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病機
(一)中醫病因
中醫認為咳嗽的病因不外外感與內傷兩端。外感為六淫外邪侵襲肺係,內傷為飲食、情誌、勞倦因素所致。其中以外感咳嗽為多見。《河間六書·咳嗽論》說到:“寒、暑、燥、濕、風、火六氣,皆令人咳”。肺髒外合皮毛,開竅於鼻,上連咽喉,六淫外邪(風、寒、暑、濕、燥、火)由口鼻或皮毛而人,肺為嬌髒,不耐邪侵,一旦衛外功能失調或減弱,易致外邪尋機犯肺,致肺氣壅遏不宣,清肅失司,肺氣上逆而引發咳嗽、咯痰。因四時六氣不同,人體感邪亦有不同,風為六淫之首,邪氣多隨風邪侵襲人體,故外感咳嗽常以風為先導,夾有寒、熱、燥、濕等邪,如春冬多風寒,夏多暑濕、風熱,秋多風燥。臨床上以風寒多見。正如《醫學心悟》指出“肺體屬金,譬如鍾然,鍾非叩不鳴。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自外擊之則鳴”。可謂咳嗽病因病機之大略。內傷咳嗽多由飲食不當,情誌失調,勞倦過度致髒腑功能失調,病及於肺,致肺之宣降失常,肺衛失固,外邪易犯,內外合邪而發病。
飲食不當,傷及脾胃,水津失常,聚而為痰,“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痰貯於肺,遇邪引動,隨肺氣上逆,發為咳嗽,咯痰。肺誌為悲,情誌失調,尤為過悲,則耗傷肺氣,此乃“悲哀太甚則傷肺”。肺氣更傷,易至外邪侵襲而發病。勞則耗氣傷陰,肺主氣,司呼吸,內朝百脈,外合皮毛,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勞倦過度,宣肅失調,百脈失理,氣機不暢,陰精不足,皮毛不固,遇邪外犯,內外合邪,肺氣上逆,發為咳嗽,咯痰。
(二)西醫
西醫認為正常人的氣管和支氣管能夠清除吸人的塵埃及細菌,吸氣時混入的雜物,一部分由淋巴細胞帶走,一部分被白細胞吞噬,還有一部分被氣管、支氣管內的纖毛上皮細胞纖毛運動逐漸推送到咽喉而咳出。因此正常狀態下,喉以下的氣管內無細菌存在,如果這時清除能力下降,細菌可侵入支氣管導致炎症的發生。受涼和過度疲勞可削弱上呼吸道的生理性防禦機能,使感染有發展的機會,所以急性氣管一支氣管炎發病多見於寒冷季節,其發病病因有如下三個方麵:
(一)感染:急性氣管一支氣管炎最常見的病因是感染,包括病毒感染、細菌感染、支原體、衣原體、真菌。其中病毒感染最常見,如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先引起上呼吸道炎症,如感冒、咽炎、流感,向下蔓延引起喉、氣管、支氣管炎。細菌感染常在病毒感染基礎上發生,最常見的有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球菌。副鼻竇炎或扁桃體感染的分泌物吸人後也可引起本病。支原體、衣原體、真菌亦可人呼吸道而致本病的發生。
(二)理化因素的刺激,如過冷空氣、粉塵、二氧化硫、氯等刺激氣體都易引起發病。
(三)過敏因素,如細菌蛋白質或寒冷的過敏,寄生蟲如鉤蟲、蛔蟲的幼蟲在肺髒移行時,也可引起急性支氣管炎發生。對少數兒童有反複急性支氣管炎發作者,應排除囊性纖維肺或低丙種球蛋白血症。
急性感染所致的氣管一支氣管炎,早期為粘膜充血、腫脹,繼而淺層纖毛上皮細胞毀壞脫落,粘膜下層有白細胞浸潤等變化。粘膜在開始是幹的,其後開始分泌漿液性、粘液性和膿性滲出物。如係淺在性卡他性支氣管炎,則炎症痊愈後,支氣管粘膜形態可完全恢複正常。較嚴重的病例,支氣管各層均受損害,發展成支氣管周圍炎或所謂“全支氣管炎”,粘膜病變不能恢複。
二、臨床表現
(一)症狀
1.全身症狀多較輕微,如輕度畏寒、發熱、頭痛及全身酸痛等。全身症狀一般3—5日可消退。
2.呼吸道症狀部分病人可先有上感症狀,如鼻塞、噴嚏、咽痛、聲嘶等。主要症狀為咳嗽,開始為輕度刺激性咳嗽,少量粘液狀痰,1—2天後痰量增加,可轉為黃綠色粘液膿性痰,偶可出現血性痰。早晨或晚間改變體位,體力活動後,或吸人冷空氣時可出現陣發性咳嗽,嚴重者可終日咳嗽。有時可伴發支氣管痙攣而有氣急。咳嗽常持續數周。
(二)體征
在急性期,咳嗽劇烈時,可見呼吸加速或紫紺,頸靜脈怒張。胸部兩側一般對稱,呼吸運動可稍減弱。觸診時,胸部可捫到震動感(伴隨幹性羅音),於痰咯出後消失。叩診無濁音。主要體征在聽診方麵:①呼吸音稍減低,性質不變。②羅音,在早期隻有大支氣管炎症時僅可發現低音調的幹性羅音;痰多而較稀時可出現濕性羅音,本病羅音有以下特點:多種多樣音調不同的幹性,濕性羅音可同時存在;幹性羅音分布滿肺野;濕性羅音於肺底部較多;羅音出現的部位和時間都不恒定,於咯出痰後可減少或消失,伴有支氣管痙孿時,可聽到哮鳴音。在慢性期,可隻有少許羅音。
(三)常見並發症
急性氣管一支氣管炎常見並發症主要有肺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
三、實驗室和其他輔助檢查
(一)血常規檢查病毒性急性氣管一支氣管炎患者的外周血白細胞總數不增高,淋巴細胞百分比輕度上升。合並細菌感染後可見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輕度升高,血沉稍有增快。
(二)痰塗片或培養可發現致病微生物。
(三)X線檢查可顯示肺紋理增多。
四、中醫辨證治療
風寒束肺型
(臨床表現)咳嗽,痰白而稀,或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方藥)金沸草散:金沸草10克,前胡9克,荊芥9克(後下),細辛6克,半夏9克,茯苓12克,甘草6克,生薑3片,大棗5枚。或合三拗湯(麻黃9克,杏仁12克,甘草6克)加減。
(成藥)金沸止咳丸,每次服1丸,每日3次;或用麻黃止咳丸,每次服1丸,每日3次,還可選用止咳丸,半夏片等。
(單方驗方)
1.炒杏仁10克,陳皮10克,生薑6克。水煎服,每日2次。
2.麻黃6克,桂枝6克,白芍9克,幹薑6克,細辛6克,五味子6克,法半夏9克,石膏30克,大棗4枚,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飲食療法)
1.紫蘇粥:白術50克,梗米100克。如常法煮粥,趁熱時加紫蘇葉10-15克,熱服。
2.蔥白粥:用糯米60克煮粥,後用生薑5片,連須蔥白5莖共搗爛,粥好人薑、蔥再微沸片刻,再加米醋5毫升,趁熱飲用。
3.蘿卜薑椒飲:蘿卜1個(300克左右),白胡椒5粒,生薑5片,陳皮1片。煲熟飲湯。
4.生薑紅糖水:生薑30克(或老薑20克),水煎,人紅糖適量,熱服。
風熱犯肺型
(臨床表現)咳嗽、咯痰黃稠,或見發熱,微惡風寒,口幹咽痛,鼻塞流黃濃涕,舌尖紅,苔薄白幹或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化痰。
(方藥)桑菊飲(桑葉9克,菊花6克,連翹9克,薄荷6克(後下),桔梗9克,杏仁12克,蘆根9克,甘草6克)加減。
(成藥)桑菊感冒片,每次服4片,每日2—3次;或用蛇膽川貝液,每次1支,每日3次。還可選用止咳青果丸、牛黃清肺散、黃石感冒片。
(單方驗方)
1.桑葉15克,菊花15克,淡豆豉10克。水煎服,每日2劑。
2.魚腥草30克,敗醬草30克,薏苡仁30克,黃芩9克,貝母9克,杏仁9克,桑白皮15克,丹參15克,茯苓12克,炒白術12克,桔梗6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飲食療法)
1.橄欖煲蘿卜:青橄欖250克,蘿卜500—1000克。煎湯代茶,分多次飲用。
2.苡米蘆根粥:生苡米60克,鮮蘆根30克,白米30克。煮粥服食。
3.萬壽菊糖水:萬壽菊15克,清水2碗煎至1碗,去渣,加紅糖適量調味飲用。
燥熱傷肺型
(臨床表現)幹咳無痰或咳嗽痰少難咯,鼻咽幹燥,咳甚則胸痛,或見惡寒,身熱,舌尖紅,苔薄幹或黃或白,脈浮數。
(治法)清肺潤燥,止咳。
(方藥)桑杏湯:桑葉9克,杏仁10克,沙參15克,浙貝母9克,淡豆豉9克,山梔子9克,梨皮10克。若病情較重者,可用清燥救肺湯:桑葉9克,石膏15克,杏仁9克,甘草5克,麥冬9克,人參10克,阿膠9克(溶化)炒胡麻仁9克,炙枇杷葉9克。
(成藥)貝母枇杷糖漿,每次服10毫升,每日3次;或用參麥止嗽糖漿,每次服10毫升,每日3次。還可選用萊陽梨膏,梨膏,雪梨膏。
(單方驗方)
1.梨幹30克,羅漢果半個,瓜蔞20克。水煎服,每日1劑。2.沙參10克,麥冬15克,桔梗10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杏仁10克,枇杷葉10克,炙百部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飲食療法)
1.梨貝桑杏飲:桑葉、杏仁、川貝母各10克,雪梨1個。水煎,去渣,人冰糖3克調味飲服。
2.蜜糖燉木瓜:鮮熟木瓜1個(250—500克),去皮,加蜜糖適量燉熟吃。
3.冰糖燉雪梨:雪梨1個(或香蕉2隻),去皮,加冰糖(或蜜糖)適量,燉服。
4.南杏桑白煲豬肺:南杏仁20克,桑白皮15克,豬肺250克。豬肺洗淨切塊,煲湯,飲湯食豬肺。
5.羅漢果豬肺:羅漢果半個至1個,豬肺250克。豬肺洗淨切塊,煲湯,調味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