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效)本方治療數十例腸癰患者,均取得較滿意的效果。一般服藥後2—3天發熱退,右下腹麥氏點壓痛、反跳痛減輕或失;一個星期後其他症狀也隨之消失。
★附方
銀黃青蒲湯(《四川中醫》)
(組成)金銀花30克,青蒿30克,大青葉30克,蒲公英50克,紫花地丁30克,黃芩12克,黃柏9克,黃連9克,生地黃30克,赤芍藥20克,玄參30克,麥冬30克,丹皮9克,石膏30克,知母9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
(主治)外傷繼發性膿毒血症。患者有外傷史,患處可見紅腫熱痛,高熱,寒戰,或壯熱口渴,喜冷飲,尿黃少,便秘,舌質紅,苔黃燥,脈弦數。
板蒡湯(《福建中醫藥》)
(組成)板藍根20克,牛蒡子10克,銀花15克,馬勃10克,蒲公英20克,大薊20克,小薊20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
(功效)清熱解毒,疏風利尿。
(主治)水腫(急性腎炎)。證見麵部浮腫,咳嗽,咽痛,發熱,腰痛,小便短少,舌質紅,苔黃,脈浮數。小便常規檢查,蛋白廿~卅,白細胞20—30個,紅細胞20個,管型10—20個。
(按語)本方所治急性腎炎,屬水腫的風水範疇。本方證所見病證是由於外感風邪,風熱相搏,肺氣失宣,肅降無權,不能通調水道,影響水液代謝,水濕停留,出現小便不利,水腫症狀。肺氣不宣,上逆為咳嗽,熱毒壅於咽喉而見咽痛。舌質紅苔黃為熱甚;脈浮數為風熱;腰痛為水濕停聚所致。故治宜清熱解毒,兼以疏散風熱,利水消腫。方中蒲公英清熱解毒,散結通水道以利水濕為君,臣以板藍根清熱解毒,利咽;銀花清熱解毒,並透表邪。佐以牛蒡子疏散風熱,解毒利咽;馬勃清熱利咽,止咽痛,大薊小薊清熱涼血,散腫利尿。諸藥配伍,共成清熱解毒為主,兼以疏風(包括利咽)利水之劑。
(療效)本方治療20例急性腎炎。年齡最小6歲,最大15歲,其中10—15歲占多數。發病時間最短者3天,最長者5個月。治療結果,本組服藥9劑痊愈11例(臨床症狀消失,尿檢陰性),占55%;服藥15劑痊愈者6例,占30%;無效3例(經治療後病情反複或治療症狀未減輕),占15%。總有效率為85%。
銀蒲消毒飲(《新中醫》)
(組成)蒲公英30克,金銀花20克,丹參20克,香附12克,六一散15克。
(用法)水煎服,輕者每日一劑,重者每日二劑。
(功效)清熱解毒,散結利水。
(主治)淋證(腎盂腎炎)。證見腰痛,尿頻,尿急,尿痛,有少數伴有寒熱,頭痛,嘔吐,舌質紅,苔黃,脈弦數。小便常規檢查:見膿球,紅細胞,白細胞,蛋白等。
(按語)本方所治腎盂腎炎,屬淋證範疇。本病是由於細菌所引起的腎實質及腎盂的炎症改變。本方所見為熱毒內蘊,瘀阻州都水道而為淋。治當消熱解毒,散結利水,以使水道通暢,淋瀝可止。方中蒲公英以其味苦甘,性寒能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從而利尿,亦為通淋妙品,是以重用為君。臣以金銀花清熱解毒。佐以丹參活血通絡和血,助蒲公英散結、消腫,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熱利尿;香附疏暢刖氣,使氣調水道利。甘草和中,亦調和諸藥為使。諸藥配伍,在清熱散結的前提下利水,使本方能達到利水通淋的目的。
(療效)本方治療腎盂腎炎36例。其中女34例,男2例。急性腎盂腎炎32例,慢性腎炎急性發作4例。治療結果,一般2—3劑症狀即有明顯減輕,7—10劑,小便檢查呈陰性。其中有3例病情嚴重,配合用抗生素;3例複發,再服本方而愈;無效3例,占9%。總有效率為91%。
貓人參湯(《浙江中醫學院學報》)
(組成)貓人參20克,茵陳20克,過路黃15克,石見穿15克,半枝蓮30克,澤瀉15克,車前草12克,鬱金12克,玄胡索10克,大腹皮10克,山楂12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
(功效)清熱解毒,祛濕退黃。
(主治)臌脹(肝硬化)證見腹脹,脅痛,黃疸,水腫,食欲不振,口苦,麵色萎黃,尿赤,大便溏,舌質紅,苔黃膩,脈象弦細數。
(按語)本方所治肝硬化腹水黃疸,屬臌脹,黃疸範疇。按其臨床表現為濕熱內蘊之證。肝硬化至腹水黃疸,肝之解毒功能已差。因此治療上采用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之法。方中貓人參(沙梨藤、粳米飯藤)清熱解毒,活血消腫。臣以半枝蓮消腫;石見穿(月下紅、紫參、小紅參)清熱解毒,活血鎮痛,退黃。佐以茵陳清熱利濕退黃;過路黃(芒種花、山黃花、剪耳花)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玄胡索、鬱金行氣活血止痛;大腹皮行氣破結導滯以消脹滿,澤瀉、車前草清熱利水以使濕熱從下而泄;山楂消滯和中,並祛瘀,各藥配伍,共奏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之功。
(療效)本方治療數例肝硬化腹水病人,均收到滿意的效果。一般服用本方後,腹脹脅痛消失,食欲增加,其他症狀不同程度減輕,守本方隨征加減治療,多數病例得到可喜的治療效果。
白喉湯(《新中醫》)
(組成)銀花藤15克,一點紅15克,土牛藤30克,山大顏30克。
(用法)將上藥水煎成濃縮劑30毫升。每日服2—3次,每次30毫升。
(功效)清熱解毒,清咽利喉。
(主治)白喉。證見發熱,咽痛,神疲乏力,胃納差,咳聲如犬吠,似喘非喘,頭痛,全身酸痛,咽充血,扁桃體腫大,有假膜,塗片及培養見白喉杆菌。
(按語)本方所治白喉屬熱毒蘊伏,疫癘風熱侵犯肺胃所致。治宜清熱解毒,清利咽喉之法。方中土牛藤(倒扣草)清熱解毒,清利咽喉為君。臣以山大顏(山大刀、大羅傘、九節木)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佐以一點紅清熱解毒,散瘀消腫;銀花藤清熱解毒,通經活絡。四藥中,土牛膝、山大顏、一點紅均能清熱解毒,為白喉或咽喉腫痛常用藥物,尤其土牛膝與山大顏。四藥相須為用,其清熱解毒、利咽,藥效甚強,使本方成為清熱解毒,清利咽喉之劑。
(療效)本方治療34例白喉患者,取得較好的效果。屬局限型咽白喉30例,播散型咽白喉4例。年齡最小3歲,最大55歲,3—4歲3例,5—9歲6例,10—14歲4例,15—19歲6例,20歲以上15例。治療結果,細菌陰轉無數,1天細菌陰轉者24例,2天7例,3、5、6、天各1例。其中1—2天陰轉者占31例,平均為1、3天,總有效率為100%。
銀翹板藍根湯(《新中醫》)
(組成)銀花15克,連翹15克,板藍根15克,玄參12克,蒲公英20克,白僵蠶10克,升麻6克,柴胡10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一劑,重者每日二劑,水煎二次取汁和勻,分2—4次服。
(功效)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證見發熱惡寒或高熱,耳下、腮部疼痛,咀嚼食物有酸澀感,觸之有棗核大小腫塊,觸痛,口渴,煩躁,舌紅,苔黃,脈滑數。
(按語)本方所治流行性腮腺炎,乃痄腮。其臨床表現諸症狀,為熱毒時疫發於少陽經循行部位。因此治宜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法。方中板藍根清熱解毒,辟疫為君。臣以蒲公英清熱解毒,“消惡腫結核”,金銀花清熱解毒;連翹清熱解毒,散結。佐以玄參清熱,涼血解毒並養陰;白僵蠶祛風化痰散結;升麻清解陽明經熱毒,解肌腠間熱毒;甘草清熱解毒,和中;柴胡散風熱邪氣,本方以柴胡引藥力至下腮部少陽經部位,引經為使;甘草調和諸藥;二者兼為使藥。諸藥配伍,共奏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功。
(療效)本方治療79例流行性腮腺炎。其中男45例,女34例。治療效果,79例患者全部治愈。其中66例症狀輕者,用藥3天而愈。其餘13例均在用藥4—6天而愈。
乳癰散(《湖北中醫雜誌》)
(組成)蒲公英60克,銀花25克,紫花地丁15克,連翹9克,赤芍藥9克,陳皮9克,甘草9克,青皮6克。
(用法)每日一劑,二次分服。藥渣搗爛敷患處,嚴重者亦可一日二劑。
(功效)清熱解毒,疏肝破氣,散結止痛。
(主治)乳癰(急性乳腺炎)。症見乳房脹痛,紅腫熱痛,發熱惡寒,口渴,口幹,尿黃,便秘,舌質紅,苔黃,脈滑數或弦數。
(按語)本方所治急性乳腺炎,是婦科常見病,是以發熱、乳房紅腫熱痛及炎性腫塊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即乳癰,為熱毒蘊結,氣滯血瘀所致。治當以清熱解毒,理氣活血,消腫止痛之法。方中蒲公英清熱解毒,消癰散結,重用為君。臣以金銀花清熱解毒;紫花地丁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佐以連翹清熱解毒散結;陳皮、青皮、行氣消滯,散肌腠的氣滯,以助消腫散結,赤芍藥涼血解毒,散瘀滯。甘草清熱解毒,並調諸藥以兼作使藥。諸藥配伍,共奏清熱解毒,理氣活血,消腫止痛之功。
(療效)本方治療26例急性乳腺炎。其中初產婦17例,經產婦9例,哺乳期23例,非哺乳期3例。乳房一側發病者24例,雙側發病者2例。病程最短者24小時,最長14天。23例在13天內局部症狀完全消失,占88%;1例半月痊愈,占4%;2例膿盛者,40天內痊愈,占8%,總有效率為100%。
龍膽散結湯(《福建中醫藥》)
(組成)龍膽草10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柴胡10克,海藻10克,山慈姑10克,法夏10克,青皮9克,天花粉12克,紅棗6枚。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
(功效)清熱解毒,疏肝氣,化痰濕,軟堅散結。
(主治)痰核(淋巴結炎)。證見頸、頜下等淋巴結腫大疼痛,惡寒發熱,咽喉紅腫疼痛,或口舌生瘡而灼熱,口幹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硬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散。
(按語)本方所治淋巴結炎,屬痰核、結核範疇,多由外感風熱及時行疫癘之氣,經口鼻人肺胃,蘊積生熱,或因七情鬱結化火,痰火互結,或嗜食辛辣煎炒及膏粱,熱毒蘊結脾胃等而致。而本方證見臨床表現,乃熱毒濕邪蘊結在裏,肝氣鬱滯,痰火結聚,風熱犯上所致。風熱犯上,發熱惡寒,咽喉紅腫疼痛;痰火結聚,頸、頜下等淋巴結腫大疼痛;熱毒在裏,故口舌生瘡灼熱,口幹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硬結,舌紅苔黃,脈數;脈弦為氣滯,舌膩為痰濕。因此治療上應以清熱解毒,疏肝氣,化痰濕,軟堅散結為法。方中龍膽草清熱解毒為君。臣以黃芩、梔子清熱解毒,山慈姑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佐以柴胡疏暢肝氣並散風熱。青皮疏散滯氣;天花粉清熱化痰散結;法半夏燥濕化痰,和胃散結;海藻軟堅散結化痰;紅棗和中,以防寒涼傷胃氣。各藥配伍,組成清熱解毒,疏肝氣,化痰濕,軟堅散結的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