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清熱劑3(3 / 3)

3.小兒缺鐵性貧血的症狀

缺鐵性貧血是小兒貧血中常見的一種疾病,它會給快速生長發育的嬰幼兒帶來不良的影響。缺鐵性貧血的患兒常有食欲差、消化吸收不良、體重下降、生長發育遲緩、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緒煩躁、易哭易鬧、理解力和記憶力減低,甚至智力低下,另外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患感冒和肺炎、腸炎等,而且康複也比正常兒童緩慢。

營養性巨幼細胞貧血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葉酸或(和)維生素B,但絕大多數是由於葉酸攝入不足所致,嬰兒患者可能同時伴有蛋白質和其他維生素的缺乏。

貧血的病因

貧血是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量、紅細胞數低於正常值。引起貧血的原因很多,按貧血的原因大致可分為三類。

1.失血後貧血的病因

如外傷出血、嘔血、便血、咯血、月經過多、產後失血、大量鼻孔出血。這些失血都會導致貧血症的發生。

2.溶血性貧血的病因

由於紅細胞壽命縮短,過多地被破壞,很多患者有先天性遺傳因素存在,稱為先天性遺傳性貧血,如地中海貧血;後天獲得性溶血性貧血常與免疫有關,它的特點是除貧血外尚有黃疸、骨髓造血功能旺盛。由於紅細胞被破壞得太快,骨髓造血功能始終不能補償紅細胞的損耗。這類貧血除有家族史外,臨床經過也很慢,常有肝脾腫大。後天非免疫性貧血與藥物、食物、中毒、過敏、感染有密切關係。

3.造血不良性貧血的病因

多因合成血紅蛋白的物質缺乏造成。如缺鐵、營養不良、缺少蛋白質、缺乏載鐵蛋白。骨髓衰竭性貧血,是由於血細胞在成熟過程中細胞核發生障礙不能成熟或者不能向骨髓外釋放。某些造血因子(內因子)缺乏與紅細胞生成素缺乏,常由腎功能衰竭、尿毒症、慢性胃炎、骨腫瘤、白血病、鉛及苯中毒等因素造成。

貧血的預防

1.做好生活中的調理

保持心情舒暢,使氣血暢通,貧血病狀就會好轉;避免劇烈活動,利於貧血的病情好轉。體位改變(如臥位改立位)應緩慢進行,以免發生急性腦缺血而暈倒。

2.多補充維生素C和鐵

貧血者要多吃一些維生素C,因為食物中的鐵絕大部分是三價膠化鐵,不易被人體吸收,維生素C能將其還原成無機亞鐵(2價鐵),易於被人體吸收需要注意的是,牛奶及一些中和胃酸地藥物會阻礙鐵質的吸收,所以盡量不要和含鐵的食物一起食用。

平時應多吃含鐵豐富的食物,如瘦肉、豬肝、蛋黃及海帶、發菜、紫菜、木耳、香茹豆類等。要注意飲食的合理配合,如餐後適當吃些水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果酸,能促進鐵的吸收。而餐後飲用濃茶,則因鐵與茶中的鞣酸結合生成沉澱,影響鐵的吸收。另外,用鐵鍋烹調食物,對預防貧血大有益處。如果飲食中攝取的鐵質不足或是缺鐵嚴重,則必須補充鐵劑。

3.補充葉酸和維生素B

葉酸和維生素B也是造血必不可少的物質。新鮮的綠色蔬菜、水果、瓜類、豆類及肉食中,含有豐富的葉酸;肉類及肝、腎、心等內髒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但經高溫烹調後,可使50%以上的吐酸和10—30%的維生B遭到破壞。因此生活中既要注意飲食我樣化,又要講究烹飪技術,盡量避免過度蒸煮食物。

4.要保護好“造血工廠”

許多化學性和物理性因素都可損傷骨髓。化學因素如苯有機砷、抗肝瘤藥物、某些抗生素(如氯黴素、鏈黴素)、磺胺類藥物、抗癲癇疾病藥物、抗風濕藥(如保太鬆、消炎痛)等;物理性因素如X線、B、γ射線、中子等,均可損害骨髓,是造血的大敵。因此,應嚴格執行防護措施,遵守操作規程,尤其不可濫用對造血功能有害的藥物,還應避免不必要的X光照射。

5.防範失血

失血也是導致貧血的重要原因,因此,對各種失血性疾病,如鉤蟲病、痔瘡、功能性子宮出血等,應積極進行冶療。

貧血的早期發現

當出現皮膚、眼瞼結膜、口唇及口腔黏膜蒼白,或伴有心慌、頭昏時應到醫院內科門診做有關貧血的化驗檢查。常做的化驗有血常規包括血紅蛋白測定和紅細胞計數,通過計算兩者的比值可判斷紅細胞的大小,缺鐵性貧血多為血紅蛋白明顯減低而紅細胞數減少不明顯。檢查骨髓造血情況需要做骨髓穿刺抽取骨頭內有造血功能的骨髓進行化驗,如骨髓中造血組織明顯減少多提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如骨髓中發現大量幼稚細胞多提示為白血病。原因不清或中度以上的貧血應住醫院血液科病房進行較詳細檢查和治療,以盡早明確貧血的原因並及時進行治療。

貧血的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雄性激素

康力龍2~4毫克,每日3次,口服;大力補2.5~5毫克,每日3次,口服;丙酸睾丸酮每日每千克體重0.3~0.5毫克,肌注。

(2)造血生長因子

粒、巨噬係集落刺激因子等,用法及適應證詳見有關血學書籍。

(3)免疫抑製劑

目前常用的免疫抑製劑有抗淋巴細胞球蛋白和抗胸腺細胞球蛋白,用法及適應症詳見有關血液學書籍。

(4)骨髓移植

適應症詳見有關血液學書籍。

2.中醫藥療法

下列處方可以采用:

處方1:炙黃芪60克,太子參90克,當歸60克,黨參60克,仙鶴草120克,紫珠草60克,槐花45克,生赭石90克,皂礬60克,山藥90克,雞血藤90克,茜草30克,黃柏40克。上藥共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主治各種貧血及血小板減少者。

處方2:紅參15克,茯苓15克,白術20克,炙甘草10克,黃芪40克,當歸20克,川芎10克,熟地黃20克,酸棗仁2 5克。水煎服。主治貧血,症見麵色白或萎黃,頭暈眼花,心悸,怔忡,氣短懶言,食少體倦、脈細弱。

處方3:黨參30克。黃芪60克,白術15克,茯苓12克,當歸20克,白芍12克,熟地24克,肉桂6克,雞血藤20克,陳皮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主治貧血。

處方4:當歸6克,黃芪30克,黨參15克,白術15克,茯苓10克,甘草6克,生地15克,山藥15克,山萸肉10克,陳皮10克。水煎服。主治貧血,表現眩暈,腰痛,短氣, 自汗,納呆等脾腎兩虛症狀者。

處方5:當歸12克,黃芪20克,女貞子15克,生熟地各12克,阿膠1 0克(烊化),淫羊藿1 2克,巴戟天10克,補骨脂1 2克,覆盆子15克,仙鶴草30克,雞血藤20克,虎杖1 2克。水煎服。主治貧血。

處方6:人參6克(另煎兌服),黃芪30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當歸6克,枸杞子12克,炙草6克,砂仁6克。水煎服。主治貧血,症見麵色淡白,心悸氣短,失眠健忘,頭暈眼花,不思飲食,舌唇淡,脈細弱。

處方7:當歸15克,白術15克,熟地15克,茯苓15克,川芎9克,白芍9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主治體弱貧血以眩暈為主,伴有眼瞼虛浮(晨起為重),短氣心悸,身軟乏力。

處方8:硝礬片:硝石1 0克,綠礬10克,麥粉10克等份,另加澱粉適量,壓製成片,每片0.3克。加味異功散;黨參12克,白術9克(或蒼術6克,淮山藥1 2克),茯苓12克,炙草6克,陳皮9克,雞內金6~9克,六神曲12~15克。硝礬片每日3次每次5片,飯後服。加味異功散日一劑,水煎早晚服。隨症加減。主治缺鐵性貧血。

3.中醫保健療法

(1)針灸法

①取隱白、血海、足三裏。有健脾補氣攝血之功。可治便血、尿血、月經過多、崩漏,對缺鐵性貧血起間接治療作用。②取通裏、神門、心俞、脾俞。有益氣養心之功,能改善其症狀。

(2)按摩法

從臍下兩橫指處的氣海開始,手掌緊貼腹壁,作以臍為中心的順時針方向按摩,直徑由小到大,呈螺旋狀的揉摩運動,一直擴展到整個腹部,如此反複數次。功能益氣健脾,生血補元。

(3)體育法

對慢性虛弱性疾病,以輕度活動為主,太極拳最為適宜,可調攝精神,促進氣血運行,改善髒腑器官功能。

4.飲食療法

(1)貧血患者需要通過飲食增加營養。不過增加營養不僅僅指多進食葷性補血食物。如果缺乏維生素C、葉綠素等物質,同樣會影響鐵質的吸收,故有色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不可缺少。有助於治療貧血的食物有:橘子、廣柑、酸棗、獼猴桃、番茄、紅棗、桂圓、杞子、淡菜、芝麻醬、黃豆、黑豆、芹菜、油菜、杏、桃、葡萄幹、無花果、蜂乳、黑木耳等。

(2)提倡用鐵鍋燒菜煮粥,這對缺鐵性貧血十分有效。

(3)可以采用的食療方:①黃鱔500克、黃芪30克,加調料燒菜食用。②豬血、菠菜各250克,煮湯食用。③黑木耳20克、紅棗10隻,紅糖適量,煮熟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