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肺原性心髒病1(1 / 3)

第六章 肺原性心髒病1

人參五味子湯

(方源)《幼幼集成》

(組成)人參10克,白術15克,茯苓10克,北五味子5克,麥冬10克,炙甘草8克,生薑15克,大棗5枚。

(用法)上藥水煎服,每劑煎2次柞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益氣健脾。

(主治)久咳脾虛,中氣怯弱,麵白唇白。

(按語)

①本方證以久嗽,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脈緩為辨證要點。

②本方藥物由四君子湯合生脈散加生薑、大棗而成。

③本方用治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亦可用治肺原性心髒病、心肌勞損。

補陽還五湯

(方源)《遼寧中醫雜誌》引載張福生醫療經驗方。

(組成)黃芪30克,當歸15克,赤芍15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地龍10克,川芭10克。

(用法)上藥水煎服,每日1劑。10天為1療程。加減:胸悶、咳吐黃稠痰加瓜蔞、川貝、黃芩;惡寒發熱,痰稀白量多,喘甚加麻黃、細辛、半夏;惡心納差痰盛加茯苓、陳皮;神誌恍惚,痰涎壅盛加菖蒲、鬱金、膽星;畏寒,腰膝酸軟,水腫甚者加附子、肉桂、大腹皮;久咳少痰,心悸氣短,加太子參、麥冬、炒棗仁。

(功效)益氣扶正,活血化瘀。

(主治)慢性肺心病。

納氣平喘飲

(方源)《千家妙方》引載周龍醫療經驗方。

(組成)人參(另煎兌服)3-9克,熟附子6克,熟地15克,磁石15克(先煎),紫石英(先煎)15克,胡桃肉(連衣)3個,山萸肉12克,生山藥30克,五味子9克,冬蟲夏草9克,胎盤粉(分衝)9克,沉香(分衝)1.5-3克。

(用法)上藥水煎服,每日1劑,每劑煎2次作2次服。

(功效)溫腎培元,納氣平喘。

(主治)腎不納氣之肺原性心髒病。證見呼吸急促,口唇青紫,下肢浮腫,脈細數,舌質淡,苔白膩。

補腎巴戟丸

(方源)《太平聖惠方》

(組成)巴戟、鹿茸、桂心、天雄、菟絲子、鍾乳粉、煆牡蠣、附子、補骨脂、沉香各30克,肉蓯蓉90克,熟地黃60克,石斛15克,當歸、白石英、石葦、石長生、遠誌、白茯苓、五味子、牛膝、蛇床子、柏子仁、山藥、蓽澄茄、黃芪、川椒各23克。

(用法)製小丸,一次服15克,一日服3次,溫酒下。

(功效)溫腎壯陽,補氣養血。

(主治)腎髒氣虛。證見胸中短氣,腹脅腰腳疼痛,肌膚消瘦,視聽不明,體重無力。

(按語)

①本方證以短氣,腰腳痛,體重無力,脈緩弱為辨證要點。

②本方可用治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肺原性心髒病。

清肺活血調補湯

(方源)《湖北中醫雜誌》引載肖天祥等醫療驗方。

(組成)麻黃12克,杏仁12克,黃芩12克,桃仁12克,石膏20克,葦莖20克,地龍20克,太子參15克,五味子10克,麥冬10克,瓜蔞30克,丹參30克,葶藶子30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加減:心功能不全者去麻黃、黃芩,重用五味子,加附片、桂枝、白芍、生薑、茯苓、白術、車前子、澤瀉;有出血傾向者加生地、赤芍、茜草、大小薊、地榆炭;出現休克者,重用五味子,加人參、附子、山萸肉;痰黃、發熱明顯者加金銀花、魚腥草、大青葉、板藍根;有發熱、惡風等表證者,加防風、荊芥、薄荷、菊花等;胸悶腹脹明顯者,加大黃、大腹皮、薤白;汗出較多者,加麻黃根、浮小麥;氣喘甚者加白果、厚樸;抽搐者加蜈蚣、全蠍。

(功效)清肺化痰,活血化瘀,調補氣陰。

(主治)肺心病急性發作期。

保肺湯

(方源)《嶽美中醫案》

(組成)黨參12克,黃芪18克,麥冬12克,五味子6克,貝母12克,百部6克,蘇子9克,葶藶子5克,前胡9克,桔梗6克,半夏9克,枳殼6克,杏仁9克,山藥18克,炙草6克,紅棗4克。

(用法)上藥水煎服,每劑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益氣養陰,化痰平喘。

(主治)肺氣腫。證見咳嗽,氣短懶言,神疲乏力,口淡無味,飲食減少,舌質淡紅,苔白,脈虛弱。

(按語)

①本方證以咳嗽氣短,神疲乏力,脈虛弱為辨證要點。

②本方亦可用治肺原性心髒病之輕者。

人參黃芪散

(方源)《衛生寶鑒》

(組成)人參2克,秦艽、茯苓各4克,知母5克,桑白皮3克,桔梗2克,紫菀3克,柴胡5克,黃芪7克,地骨皮、生地黃各4克,半夏、赤芍各3克,天門冬6克,鱉甲6克,炙甘草3克。

(用法)上藥水煎服,每劑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補氣養陰,止咳化痰。

(主治)虛勞氣陰兩虛。證見肌肉消瘦,由肢倦怠,五心煩熱,咽幹口燥,顴頰發赤,心悸怔忡,潮熱盜汗,咳嗽痰血,胸脅不利,舌紅少苔,脈細數。

(按語)

①本方證以五心煩熱,心悸,盜汗,咳嗽,脈細數為辨證要點。

②本方可用治肺結核,支氣管擴張,肺原性心髒病。

肺心片

(方源)《江蘇中醫雜誌》引朱秀峰等醫療經驗方。

(組成)太子參10克,黃芪15克,補骨脂6克,丹參15克,赤芍10克,製附片3克,玉竹、虎杖、仙靈脾各15克,紅花6克。上藥醇提製成糖衣片,每片0.3克。

(用法)每次6片,每日3次。加減:因感冒加荊防風、白芷、板藍根、貫眾、菊花、甘草;因肺部感染有明顯痰熱征象加用魚腥草、金蕎麥、秦皮、百部、海浮石、甘草;因心功能不全出現心神不安,加太子參、遠誌、柏子仁、附片、丹參、鹿銜草、茯苓皮;因喘息肺氣不宣加麻黃、鉤藤、蟬衣、石韋、葶藶子、烏梅;因高血壓肝陽上亢加稀薟草、車前草、桑寄生、野菊花、牡蠣、澤瀉。

(功效)補肺益腎,溫陽強心,活血化瘀。

(主治)肺心病緩解期。

益氣活血救心湯

(方源)《陝西中醫》引載達南醫療經驗方。

(組成)黃芪、丹參各30克,川芎15克,紅花、桃仁、當歸各10克,降香6克,炙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10天為1療程。加減:惡寒發熱、痰稀量少,加麻黃、桂枝、半夏各9克,五味子15克,咳嗽痰多,惡心納差,加半夏9克,陳皮、茯苓各15克;久咳少痰,心悸氣短,加黨參15克,麥冬20克;煩躁不安,夜不能寐加朱茯神15克,柏子仁10克,炙遠誌6克;水腫甚者加椒目6克,大腹皮20克,防己10克;畏寒甚,不發熱,腰膝酸冷者加製附片、肉桂各10克。

(功效)益氣活血祛瘀。

(主治)慢性肺心病。

常見病的辨證治療

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鼻咽或咽、喉部急性炎症的總稱,是呼吸道最常見的一種傳染病。大多數(80%以上)由病毒引起,少數為細菌所致。臨床上以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噴嚏、流淚、流涕、咽痛、咳嗽、聲嘶、呼吸不暢等症狀為特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發病,冬、春較多;可通過含有病原體的飛沫或被汙染的用具傳播。多數為散發性,常在氣候突變時流行。引起本病的病毒種類較多,人體對各種病毒感染產生的免疫力較弱和短暫,且無交叉免疫,同時由於在健康人群中有攜帶病毒者,故一個人一年內可有多次發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屬中醫“感冒”、“溫病”等範疇。

一、病因病視

(一)中醫

中醫認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於六淫邪毒侵犯人體而致病。以風邪為主因,風邪為六淫之首,在不同的季節往往與當令之時氣相合而傷人。如冬季多屬風寒、春季多屬風熱、夏季多夾暑濕、秋季多兼燥氣,梅雨季節多夾濕邪。一般以風寒、風熱兩者為多,夏令暑濕之邪亦能雜感為病。若四時六氣失常,“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秋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寒而反溫”,則感而發病。非時之氣夾時行邪毒傷人,則更易引起發病,且不限於季節性,病情加重,往往互為傳染流行。外邪侵襲後發病與否還與人體禦邪能力的強弱有密切關係。如果正氣不足,禦邪能力減弱,或將息失宜,過度疲勞之後,腠理疏懈,衛氣不固,則極易為外邪所克,內外相互影響而發病。

外邪入侵的途徑多由肺衛而人,其病變部位也常局限於肺衛。故《雜病源流犀燭·感冒源流》指出:“風邪襲人,不論何處感受,必內歸於肺。”肺主呼吸,氣道為出入升降的通路,喉為其係,開竅於鼻,外合皮毛,司職衛外,性屬嬌髒,不耐邪侵。若衛陽被遏,營衛失和,邪正相爭,可出現惡寒、發熱等衛表之證。外邪犯肺,則氣道受阻,肺氣失於宣肅,則見咳嗽,鼻塞等肺係之證。而時邪感冒,應其感受時邪較重,故全身症狀比較明顯。另外,體質較強者,一般僅侵襲於肺衛,多以表證為主,圖治較易,收效較快;若年老體弱者,抗邪能力較差,外邪也可由表人裏,則症狀加重,甚則變生他病。

(二)西醫

西醫認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由病毒和細菌引起。病毒引起者占80%以上。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不同種、型達上百種。最常見的為鼻病毒,其它有:流感病毒(甲、乙、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柯薩奇病毒等。成人感染以鼻病毒為主,小兒則以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為多。細菌感染可直接感染或繼發於病毒感染之後,以溶血性鏈球菌為多見,其次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鏈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見革蘭陰性杆菌。臨床主要表現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