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清熱劑3(2 / 3)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重者每日二劑。

(功效)清肝瀉火,祛風明目。

(主治)視瞻昏渺(中心性視網膜炎)。證見雙眼視物模糊,煩躁易怒,口苦,咽幹,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滑數。眼底檢查,眼黃斑區點狀滲出,可見滲出物,網膜水腫,中心反射消失等。

(按語)本方所治的中心視網膜炎所見的證候,為肝經風熱,肝火上炎所致。治當清肝瀉火,祛風明目,使肝熱清泄,肝氣恢複條達之性,氣血能暢,視力恢複,方中生石決明清肝明目,並可平肝熄風為君藥。臣以菊花、白蒺藜清肝明目,又疏風祛肝經風邪;梔子清泄肝膽之熱。佐以銀花、連翹清熱散結,兼以疏風以助白蒺藜祛風邪,夏枯草清肝明目,丹皮涼肝散瘀,茯神寧神以安肝魂。諸藥配伍,共奏清肝明目之效。

(療效)本方治療中心性視網膜炎31例(肝火上炎型)。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齡20—46歲。病程最長一年,最短4天,多在3個月左右。其中雙眼患病7例,單眼患病24例,合計患眼38隻。服藥治療後,視力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眼底檢查,滲出物明顯吸收,中心反射正常。總有效率為92%。

消毒飲(《中醫雜誌》)

(組成)柴胡10克,夏枯草15克,鉤藤30克(後下),板藍根30克,大青葉15克,黃芩15克,薄荷10克(後下),蟬退10克,赤芍藥15克,蒲公英15克,菊花15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

(功效)清肝熱,解熱毒,疏風明目。

(主治)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證見眼痛羞明,流淚,異物感。檢查所見:有不同程度的睫狀充血或混合性充血,角膜知覺減退,裂隙燈下檢查可見角膜有點狀,片狀潰瘍,角膜水腫增厚等,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按語)本方所治的單純性皰疹病毒性角膜炎所見眼赤痛,羞明,流淚,異物感等,為肝經風熱,肝膽蘊熱,熱邪較盛所致。治以清肝火,解熱毒為主,兼以疏散肝經風熱明目。方中以夏枯草清肝明目為君。臣以雙鉤藤清肝熄風;菊花疏風清肝,板藍根清熱解毒。佐以黃芩清肝膽之熱,解熱毒,柴胡透風熱並疏肝氣;蟬退祛風退翳,明目;薄荷疏風清利頭目;蒲公英、大青葉清熱解毒;赤芍藥涼血散瘀,以消睫狀充血,或混合性充血。甘草和中,並兼以調和諸藥為使。諸藥配伍,共成清肝火,解熱毒,疏風明目之劑。

(療效)本方治療30例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最小12歲,最大70歲,平均年齡40.4歲。治療結果,30例全部治愈(痊愈標準為臨床症狀消失,潰瘍愈合,角膜遺留有雲翳或角膜小麵,角膜熒光素染色陰性)。服藥最小者3劑,最多者73劑,平均9.5劑,藥後觀察時間3個月—2年,其中有3例複發,但用本方再次治愈。

芩連玉竹湯(《雲南中醫雜誌》)

(組成)黃連9克,黃芩6克,玉竹12克,玄參12克,麥冬9克,蘆根9克,生地黃15克,花粉9克,牡丹皮10克,茺蔚子12克,木通9克,薏苡仁24克,丹參20克,淡竹葉9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

(功效)清熱養陰,活血破結。

(主治)舌係帶及唇粘液囊腫,證見舌囊腫,色瘀暗,唇幹口燥,煩渴引飲,口幹口苦,尿黃,便秘,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按語)本方所治舌係帶及唇粘液囊腫,屬血瘀範疇。中醫學認為: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唇,唇舌之病多與心脾有關。張景嶽曰:“心和則舌能知味,故診當在口,口者兼唇而言,舌為心之重,心熱則舌病,舌為脾鏡,乃脾之外候也。”心脾濕熱鬱結於經脈粘膜,從而影響局部血液的流通及輸布,鬱久瘀結成積。臨床表現為舌係帶及唇粘液囊腫,色瘀暗,唇幹口燥,口幹渴引飲,尿黃,便秘,舌質紅苔黃,脈數。是為蘊熱在心脾,傷及陰分,久積成瘀之征。因此,治療上宜清熱養陰;活血散結之法,方中黃連重用為君瀉心火,清熱解毒。臣以黃芩清熱解毒;玉竹養陰;丹參涼血活血。佐以玄參、生地黃、麥冬(三藥組成增液湯)清熱解毒養陰;蘆根清熱生津,苡仁滲濕;木通、竹葉清心利尿,使熱從小便而泄;天花粉清熱生津,活血散結;牡丹皮,茺蔚子活血涼血。甘草和中解毒,並調和諸藥為使,十五味藥,圍繞清熱養陰,祛瘀,圍繞心與小腸用藥,雖味較多,組方尚有法度,共成清熱養陰,活血散結之劑。

(療效)本方共治療10例舌病,經口腔科診斷為舌係帶囊腫者6例,唇粘液囊腫4例。其中舌係帶囊腫最大者1.0×1.2cm,最小者為0.5×0.2cm;唇部粘液囊腫最大為1.2×1.Ocm,最小者為0.2×0.2cm。其中女4例,男6例。一般服藥6—10劑,則囊腫消散,痕跡全無。其中舌係帶囊腫6例,顯效5例(囊腫消失,兩年追訪未見複發者)占50%;無效1例(服藥後無任何變化)占10%;唇粘液腫4例,顯效3例,占30%;好轉1例,占10%。總有效率為90%。

五、清虛熱劑

青柴湯(《遼寧中醫雜誌》)

(組成)青蒿12克,銀柴胡12克,丹皮10克,白薇10克,地骨皮15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

(功效)清虛熱,養陰透邪。

(主治)小兒低熱。證見低熱,午後及夜間熱甚,口幹咽燥,消瘦,五心發熱,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按語)本方所治小兒低熱為小兒熱病之後,因熱傷陰津,而後期邪氣未撤,陰津已傷,故見低熱不退,故治宜退虛熱為主,兼以透伏邪,養陰分。方中以青蒿為君,清虛熱,透伏邪,臣以地骨皮養陰退虛熱,丹皮涼血清泄虛熱。佐以銀柴胡、白薇退虛熱。諸藥配伍,共奏退虛熱養陰,透邪之功。

(療效)本方治療50例熱病傷陰患兒。病程多在1—2周以內,氣陰兩虛病兒,病程較長,均在3個月以上。治療結果,服藥後,體溫降至37℃以下,其他症狀亦獲改善,其中25例病兒服藥3劑,體溫正常。氣陰兩虛的患兒大部分需服9劑以上,個別患兒最多服39劑,體溫才降至正常。濕熱內蘊的患兒,大部分6劑以內體溫降至正常,也有少數病例要多服幾劑才降至正常。總有效率為98%。

貧血

貧血是指外周血液中的血紅蛋白量低於正常值的下限。貧血是一種症狀,而不是具體的疾病。男性的紅細胞正常值為(4.0~5.5)×1012/L,血紅蛋白為120~160g/L;女性的紅細胞正常值為(3.0~5.0)×1012/L,血紅蛋白為110~150g/L。若低於這個水平為貧血。

貧血症狀的有無及輕重除取決於原發病的性質外,更主要的是取決於貧血的程度及其發生速度。若貧血發生緩慢,無心肺疾病基礎,代償機製可充分發揮,病人可無症狀;反之,如急性溶血,雖然貧血不嚴重,由於發生較速,骨髓造血能力來不及代償,症狀就很顯著。

貧血者一般表現為皮膚枯膜蒼白。眼結膜,口唇、指甲、掌心部位較明顯。因為這些地方毛細血管豐富,很容易發現貧血。其他表現有心悸、氣急、乏力、頭昏、耳鳴、腹脹、便秘或腹瀉等。

貧血的症狀

缺鐵性貧血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疾病,尤其是兒童和育齡期婦女。

1.貧血的一般症狀

貧血一般起病緩慢,初期可無症狀,以後隨紅細胞壓積的減少,貧血症狀逐漸加重。

(1)常見症狀

貧血常見的症狀是虛弱無力,容易疲勞,頭暈,皮膚及粘膜蒼白,也可有輕微的皮膚粘膜黃染。活動後心悸氣短,病情嚴重者可發生心功能衰竭。

(2)消化道症狀

由於胃腸道粘膜可出現萎縮性變化,因而患者常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瀉、腹脹等消化不良的症狀。

(3)其他症狀

少數患者伴有其他營養不良的改變,如血漿蛋白降低,發生營養性全身水腫。維生素B缺乏時可見周圍神經炎,如合並缺鐵可形成“雙向性”貧血。

常見的巨幼細胞貧血有妊娠期巨幼細胞貧血和嬰幼兒巨幼細胞貧血,少見的有非熱帶口腔炎性腹瀉、熱帶口腔炎性腹瀉以及藥物和其他原因所致的葉酸吸收障礙引起的巨幼細胞貧血。

2.成人患缺鐵性貧血的症狀

缺鐵性貧血病人多以月經過多、消化性潰瘍、胃腸道出血或痔瘡出血等等而就醫。

貧血的主要表現有皮膚和粘膜顏色的蒼白、軟弱無力、心悸、氣急、眼花、耳鳴等。

組織中缺鐵或酶的功能紊亂所引起的皮膚損害、煩躁和頭痛以及舌乳頭萎縮、舌苔光滑、舌有燒灼感。有些缺鐵性貧血的病人有異嗜癖,如食泥土、煤球、石灰、生米等,頭痛及心煩躁動在婦女缺鐵較多見。服用鐵劑後症狀會逐漸消失。

吞咽困難或吞咽時有哽噎感也為缺鐵性貧血的特殊症狀之一,這種症狀的發生可能與咽喉部粘膜萎縮有關。指(趾)甲缺乏光澤、變薄、變脆,出現直的條紋狀隆起,嚴重者指(趾)甲變平,甚至凹下呈勺狀,稱為反甲,是嚴重缺鐵性貧血的特殊表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