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清熱劑2(3 / 3)

(療效)本方治療數十例單純性頸、頜下淋巴結炎取得良好的效果。一般服藥3劑,腫痛及其他症狀減輕,5劑左右淋巴結炎明顯縮小,痰症消散,餘證消除。總有效率為100%。

知柏坤草湯(《中西醫結合雜誌》)

(組成)黃柏20克,知母20克,牛膝20克,丹參50克,大黃10克,益母草50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祛瘀,兼以利水。

(主治)癃閉(前列腺肥大)證見排尿困難,尿線細或尿點滴而出,腰痛,口幹便秘,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按語)本方所治前列腺肥大,屬癃閉範疇。臨證所見,為熱蘊結於下焦,氣熱及血,血與熱博結,瘀阻水道。水道不暢,則尿線細小如絲線或點滴淋瀝;水道不通,利尿閉,漸成癃。便秘口幹,舌紅苔黃,脈數為熱;腰為腎之腑,腰痛為腎氣受阻;脈弦主痛。因此,治當清熱瀉火,活血祛瘀,兼以利水。方中益母草性寒涼,人心、肝、膀胱經,能清熱(力小)解毒,活血祛瘀,而且能利尿,兼具四個方麵的功用,故重用以為君。臣以黃柏清熱解毒,燥濕;知母清熱養陰。佐以大黃降泄蘊熱解毒,通便,活血;丹參活血和血;牛膝活血,引血下行,益腰腎。方中藥相須以加強本方清熱解毒和活血祛瘀的作用。諸藥配伍,共成清熱解毒,活血祛瘀,兼以利水之劑。

(療效)本方治療40例前列腺肥大者,60歲以下2例,61—70歲16例,71—80歲20例,81歲以上2例。病程最長8年,最短半年,1—5年居多。治療結果,顯效24例(服藥後,排尿困難症狀和其他症狀消失),占60%;有效13例(服藥後,排尿困難症狀和其他症狀減輕),占32.5%;無效3例(服藥後排尿困難症狀無改變),占7.5%。總有效率為92.5%

銀柴三草大黃湯(《上海中醫藥雜誌》)

(組成)銀花25克,柴胡30克,紫草25克,龍膽草15克,夏枯草35克,大黃15克(後下),野菊花25克,大青葉35克,生石膏65克,知母25克,牡丹皮25克,鮮芙蓉花65克,天花粉35克,芒硝25克(熔)。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2—3次服。

(功效)清熱瀉火,活血散結。

(主治)眼科急症(急性結膜炎,急性青光眼,眼眶蜂窩組織炎,外傷性眼炎等)證見:患眼紅腫疼痛,口苦咽幹,口渴喜飲,小便黃,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洪數。

(按語)本方所治急性結膜炎,急性青光眼,眼眶蜂窩組織炎,外傷性眼炎等眼科急症,按其表現,患眼紅腫疼痛,口苦咽幹,口渴,舌質紅苔黃,脈洪數等,為熱毒上攻之眼疾。肝開竅於目,雖五髒在眼部各有所屬部位,但眼與肝經關係密切。因此,治療宜清熱瀉火,以清肝為主,兼以活血散結之法。方中以金銀花清熱解毒為君。臣以柴胡透發散熱,人肝經散肝熱疏肝氣;龍膽草清熱燥濕,瀉肝炎,去目中黃及睛赤,腫脹,夏枯草清肝火,散鬱結,明目,紫草涼血解毒活血;大黃瀉熱通便,解毒,使肝火炎上者,下降而泄於下,亦屬釜底抽薪之法。佐以大青葉,野菊花、鮮芙蓉花清熱解毒,牡丹皮涼血散瘀,天花粉清熱生津,散瘀;芒硝助大量瀉熱通便解毒;生石膏,知母清熱瀉火,生津除煩。藥十四味,以清熱瀉火解毒為主組方,共成清熱瀉火,活血散結之劑。

(療效)本方治療多例眼科急症,均取得較好的效果,治眼眶蜂窩組織炎,服藥3劑後,二便通暢,體溫正常,頭目痛減輕,紅腫消失,再服5劑,諸症悉除而愈。治急性青光眼,服藥3劑後,二便通暢,頭眼脹痛和惡心嘔吐大減,瞳孔較前縮小,視力好轉,再加減服藥20天而愈。本方療效肯定,無副作用。

★附方

歸芍銀花湯(《中醫雜誌》)

(組成)銀花15克,當歸6克,白芍6克,車前子6克,花粉6克,青黛3克,檳榔5克,神曲10克,夜明砂10克,穀精草10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功效)清熱解毒,化濕消腫,明日。

(主治)角膜軟化症。證見雙眼畏光充血,結膜幹燥,角膜潰瘍,附著膿脂,前房積膿,視力下降,形體消瘦,低熱,口渴,舌質淡紅,苔薄黃,脈細數。

六蟲解毒湯(《河北中醫雜誌》)

(組成)全蟲5克,蜈蚣3條,烏蛇15克,地龍15克,僵蠶10克,蟬退9克,銀花24克,當歸24克,首烏24克,地骨皮24克,赤芍15克,野菊花24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兩次服,餘渣煎水外洗。

(功效)清熱解毒,疏風止癢。

(主治)濕疹。證見全身起粟樣疹,搔癢無度,發熱,煩躁,夜不能眠,尿黃,便秘,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按語)本方所治濕疹,以滲出、糜爛為主,屬浸淫瘡,血風瘡範疇。證屬熱毒為主,兼以挾濕。濕蘊於內,化熱化火成毒,風邪博於肌膚,引動濕邪,熱毒發於肌膚而成。故見全身粟樣疹,搔癢無度以至夜不能眠,抓破則水樣滲出,並呈糜爛樣。發熱,煩躁,尿黃,便秘,舌質紅苔黃,脈數均為熱邪蘊於裏之證。故治療上,應以清熱解毒為主,並兼以驅風祛濕止癢為法。方中銀花清熱解毒為君,臣以野菊花清熱解毒;首烏養血解毒,“療頭麵風瘡”;全蠍、蜈蚣解毒,散結通絡,熄風止癢,佐以烏梢蛇通絡祛風止癢;地龍清熱利尿以祛濕,通絡熄風止癢;蟬退祛風透疹止癢;僵蠶祛風止癢;赤芍藥清熱涼血散瘀;地骨皮瀉火涼血,走肌腠,祛風濕;當歸養血生肌,養血祛風。諸藥配伍,共同組成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方劑。

(療效)本方治療濕疹21例。其中男18例,女3例。年齡最大者50歲,最小者6個月。發病1年在內者10人,1年以上者11人。多為反複發作或綿延不愈、經多種方法治療無效的患者。治療結果,21例全部治愈,2例複發。總有效率為100%。最多服用該方10劑,治療過程中,忌食魚、蝦和有刺激性的食物,保持二便通暢,對患處在下肢者,適當抬高足位休息,有利於提高療效。

烏蛇敗毒湯(《新中醫》)

(組成)烏蛇12克,蟬退9克,防風10克,荊芥10克,白芷12克,黃芩9克,黃連9克,赤芍藥12克,柴胡9克,當歸12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

(功效)解毒清熱,祛風勝濕,養血止癢。

(主治)蕁麻疹及慢性濕疹。證見皮膚瘙癢,皮膚表麵稍有隆起,浮腫界限明顯,顏色為淡紅色或白色,煩躁,口渴,舌質紅,苔微黃,脈弦數。

(按語)本方所治蕁麻疹或慢性濕疹,均屬熱毒,風、濕之邪鬱於肌腠所致。本病的發生乃因氣候的驟變,飲食不節,起居不慎,過飲醇酒燒灼陰液,過食五辛則耗氣血,邪氣客於皮膚,加之風邪侵襲,則起風疹。故治療應解毒清熱,祛風勝濕,養血止痛。方中以黃連清熱解毒燥濕為君。臣以黃芩助黃連之力;烏梢蛇通絡祛風止癢;白芷藥力走肌肉,祛風勝濕,消腫止癢。佐以防風,荊芥祛風勝濕,消疹止癢。蟬退祛風透疹止癢,柴胡透表邪,當歸養血和血;赤芍藥涼血散瘀;甘草和中,調和諸藥,兼以為使。諸藥配伍共成清熱解毒,祛風勝濕,養血散血,止癢消疹之劑。

(療效)本方治療25例蕁麻疹及慢性濕疹。治療結果,25例全部治愈。臨床觀察,蕁麻疹效果速,服藥即可止癢,消疹,連服3—5劑,可不複發。慢性濕疹療效稍次,服藥劑數較多,嚴重者必須配合外用藥。

★附方

複方青黛丸(《中醫雜誌》)

(組成)青黛、貫眾、紫草、蒲公英、馬齒莧、丹參、白芷、焦山楂、建曲、五味子、白蘚皮、土茯苓、革薜。

(用法)將上藥按藥典規範製成水丸,每100丸含生藥6—7克。每日3次,每次服100丸;小兒酌減。30日為一療程。

(功效)清熱解毒,消斑化瘀,祛風止癢。

(主治)白庀(銀屑病、血熱風燥型)。證見全身散在性斑塊,多數鮮紅及暗紅色,分布或銅元大小,尤以臀、股部為著,皮損上端為群集性;米粒大小淺在性黃色膿瘡,皮損境界清楚,舌質紅,苔薄白,脈數。

除疣湯(《中醫雜誌》)

(組成)薏苡仁30克,大青葉30克,板藍根30克,敗醬草15克,牡蠣粉30克,夏枯草15克,赤芍藥10克。

(用法)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服。

(功效)清熱解毒,平肝軟堅。

(主治)疣(扁平疣)。證見麵、手背和前臂等處有皮贅為米粒至黃豆大小,皮色近於正常,或淡褐色堅實似扁平丘疹,表麵光滑,少數見輕微癢感或無自覺症狀。

(按語)本方所治扁平疣屬疣目、鼠乳範疇,乃熱毒蘊結,肝火動,氣血滯凝所致。治以清熱解毒,平肝軟堅之法。方中板藍根清熱解毒、涼血為君。臣以大青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敗醬草清熱解毒祛瘀,善治胬肉。佐以夏枯草清熱散結;牡蠣平肝,軟堅散結;赤芍涼血散瘀;薏苡仁利濕清熱。諸藥配伍共奏清熱解毒,平肝軟堅消疣之效。

(療效)本方治療50例扁平疣證。其中男18例,女32例。年齡10—32歲,以17—25歲為多。病程最短7天,最長2年。治療結果,治愈35例(皮疣全部消退,無新疣出現),占24%;無效3例(皮疣與治療前無變化),占6%。總有效率為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