克,田基黃20克,土茯苓20克,山梔子10克,黃柏10克,木通1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
(功效)清熱利濕,退黃。
(主治)陽黃(急性病毒性肝炎)。證見黃疸,發熱,神疲乏力,納差,惡心嘔吐,厭食油膩之品,肝區脹痛,尿黃,便秘,舌質紅,苔黃,脈弦滑數。
(按語)本方所治急性病毒性肝炎,屬黃疸之陽黃範疇。治當清熱利濕退黃。方中茵陳清熱利濕退黃為君,臣以蛇舌草、田基黃、土茯苓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佐以梔子、黃柏、夏枯草清熱解毒,退黃;木通清熱利小便以祛濕邪。甘草清熱解毒,和中,並調和諸藥為使。各藥配伍,共成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之劑。
(療效)本方治療106例急性病毒肝炎。其中男73例,女33例,年齡最小者1歲8個月,最大66歲。治療結果,痊愈86例(主要症狀消失,肝脾收縮至正常,無明顯壓痛和叩擊痛,肝功能轉氨酶各項檢查結果正常),占81.1%,顯效19例(主要症狀基本消失,肝脾回縮接近正常,轉氨酶、肝功能等各項指標下降25%—50%,)占18.0%,無效1例(治療後未見改變),占0.9%。總有效率為99.1%。
★附方
銀菊茵陳湯(《四川中醫》)
(組成)銀花30克,菊花30克,連翹20克,茵陳30克,梔子10克,大黃10克,柴胡10克,龍膽草10克,滑石30克,金錢草50克,竹葉10克,甘草10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三次服。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退黃。
(主治)陽黃(急性傳染性肝炎)
乙肝湯(《湖北中醫雜誌》)
(組成)虎杖30克,魚腥草30克,茵陳15克,首烏15克,白芍15克,板藍根20克,敗醬草10克,大黃10克,月季花10克,柴胡10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
(主治)脅痛(乙型肝炎)。證見脅痛,神疲乏力,或有黃疸,納減,尿黃,舌質紅,苔薄黃,脈弦。部分病人未有臨床症狀,體檢時才發現。
(按語)本方所治乙型肝炎屬脅痛,或黃疸範疇。脅痛,脈弦,病在肝,在於肝氣鬱滯;而尿黃,舌質紅苔薄黃,則為熱;神疲乏力,納減,為熱毒傷正氣;或見黃疸,則更為熱毒濕熱之證。因此治療上以清熱解毒,利濕兼以疏肝為法。方中虎杖(大葉蛇總管)清熱解毒,利濕通便,活血散瘀為君。臣以魚腥草、板藍根清熱解毒,辟時疫。佐以茵陳清熱利濕,退黃,敗醬草清熱解毒,祛瘀止痛,大黃清熱解毒,下積滯,行瘀血;月季花活血通絡;柴胡疏肝氣;白芍藥、首烏養陰血,柔肝和肝,使肝經熱毒之耗損肝中陰血者行以治療,亦可和肝血,有利於疏肝氣。諸藥配伍,共奏清熱解毒,利濕疏肝之功。
(療效)本方治療50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齡最小17歲,最大55歲。病程9個月—3年。治療結果,陰轉34例,占68%;有兩項滴度下降。其轉陰病例中,療程最短者1—2個月開始轉陰,最長者5個月或以上,開始轉陰。
★附方
抗乙肝合劑(《遼寧中醫雜誌》)
(組成)黃芪150克,虎杖95克,黃芩68克,白術94克,紫草38克,土茯苓68克。
(用法)將上藥水煎,濃縮成500毫升。每日服藥3次,每次25毫升。
(功效)清熱解毒,健脾補氣。
(主治)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表麵抗原攜帶者。
解毒四仁湯(《雲南中醫雜誌》)
(組成)銀花45克,紅藤30克,桃仁12克,鬱李仁12克,冬瓜仁20克,薏苡仁30克,牡丹皮12克,皂角刺10克,石菖蒲10克,甘草12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三次服;重者一日三劑,不分晝夜,頻頻服之。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排膿,軟堅散結。
(主治)腸癰(急性闌尾炎)。證見右下腹麥氏點壓痛,反跳痛,發熱,惡寒,口幹口渴,尿黃,便秘,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按語)本方所治急性闌尾炎,屬於中醫腸癰範疇。腸癰這一概念,又不等於急性闌尾炎。它不包括腸間癰腫(如子宮膀胱直腸窩膿腫)在內,腸癰多由暴飲暴食,恣食膏梁厚味,過食生冷,濕滯中焦,轉化受阻,致氣血凝滯。滯則鬱而化熱,熱腐氣血,則成癰腫。正如《外科正宗》所說:“腸癰者,……饑飽勞傷,……或生冷並進,以致氣血乘違,濕動痰生,多致腸胃痞塞,運化不通,氣血凝滯而成。此外,還有因用力過度,跌仆損傷等均能導致腸絡受傷,瘀血凝阻於腸中而成腸癰”。本方證所見發熱,口幹口渴,尿黃,便秘,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或滑數,為濕熱內蘊之征。麥氏點壓痛,反跳痛,便秘,為“少腹腫痞”。治療宜清熱解毒,利濕排膿,散結。方中君以銀花清熱解毒。臣以紅藤清熱解毒,活血散瘀;薏苡仁、冬瓜仁利濕排膿。佐以桃仁活血,祛瘀生新;牡丹皮涼血散瘀,解血分熱毒;皂角刺潰堅排膿;鬱李仁潤腸通便,“專治大腸氣滯,燥澀不通”;石菖蒲芳香化濕,辛散透氣,散氣結,消癰腫。甘草和中,並兼調和諸藥為使。諸藥配伍,共成清熱解毒,利濕排膿,軟堅散結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