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急性胃炎1(3 / 3)

肺位於胸腔內,左右各一,富有彈性,質柔軟如海綿,吸氣時脹大,呼氣時縮小。小兒的肺呈淡紅色,成人的肺由於不斷吸入外界的塵埃則成暗灰色或呈黑色斑點。肺的上端叫肺尖,是肺結核的好發部位,兩肺內側麵的中部有肺門,是支氣管、肺的血管、神經和淋巴管等出入的部位。左肺分上、下兩葉,右肺分上、中、下三葉。右肺的上、中葉和左肺的上葉位於胸腔的前上方,病變時所引起的體征,主要表現在胸前部;右肺下葉和左肺下葉都位於胸腔的後下方,病變時所引起的體征,則主要表現在胸背下部。肺泡是肺內最小的呼吸單位,呈囊狀,是氣體交換的場所。肺泡富有彈性,隨呼吸運動能擴大和縮小,老年人的肺泡彈性減弱,常出現肺泡過度擴張,稱為老年性肺氣腫。肺泡內有塵細胞,能吞噬灰塵和細菌。

鼻腔:由鼻中隔分為左、右兩半。前為鼻孔,通外界。後為鼻後孔,通咽上部。每側鼻腔均分為:鼻前庭,靠前,襯以皮膚,長有鼻毛,可擋住外來的灰塵;固有鼻腔,靠後,襯以粘膜,其上部粘膜有嗅覺機能,其餘部分粘膜內有豐富的血管網和腺體。鼻腔外側壁有上、中、下鼻甲,各鼻甲下方的空間分別為上、中、下鼻道。

咽、喉

咽:上寬下窄。上起顱底,向下在第六、七頸椎交界處連食管。咽分上、中、下部。上部又叫鼻咽部,此部經鼻後孔通鼻腔,在它的側壁上有咽鼓管開口,由此口經咽鼓管通中耳鼓室。所以上呼吸道發炎時,炎症可由此管蔓延至中耳。咽中部經咽峽通口腔。咽下部經喉口通喉腔。喉:成人的喉,上界正對第四、五頸椎之間,下界平對第七頸椎椎體的上緣。

消化係統

人體在生命活動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以供新陳代謝的需要。消化係統的功能就是通過消化管的蠕動和消化液的作用,將從外界攝取的營養物質消化分解,然後吸收其營養成分並將殘渣排出體外。消化係統由消化管和消化腺兩部分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它具有運動功能,可接納、磨碎和攪拌食物,並與消化液充分混合且不斷向肛門方向推送,以排泄其糟粕。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腸腺、肝、胰等。它們所分泌的消化液能將食物中的糖、脂肪、蛋白質分解,變成能為人體直接利用的物質。

食管

食管為肌肉組成的管道,上端與咽部相連,下端與胃相接,全長約25~30厘米,大部分在胸腔內。食管各部位的口徑大小不一,全長有三個狹窄處:第一狹窄在食管起始部,距門齒約15厘米;第二狹窄在與左支氣管交叉處,距門齒約25厘米;第三狹窄在膈肌食管裂口處,距門齒40厘米。這些狹窄處是較大的異物容易停滯和癌腫的好發部位。

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位於腹腔的左上部,是食物暫時停留和消化的場所,胃的入口叫賁門,和食管相通;出口叫幽門,與十二指腸相連。胃的形狀和位置隨著內容物的多少和身體姿勢的不同而有改變,充滿食物時略呈鉤狀;饑餓時可縮成管狀。胃粘膜內有許多分泌腺,可分泌粘液、胃酸及消化酶,有消化食物的作用。胃壁肌肉收縮時不僅能推動食物進入小腸,還有攪磨食物的作用。

肝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呈紅褐色,質地柔軟而脆,表麵光滑,位於腹腔右上方,為右側肋骨所遮蓋,一般僅在深吸氣時可以摸到其前、下邊緣。成人的肝重約1500克。肝細胞能分泌膽汁促進脂肪的消化和吸收,還能調節代謝,合成蛋白質、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和肝素等。肝髒是人體內主要解毒器官,能將外來的或體內代謝產生的有毒物質,通過肝細胞處理後轉變為無毒的、水溶性較大的、易於排泄的物質而排出體外。肝髒疾病以及其他一些疾病可以引起肝腫大,如肝炎、肝膿腫、肝腫瘤、血吸蟲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縮窄性心包炎、包蟲病、瘧疾、肝硬化、農藥中毒等。

闌尾

闌尾是人類的一種退化器官(食草動物的闌尾很發達),長約7~9厘米,直徑約0.5厘米,位於腹部的右下方、盲腸內側,近端與盲腸相通,遠端閉鎖。由於闌尾腔細小,食物殘渣和糞石等容易掉入腔內,堵塞管腔引起發炎。闌尾對人體的作用不大,故患闌尾炎後,可以將它切除。

膽囊

膽囊呈梨形,緊貼在肝下麵的膽囊窩內,容積約30~50毫升,有膽囊管與膽總管相通。膽囊具有收縮和貯存膽汁的功能。平時肝髒分泌的膽汁先流入膽囊,通過粘膜吸收水分,使膽汁濃縮,並貯存起來。未濃縮的膽汁呈金黃色,濃縮後的膽汁呈深綠色。進食時(特別是進脂肪性食物時)膽囊收縮,膽汁經膽囊管、膽總管流入十二指腸內,協助脂肪消化。

小腸

小腸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盤曲於腹腔內,上連胃幽門,下接盲腸,全長約3~5米,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三部分。十二指腸位於腹腔的後上部,全長25厘米。它的上部連接胃幽門,是潰瘍的好發部位。肝髒分泌的膽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通過膽總管和胰腺管在十二指腸上的開口,排泄到十二指腸內以消化食物。空腸連接十二指腸,占小腸全長的2/5,位於腹腔的左上部。回腸位於右下腹,占小腸全長的3/5。空腸和回腸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線。

大腸

大腸的起始部和回腸相連,末端綞肛門,分為盲腸、結腸和直腸三部分,全長約1.5米。大腸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小腸內的食物殘渣進入大腸,經結腸吸收其中的水分後,逐漸形成糞便。

結腸

結腸依次又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四部分。

肛管與肛門

肛管上端連直腸,下端是肛門,全長約3厘米。肛門是消化道的出口。肛管周圍環繞著由橫紋肌構成的外括約肌,能控製排便。外括約肌被切斷或嚴重外傷時,可引起大便失禁。肛管和肛門的皮膚極敏感,損傷或有感染時可產生劇痛,肛管和肛門常見的疾病有痔瘡、肛瘺、肛裂、脫肛等。

口腔

口腔是消化管的上端,直接與體外相通,受到感染的機會較多,俗話說“病從口入”,要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必須把好口腔這一關。口腔內有牙、舌、齶等結構。

舌分上、下兩麵。舌的上麵叫舌背,由人字形的界溝分成舌體和舌根。舌體占舌前2/3,舌根占舌後1/3。在舌的表麵有舌粘膜,在舌粘膜上有三種舌乳頭:絲狀乳頭、菌狀乳頭和輪廓乳頭。在後兩種乳頭內有味蕾,可以感受味覺。舌主要由橫紋肌組成,運動靈活,與吞咽和發音有關。正常的舌表麵有很薄的一層白色舌苔。

神經係統

神經係統是人體內最高級、最重要、功能最複雜的一個係統,是人體的調節裝置。神經係統能感受體內、體外的各種刺激,調節全身各器官的功能活動,使器官、係統之間活動互相配合而形成統一的整體,並和外界環境不斷在保持平衡。神經係統包括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兩部分。中樞神經包括腦和脊髓,分別位於顱腔和椎管內。周圍神經廣泛分布於全身,包括腦神經、脊神經和植物神經三部分。

神經組織

神經組織是由神經元和神經膠質所組成。神經元是神經組織中的主要成份,具有接受刺激和傳導興奮的功能,也是神經活動的基本功能單位。神經膠質在神經組織中起著支持、保護和營養作用。

腦是中樞神經係統的主要部分,位於顱腔內,重約1200~1500克。腦分為大腦、小腦和腦幹三個部分。大腦最發達,由左右兩個大腦半球組成,其表麵凹凸不平。大腦半球的表麵層稱為大腦皮層,是神經元集中的部位。皮層的深麵為髓質,內有許多聯絡神經纖維。大腦皮層是神經係統的最高級中樞,各種分析器中樞都在大腦皮層中,如皮膚、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內髒、平衡、運動、語言等中樞。如果大腦皮層受了損傷,可引起該處某些中樞功能障礙,出現相應的症狀。小腦位於大腦的後下方,它的主要作用是維持肌肉的張力,保持平衡等。損傷後則出現站立不穩、運動失調以及肌張力減退等症狀。腦幹是除大腦和小腦以外的腦組織,包括延髓、腦橋、中腦和間腦。延髓是管理呼吸、心跳等重要反射的中樞。中腦與視覺、聽覺有關。間腦分丘腦和丘腦下部。丘腦是全身淺感覺和深感覺傳導的中繼站,一側丘腦損傷,可出現對側半身感覺消失。丘腦下部是內腦活動、體溫調節、水鹽代謝和內分泌活動的中樞。

腦室

腦內部的腔隙稱為腦室。在大腦兩個半球內有側腦室,間腦內有第三腦室;小腦和延腦及腦橋之間有第四腦室,積壓腦室之間有小孔和管道相通。腦室中的脈絡叢產生腦脊液。腦脊液在各腦室與蛛網膜下腔之間循環,如腦室的通道發生阻塞,則腦室中的腦脊液越來越多,並擴大形成腦積水。某些腦部疾病,常常需要作腦室造影檢查,以助診斷。

麵神經

麵神經為第七對腦神經,由感覺、運動和副交感神經纖維組成,分別管理舌的味覺,麵部表情肌運動以及支配舌下腺、下頜下腺和淚腺的分泌。

脊髓

脊髓是中樞神經的一部分,位於脊椎骨組成的椎管內,呈長圓柱狀,全長41~45厘米。上端與顱內的延髓相連,下端呈圓椎形,終於第一腰椎下緣(初生兒則平第三腰椎)。臨床上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時,多在第三到第五腰椎之間進行,因為在此處穿刺不會損傷脊髓。脊髓兩旁發出許多成對的神經(稱為脊神經)分布到全身皮膚、肌肉和內髒器官。脊髓是周圍神經與腦之間的通路,也是許多簡單反射活動的低級中樞。

三叉神經

三叉神經由腦橋中部的基底發出,含有兩種性質的纖維:感覺性纖維占大部分,運動性纖維占小部分。感覺纖維的胞體構成半月神經節,由半月神經節分出三個大支。第一支叫眼神經,由眶上裂進入眼眶,分布於眼球及淚腺,末支出眼眶至額部皮膚。第二支叫上頜神經,由圓孔出顱,分布於上頜及鼻腔,主幹末支出眶下孔,分布於麵部眼裂以下、口裂以上的皮膚。第三支叫下頜神經,由卵圓孔出顱至顳下窩。

泌尿係統

人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不斷產生各種代謝產物,分別以一定形式、通過一定途徑排出體外。其中以尿的形式排出體外的一套器官叫泌尿係統。泌尿係統包括腎、輸尿管、膀胱和尿道。腎是生尿的器官。腎生的尿,經輸尿管送到膀胱暫時貯存,當膀胱內的尿液達到一定量時,便經尿道排出體外。

腎俗稱“腰子”,是人體內的重要髒器,左右各一個,形狀如蠶豆,位於腹後壁腰椎兩側。正常時,腎可隨呼吸運動和體位改變而稍有上下移動。當維持腎正常位置的因素不健全時,腎的移動範圍增大,即可造成腎下垂,甚至形成“遊走腎”。腎分為皮質和髓質兩部分。皮質是生尿部分,在腎的外側;髓質是排尿部分,在腎的內側。腎髒的主要功能是生尿和排尿。機體的代謝產物尿素、尿酸、無機鹽及多餘的水,主要由腎排出,對機體的新陳代謝十分重要。

輸尿管

輸尿管左右各一條,上端起於腎盂,在腹膜後腰椎兩側下行到盆腔,開口於膀胱。全長20~30厘米。輸尿管的功能是輸送尿液。輸尿管有三個狹窄:第一狹窄在起始部,與腎盂連接的部位;第二狹窄在跨越骼動脈入小骨盆處;第三狹窄在穿入膀胱壁處。當腎結石隨尿液下行時,容易嵌頓在輸尿管的狹窄處,並產生輸尿管絞痛和排尿障礙。

尿道

尿道是排泄尿液的管道。男性尿道兼有排精作用。它起於膀胱內的尿道內口,止於陰莖頭的尿道外口,全長約16~20厘米。尿道的起始部分穿過前列腺,稱為尿道前列腺部,它的後壁有射精管和前列腺開口,是排精液的地方。離前列腺不遠的地方稱尿道膜部,此處尿道位置固定,管壁薄,是容易受傷的部位。陰莖段的尿道稱尿道海綿體部。男性尿道有三個狹窄處:尿道內口、尿道外口和尿道膜部。尿路結石容易嵌頓在狹窄處。女性尿道長約3~4.5厘米,起自尿道內口。開口於陰道外口的前方。女性尿道的特點是短直而寬,後方鄰近肛門,因而易患尿路逆行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