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清熱劑3(1 / 3)

第三章 清熱劑3

銀花解毒湯(《福建中醫雜誌》)

(組成)銀花12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萆薛15克,土茯苓30克,苦參15克,地膚子15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一劑,日服3次;重症病例,一日2劑。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祛風止癢。

(主治)天皰瘡。證見低熱,少數有咳嗽、流涕等上感症狀,全身皮膚可見紅色丘疹及大小不等的暌疹,以0.3—1cm為多,少數見2em大小,瘡壁極薄,內含透明水液或混濁液,易破裂,破裂後滲流黃水,創麵濕潤而紅;瘡疹界限分明,初起周圍暈紅,苔薄黃。

(按語)本方所治天皰瘡,一是暑邪濕熱侵入肺經,不得疏泄,鬱蒸於皮膚,二是心火脾濕內蘊外越而成,屬於風熱,熱毒,濕毒範疇。本方證見發熱,丘疹紅色,苔黃,為熱毒;搔破後滲流黃水為濕熱毒;癢為風,咳嗽,流涕等上感症狀,則為風熱犯肺。因而,治療上應以清熱解毒為主,兼以祛濕驅風止癢為法。方中以土茯苓清熱祛濕,解毒為君。臣以蒲公英、地丁、銀花清熱解毒,散結消疹。佐以苦參清熱燥濕,殺蟲,祛風止癢;地膚子清熱解毒,利濕止癢,萆薛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生甘草清熱解毒,和中,並調和諸藥,兼以為使。諸藥配伍,共奏清熱解毒,祛濕,驅風止癢之功。

(療效)本方治療30例天皰瘡患孩。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小於1歲10例,1—3歲14例,3—4歲4例,6歲以上2例。最小年齡70天,最大年齡7歲。治療結果,30例患孩全部治愈。服藥最少3劑,最多12劑,平均5—6劑。外用紅黴素軟膏,或紫藥水外擦。

四、清髒腑熱劑

菌痢湯(《廣州中醫學院學報》)

(組成)白頭翁20克,秦皮10克,黃柏10克,黃芩10克,黃連5克,木香5克(後下),葛根15克,檳榔15克,芍藥1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

(功效)清熱解毒,祛濕止痢。

(主治)濕熱痢疾(細菌性痢疾)。證見腹痛。下痢赤白,裏急後重,肛門灼熱,口渴欲飲水,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按語)本方所治細菌性痢疾,屬熱毒痢或濕熱痢疾範疇。本病多由外感濕熱疫毒之邪,內傷飲食生冷,損及胃腸,致濕熱熏蒸,腑氣阻滯,傳導失司,氣血與腸中穢濁相搏,脈胳受傷,化為膿血而成。臨證所見下痢赤白,裏急後重,肛門灼熱,腹痛,口渴欲飲水,舌質紅苔黃,脈弦數均為濕熱,熱毒蘊結於胃腸,氣機阻滯所致。因此,治療上應以清熱解毒,祛濕止痢為法。方中以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治痢為君。臣以黃連、黃柏、黃芩清熱解毒,葛根清熱,解肌退熱,生津,升舉清陽之氣,止痢,白芍藥、甘草酸甘化陰,緩急止痛;檳榔行氣導滯;木香行氣止痛。甘草和中並調諸藥,兼以為使。諸藥配伍,清熱解毒而不傷脾胃,行氣止痛而兼和陰血,使本方具有清熱解毒,祛濕止痢的攻效。

(療效)本方治療250例熱痢者。其中男132例,女118例,年齡最小8個月,最大74歲,14歲以下54例,占21.1%,15—30歲91例,占36.4%,31—50歲73例,占29.2%,50歲以上32例,占12.8%。治療結果,臨床治愈245例,占98%;有效4例,占1.6%;無效1例,占0.4%。總有效率為99.6%。

★附方

痢疾合劑(《中醫雜誌》)

(組成)白頭翁18克,黃柏15克,馬齒莧30克,竹茹15克,地榆12克,木香12克(後下),白芍藥12克,生石膏15克,炙甘草10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治痢。

(主治)濕熱痢疾(急性細菌性痢疾)。證見發熱,腹痛,大便膿血,裏急後重,腹痛則瀉,瀉後痛減,口幹口渴,尿黃,甚者高熱,昏迷,四肢抽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六仙湯(《吉林中醫藥》)

(組成)椿白皮25克,銀花25克,焦山楂25克,茯苓25克,紅糖50克,白糖50克。

(用法)將方中的紅、白糖,加熱熔化後,分成二份,其他藥水煎二次得二碗,加入糖,早晚空腹溫服。

(功效)清熱止瀉,和中益胃。

(主治)腹瀉(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證見腹瀉,腹痛,便帶膿血成粘液,腸鳴,食少乏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

(按語)本方所治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屬腹瀉範疇。本方證為蘊熱在裏,胃氣不和所致。蘊熱在裏,腹瀉,腹痛,蘊熱及腸中血分,可見便中帶膿血粘液;由於蘊熱引起胃氣不和,則腸鳴,食少,亦因此而乏力。病已久,精微化生少,舌淡,脈細弱。治療當以清熱止瀉為先,兼以和中益胃之法,俟瀉止,胃氣和,中土敦厚,氣血自當化生。方中銀花清熱解毒為君。椿(根)白皮又名樗(根)白皮苦澀寒、清熱燥濕,止瀉止血為臣。佐以焦山楂消食和胃,消積滯而止瀉;茯苓滲濕健脾;紅糖清熱解毒,和中益胃,白糖和中益胃而養陰。藥僅六味,配伍共成清熱止瀉,和中益胃之劑,其效如仙丹,故名六仙湯。

(療效)本主治療30例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均取得較好的療效,一般服藥10劑左右,腹痛,腹瀉症狀減輕,食欲增加,30劑後大多數病例腹痛、腹瀉停止,諸證消除。總有效率為98%。

止漏湯(《湖北中醫雜誌》)

(組成)冬桑葉30克,白芍藥30克,生黃芪30克,田三七8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

(功效)清熱平肝,益氣止血。

(主治)崩漏(月經過多、子宮功能性出血)。證見陰道出血,量多,顏色鮮紅,心煩易怒,頭暈,身倦,口幹苦而渴,尿黃,便秘,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無力。

(按語)本方所治崩漏,乃血熱胞絡瘀滯,而兼氣虛所致。崩而血色鮮紅,口渴,尿黃,便秘,舌質紅苔黃,脈數,為血熱;血熱則血與熱博結為瘀、瘀阻經脈,血則橫溢,火熱使肝氣橫逆,心煩易怒,口幹苦,脈弦;陰血已虧,則頭暈,身倦,脈虛為氣弱。因此,治療上宜清熱平肝,益氣止血之法。方中桑葉清肝熱為君。白芍藥斂陰養血,以平肝氣之橫逆為臣。佐以生黃芪益固衝,以統血;田七祛瘀止血。四藥配伍,以清肝為主,取得間接止血的效果,在此前提下稍加祛瘀止血,益氣統血,使本方收到好的止血效果。

(療效)本方治療崩漏64例患者。15—30歲21例,31——49歲43例,已婚49例,未婚15例,病程在1年以內者26例,一年以上者38例。治療結果,治療1—4天出血停止者,為顯效42例,占65.6%;治療5—7天出血停止者,為有效17例,占26.5%;治療8天以上仍未止血者為無效,5例,占7.9%。總有效率為92.1%。

清肝養腎湯(《河南中醫》)

(組成)夏枯草25克,黃芩12克,山梔子12克,女貞子30克,杞子30克,黃精25克,菊花12克,茯苓15克,牡丹皮20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

(功效)清肝養腎明目。

(主治)視瞻昏渺(中心性視網膜炎)。證見視力迅速下降,視物模糊,中心暗點,視物變形,煩熱,口苦,脅痛,舌質紅,苔黃,脈細數。檢查:中心凹反射消失或減弱,黃斑區水腫,有黃白色或灰白色園形滲出小點。

(按語)本方所治中心性視網膜炎,屬中醫“視瞻昏渺”或稱“視瞻有色”範疇。其所見證候是由於肝熱,腎陰不足所致。肝開竅於目,肝經火熱上炎,肝血受灼,目不得肝血的滋養,視物模糊;視力迅速下降,且突然發生,“屬風”,為肝經病變;煩熱,口苦,脅痛,舌質紅苔黃,均為肝熱。眼睛不同部位,分屬五髒,黑睛屬腎。中心暗點,視物變形,脈細數,是為陰虛之象,肝腎同源,熱傷肝血,亦耗腎陰。是以本方治證乃肝熱而陰虛。

治宜清肝熱,養肝腎之法。方中君以夏枯草清肝熱而明目。臣以黃芩清肝熱;菊花清肝明目,杞子養肝腎明目。佐以梔子清肝熱;女貞子、黃精養肝腎;牡丹皮涼肝血,散瘀;茯苓滲濕,寧神以安肝魂。諸藥配伍,共成清肝熱,養肝腎,明目之劑。

(療效)本方治療70例視瞻昏渺患者(73隻眼)。病史在一個月以內者32例,占45.7%,一個月至半年者18例,占25.7%;半年至一年者11例,占15.7%;一年以上者9例,點12.9%。年齡最小者13歲,最大者60歲,平均37歲。治療結果,痊愈41例(症狀消失,視力恢複正常,黃斑中心凹反射出現,水腫消失,滲出物吸收)占58.6%;顯效22例(症狀基本消失,視力顯著增加,黃斑中心凹反射可見,水腫、滲出物稍有),占31.4%;好轉5例(症狀有好轉,視力有提高,黃斑中心凹反射,水腫滲出物有改善),占7.1%;無效2例(症狀與治療前相同),占2.9%。總有效率為97.1%。

清肝明目湯(《湖北中醫雜誌》)

(組成)生石決明30克,山梔子10克,連翹10克,白蒺藜10克,銀花10克,菊花10克,夏枯草6克,粉丹皮6克,茯神1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