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急性胃炎1(2 / 3)

(用法)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清利濕熱,宜暢氣機。

(主治)濕溫初起。證見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麵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後身熱,舌苔白,不口渴,脈弦細而濡。

(按語)①本方證以胸悶,不饑身重,小便短少,脈弦細而濡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治腸傷寒,急性胃腸炎、腎盂腎炎,波伏熱。

黃芩滑石湯

(方源)《溫病條辨》

(組成)黃芩9克,滑石9克,茯苓皮9克,大腹皮6克,白蔻仁3克,通草3克,豬苓9克。

(用法)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清熱利濕。

(主治)濕溫。證見發熱身痛,汗出熱解,繼而複熱,渴不多飲,或不渴,舌苔淡黃而滑,脈緩。

(按語)①本方證以發熱身痛,汗出熱解繼而複熱,渴不多飲,或不渴,苔黃滑,脈緩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急性腎盂腎炎,腸傷寒,急性胃腸炎。

藿樸夏苓湯

(方源)《感證輯要》

(組成)藿香12克,真川樸6克,薑半夏9克,赤茯苓18克,光杏仁18克,生薏仁24克,白蔻仁4克,豬苓9克,淡香豉18克,澤瀉9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劑。

(功效)清利濕熱,芳香宣化。

(主治)濕溫病。證見惡寒,神倦嗜睡,頭目脹痛,昏重如裹,身痛不能屈伸,身重不能轉側,肢節肌肉痛煩,腿足疫痛,胸膈痞滿,渴不引飲,或口不渴,午後潮熱,小便短澀黃赤,大便溏而不爽,甚或水瀉,舌苔白膩,或白滑而厚,脈濡緩。

(按語)①本方證以肢體倦怠,頭目脹痛,昏重如裹,胸悶,小便短澀,口膩,苔白滑,脈濡緩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腸傷寒,急性胃腸炎。

一、身體原理

身體好比計算機,複雜而又有條不紊。計算機有計算機的工作原理,同樣,身體也有身體的運行原理。順應身體的運行原理,我們就會健康長壽,反之,則會百病纏身。

身體係統原理

要想較好地使用身體,使身體各係統良好地運轉,我們首先必須了解身體係統原理,知道身體的基本構造和功能。

循環係統

循環係統包括心血管係統和淋巴係統。

心血管係統由心髒、動脈、毛細血管和靜脈組成。心髒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依靠它節律性搏動,推動血液不斷流動,動脈將心髒輸出的血液運送到全身各器官組織;靜脈彙集從各器官組織的血液回流到心髒;毛細血管是連接動脈和靜脈末梢之間的微血管。微血管管壁很薄,在體內分布很廣,是與細胞和組織進行物質交換和氣體交換的場所。血液在心髒的推動作用下,在心血管係統內周而複始地流動(即血液循環),不斷地將營養物質、氧和激素等運送到全身各器官、組織,並將各器官、組織內的代謝產物和二氧化碳帶到排泄器官,以保證機體的物質代謝和生理機能的正常進行。

淋巴係統包括淋巴管,淋巴結和淋巴器官。淋巴循環實際上是血液循環的支流,輔助靜脈血管將組織間隙中的液體回收,並經靜脈血管回流到心髒。

心髒

心髒位於胸腔內,在膈以上居二肺之間,約1/3在右側,2/3在左側,所以心尖搏動在左前胸。心髒約比本人的拳頭稍大,呈圓錐形。心髒內麵是空腔,被分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4個部分。心房和心室分別與主動脈、肺動脈、腔靜脈和肺靜脈相通。心腔內有二尖瓣、三尖瓣。另外,還有主動脈瓣和肺動脈瓣。這些瓣膜在心髒搏動時,促使心腔內的血液向一定方向流動,推動血液循環。心髒瓣膜發炎時,結締組織增生,致使瓣膜變形,引起瓣膜閉鎖不全或狹窄。心髒聽診可以檢查瓣膜的功能情況。

脈搏

脈搏就是指淺表動脈的搏動。正常人的脈搏和心跳是一致的。脈搏的頻率受年齡和性別的影響,嬰兒每分鍾120~140次,幼兒每分鍾90~100次,學齡期兒童每分鍾80~90次,成年人每分鍾70~80次。另外,運動和情緒激動時可使脈搏增快,而休息、睡眠則使脈搏減慢。成人脈率每分鍾超過100次,稱為心動過速,每分鍾低於60次,稱為心動過緩。臨床上有許多疾病,特別是心髒病可使脈搏發生變化。因此,測量脈搏對病人來說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檢查項目。

血管

血管是血液流動的管道,分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三種。動脈起自心髒,不斷分枝,口徑漸漸變細,管壁漸漸變薄,最後分成大量的毛細血管,分布到全身各組織和細胞之間。毛細血管再逐漸彙合成靜脈,最後返回心髒。動脈和靜脈是輸送血液的管道,而毛細血管則是血液與組織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

動脈

動脈就是從心髒運送血液到全身器官的血管。主動脈起於左心室,並逐漸分出許多大小不等的分支,分布到全身。肺動脈起於右心室,並分為左、右肺動脈後進入兩側肺組織內。主動脈把含氧較多的動脈血從左心室送到全身。肺動脈把含二氧化碳較多的靜脈血從右心室送到肺髒。動脈管壁比靜脈厚,彈性強,以適應心髒收縮時射出血液的壓力,並在心髒舒張時,使血管壁回縮,以保持血流持續前進。小動脈具有收縮和舒張功能,可以調節器官的血液供應及血壓。老年人動脈壁彈性減退,對血壓的調節能力減弱,故其血壓較年輕人高。

血壓

血壓是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對血管壁的側壓力。血壓分為動脈血壓和靜脈血壓。我們平常所說的血壓就是指動脈血壓。動脈血壓分收縮壓和舒張壓。當心髒收縮向動脈射血時,血壓升高,其最高值稱收縮壓(最高壓);心室舒張時,血壓降低,心肌舒張末期血壓最低,稱為舒張壓(最低壓)。收縮期血壓減去舒張期血壓稱為“脈壓”。動脈血壓常以上肢肱動脈測得的血壓為代表。正常成年人肢動脈的收縮壓為90~140毫米汞柱,舒張壓為60~90毫米汞柱,脈壓為30~40毫米汞柱。一般來說,老年高於少年,男性高於女性。血壓過低或過高都是疾病的征象,血壓過低可引起組織血液灌注不足,導致細胞缺氧;血壓過高可引起心力衰竭,或微血管破裂。

血型

通常所說的血型就是指紅細胞的血型,它是根據紅細胞表麵的抗原特異性來確定的。已知人類的紅細胞有15個主要血型係統,其中最主要的是ABO血型係統,其次為Rh血型係統。臨床上最重要的是將人類血型分A、B、AB、O這4種(稱為ABO血型係統)。在人類的血液裏含有凝集原(又稱抗原)A、B和凝集素(又稱抗體)A、B。凝集原附著在紅細胞表麵,凝集素存在於血漿(或血清)中,同名的凝集原和凝集素相遇(如凝集原A和凝集素A)會發生紅細胞凝集現象(溶血反應)。所以在人體的血液中,所含的凝集原和凝集素是不同名的,即紅細胞含凝集原A,血清中含凝集素B(簡稱抗B),相反,紅細胞含凝集原B,血清中含凝集素A。根據人體血液中所含凝集原和凝集素的類型不同,可分為A、B、AB、O這4種血型。血型是遺傳決定的,親代與子代的血型關係取決於遺傳因素,如雙親都是O型,子女也都是O型,親代分別是O型與AB型,則子代為A型或B型。

血量

人體內的血液量大約是體重的7%~8%,如體重60公斤,則血液量約4200~4800毫升。各種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都可導致出血,如果失血量較少,不超過總血量的10%,則通過身體的自我調節,可以很快恢複;如果失血量較大,達總血量20%時,則會出現脈搏加快,血壓下降等症狀;如果在較短的時間內喪失的血液達全身血液的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

血液組成機能

血液中含有各種營養成分,如無機鹽、氧、代謝產物、激素、酶和抗體等,有營養組織、調節器官活動和防禦有害物質的作用。人體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變化,往往會引起血液成分的改變,故患病後常常要通過化驗血液來診斷疾病。

血液

血液是流動在心髒和血管內的不透明的紅色液體,主要成分為血漿、血細胞和血小板。血細胞又分為紅細胞和白細胞。

血漿

血液中除去血細胞和血小板後餘下部分就是血漿。它是一種半透明的淡黃色粘稠狀液體,約占血液的55%~60%。血漿中含水分92%左右,其餘為球蛋白、白蛋白、纖維蛋白元、酶、激素和無機鹽等。當血液流出血管時,其中纖維蛋白元即可變為纖維蛋白,並和血細胞凝固成塊,有止血作用。

血小板

血小板是形態不規則的個體,由骨髓巨核細胞的細胞質分隔而成。在正常情況下,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10~30萬個。血小板在血液內可存活8~12天,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網狀內皮係統中破壞。血小板的主要功能參與凝血過程,當組織受傷出血時,血小板常成群聚集,促進血液凝固而起止血作用,當血小板減少到每立方毫米5萬個以下時,可引起皮膚或粘膜出血。

紅細胞

紅細胞又稱紅血球或紅血細胞,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種血細胞。紅細胞中含有血紅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紅色。血紅蛋白能和空氣中的氧結合,因此紅細胞能通過血紅蛋白將吸入肺泡中的氧運送給組織,而組織中新陳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也通過紅細胞運到肺部並被排出體外,血紅蛋白更易和一氧化碳相結合,當空氣中一氧化碳含量增高時,可引起一氧化碳中毒。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為120天,每天都有一定數量的紅細胞進行更新。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數量減少到一定程度時,稱為“貧血”。紅細胞大量破壞可引起“溶血性黃疸”。

白細胞

白細胞又叫白血球或白血細胞,可分為嗜中性白細胞、嗜酸性白細胞、嗜堿性白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5種。嗜中性白細胞數量最多,常穿出血管,聚集於炎症組織的周圍,作變形運動,吞噬細菌。體內有炎症時,它的數量就增多。嗜酸性白細胞在過敏性疾病和寄生蟲病時常常增多。嗜堿性白細胞數量最少。淋巴細胞與免疫有密切關係,患結核病時,淋巴細胞明顯增加。單核細胞是血液中最大的細胞,變形活動非常活躍,有吞噬功能,能吞噬細菌和異物。單核細胞穿出血管到結締組織中可變為巨噬細胞。

血脂

血漿中的脂類物質稱為血脂,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膽固醇、膽固醇酯和非酯化脂肪酸等。血漿脂類含量雖隻占全身脂類總量的極小一部分,但外源性和內源性的脂類物質都需經過血液運轉於各組織之間。因此,血脂含量可以反映體內脂類代謝的情況。食用高脂肪膳食後,血漿脂類含量大幅度上升,但這隻是暫時的,通常在3~6小時後可逐漸趨於正常。故測定血脂時,常在飯後12~14小時采血,這樣才能較為可靠地反映血脂水平的真實情況。由於血漿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有關,因此這兩項成為血脂測定中的重點項目。

呼吸係統

人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不斷地消耗氧和產生二氧化碳。呼吸係統的功能就是不斷地從外界吸入氧,並將體內氧化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以保證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進行。呼吸係統由呼吸道和肺組成,前者傳送氣體,後者進行氣體交換。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氣管和支氣管。氣管以上的部分稱為上呼吸道,氣管部分為下呼吸道。

呼吸

正常成人安靜時呼吸次數為16~20次/分,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氣體量大約為500毫升,稱為潮氣量。當人用力吸氣,一直到不能再吸的時候為止;然後再用力呼氣,一直呼到不能再呼的時候為止,這時呼出的氣體量稱為肺活量。正常成人男子肺活量約為3500~4000毫升,女子約為2500~3500毫升。肺活量代表一個人潛在的呼吸能力的大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呼吸功能和健康情況,是常用的測量呼吸功能的方法之一。

氣管

氣管呈筒狀,位於喉的下方,由15~20個半環狀氣軟骨和韌帶連結而成,長約11~13厘米,向下進入胸腔後分為左、右支氣管,然後繼續分支呈樹枝狀,直至肺泡。氣管和支氣管是呼吸氣體出入的通道。氣管的上部在頸部,當咽喉被阻塞造成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時,常在此段將氣管切開進行搶救。氣管和支氣管內層的粘膜內含有粘液腺,分泌粘液。當呼吸道發生炎症時,分泌物增多,故病人咳出的痰量也增加。粘膜表麵有一層纖毛上皮,纖毛有節律地作定向波動,能將其表麵的分泌物和塵粒、病菌等推向咽喉腔,然後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