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椒目膠囊:椒目研末篩勻人膠囊(每3克椒目可裝7-8隻膠囊),每日3次,每次8個股囊,3-7天為1療程。
4.刀豆豆子粉:刀豆子炒幹研粉,每次6—10克,以紅糖生薑湯送服,每日服3次。
熱哮型
(臨床表現)喘息哮鳴,胸高氣粗,痰稠粘膠黃,煩悶不安,汗出,口渴喜飲,舌質暗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兼發熱,惡風寒等表證。
(治法)清熱宣肺、化痰降逆。
(方藥)定喘湯:白果10克,麻黃6克,款冬花9克,半夏6克,桑白皮10克,蘇子9克,北杏仁9克,黃芩9克,甘草6克;或用半夏湯加減:麻黃6克,石膏18克,甘草5克,生薑4片,大棗5枚,半夏9克。或二方合用。
(成藥)哮喘衝劑,每次服1包,每日2—3次;或用止嗽定喘丸,每次服1丸,每日服2-3次。還可選用定喘療肺丸,咳喘糖漿、百花定喘丸、咳喘平、平喘片、複方地龍片。
(單方驗方)
1.炙麻黃6克,桔梗6克,白果12克,杏仁12克,茯苓12克,桑白皮9克,蘇子9克,法半夏9克,生石膏24克,地龍30克,甘草3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2.白果(打)7隻,魚膽草15克,半邊蓮15克,地龍15克,黃芩9克,鵝不食草6克,穿山甲6克,蜈蚣3克,炙甘草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飲食療法)
1.蘿卜茶:白蘿卜500—1000克。水煎代茶。
2.蘿卜馬蹄汁:白蘿卜,馬蹄皮共搗汁各60克。燉熱服。
3.絲瓜煎:生小絲瓜(連蒂)數條,切斷,放砂鍋內煮爛,取濃汁服。
4.飴糖蘿卜豆腐:豆腐500克,麥芽糖60克,生蘿卜汁1杯。混和煮開,每日2次分服。
5.地龍末:廣地龍幹略炒去腥味,研末,每次3—6克,每日服3次。
◎緩解期
發作期,經治療轉入緩解期。緩解期見哮喘時發時止,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食欲減少,舌淡紅,苔白等。應注意補肺脾腎三髒。臨床常見的證候有肺脾氣虛型,肺腎陰虛型,肺腎陽虛型,它們的辨證治療與慢性支氣管炎相同,治療方藥,成藥單方驗方,飲食療法,參見慢性支氣管炎。
此外一些反複發作而有明顯季節性的吸人型病人,還可采用以下預防發作的食療方法。
(飲食療法)
1.人參核桃胎盤粉:於每年發作前3個月開始,每晚睡前以1—3個生胡桃肉(連胡桃肉的紫衣),與1-3片生薑,一片生麗參同細嚼,嚼爛後咽下。同時吞服人或動物的胎盤(或臍帶)粉8克,如此持續3—4個月。
2.北瓜(亦稱金瓜、桃南瓜)膏:北瓜、飴糖各1500克、生薑汁60克。將北瓜去子洗淨,切小塊,煮透去渣留汁,濃縮後加入飴糖,再熬10分鍾,最後將薑汁倒入攪拌即成。最好於哮喘發作前連服二月,早晚各15克,開水衝服。
第六節 肺結核
肺結核是結核分枝杆菌引起肺部感染的慢性傳染性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甚者氣急。肺結核是最為常見的結核病,也是當今最重要的慢性傳染病之一,是由於感染結核杆菌後,在機體抵抗力降低、細胞介導的變態反應增高時發病。肺結核病包括原發性肺結核和繼發性肺結核,其基本病理特征為滲出、幹酪樣變、結核結節及其他增殖性組織反應,可伴空洞形成。若病人能被及時發現,並予合理治療,大多可獲臨床治愈。
本病可累及所有年齡人,但以青壯年居多,老年人發病有增加趨勢。男多於女(4:1),青年婦女及老年人死亡率較高。結核病流行於全世界,發展中國家疫情尤為嚴重。我國1984—1985年流行病學調查,肺結核患病率為550/10萬,痰塗片陽性率為156/10萬。估算全國有活動性肺結核患者570萬(542萬-598萬),痰塗片陽性患者162萬(150萬-173萬),疫情仍相當嚴峻。目前防有措施,治有辦法,但“防治管理”的落實及耐藥菌的發生愈來愈引起人們的關注。
肺結核屬於中醫學“肺癆”範疇,結核性胸膜炎屬於“懸飲”範疇。
一、病因病機
(一)中醫
肺癆的致病因素,據曆代醫家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麵:一為外受“癆蟲”傳染;二為內傷體虛,氣血不足,陰精耗損。癆蟲,又稱“瘵蟲、肺蟲”。《三因方》:“諸證雖曰不同,其很多有蟲”。《仁齋直指方》:“瘵蟲食人骨髓。”明確指出瘵蟲傳染是形成本病的唯一外部因素。凡直接接觸本病患者,“瘵蟲”侵入人體而為害,如問病吊喪、看護、骨肉親屬與病人朝夕相處,都是導致感染的原因。《醫學正傳》“其侍奉親密之人,或同氣連枝之屬,熏陶日久,受其惡氣,多遭傳染。”凡先天稟賦不強,後天嗜欲無節,如酒色過度、青年早婚、憂思勞倦;或大病久病失於調治,如麻疹、外感久咳,及胎產之後,耗傷氣血津液,正氣先虛,抗病力弱,致“癆蟲”乘虛襲人,感染為病。《古今醫統》“凡此諸蟲”,“著於怯弱之人,人不能知,日久遂成癆瘵之證”。“凡人平時保養元氣,愛惜精血,瘵不可得而傳,惟夫縱欲多淫,若不自覺,精血內耗,邪氣外乘”。“氣虛血痿,最不可人癆瘵之門,吊喪問疾,衣服器皿中皆能乘虛而染觸”。
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肺。《證治彙補》:“雖分五髒見症,然皆統歸於肺。”在病變發展過程中,可累及到脾、腎,亦可涉及心、肝,甚則傳遍五髒,故有“其邪輾轉,乘於五髒”之說。在病理性質方麵,基本以陰虛為主。《醫門法律》“陰虛者,十常八九;陽虛者,十之一二。”具體言之,由於病情有輕重之分,病變發展階段不同,涉及髒器不一,其病理轉化演變亦有所區別。一般說來,本病初起肺體受損,肺陰受耗,肺失滋養,表現為肺陰虧損之候,如幹咳、無痰或咳血絲痰,口幹鼻燥,本病病位在肺;繼則陰虛火旺,肺腎同病,兼及於心;而見心煩、五心潮熱,盜汗或因氣陰兩虛,肺脾同病,見咳吐、痰濁、納差、胃脘脹;終則肺市脾三髒交虧,陰損及陽,元氣耗損,趨於陰陽兩虛的嚴重局麵,見動則氣促或喘脫,極度消瘦、浮腫、心慌等。從整個病變過程來看,仍以陰虛為主體。
(二)西醫
西醫認為結核杆菌侵入機體後能否發病,不僅取決於結核杆菌的數量和致病力的大小,而且取決於人體免疫力的強弱和變態反應的高低,上述因素還影響疾病的發展與轉歸。人體抵抗力處於劣勢時,結核杆菌容易侵入並發病,反之感染後不易發病,即使發病也較輕,而且易於痊愈。免疫力包括非特異性和特異性。非特異性免疫力較弱,對侵入機體的結核杆菌不易殺死,必須有賴於機體對結核杆菌建立起來的特異性免疫,即人體感染結核杆菌或接種卡介苗後產生的獲得性免疫力,此種免疫力很強,其免疫機製主要是細胞免疫。免疫作用具體表現為淋巴細胞致敏和吞噬作用增強,當再次遇到結核杆菌侵入,致敏的淋巴細胞可很快分裂、繁殖,並釋放各種淋巴因子,這些淋巴因子激活巨噬細胞,使其移向結核杆菌所在處,並聚集於其周圍下再移動,結核杆菌菌體蛋白及其代謝產物可產生變態反應,屬第Ⅳ型(遲發型)變態反應。常表現為局部滲出與壞死,但過強的變態反應可損傷組織,使結核病發展,對機體不利。
結核病屬於一種炎症,具有滲出、變性和增生三種基本病理變化,並具有結核結節和發生幹酪樣壞死的特異性改變。
1。慘出性改變表現為小血管充血和滲出,滲出物以漿液及細胞成分為主。肉眼觀察:滲出病灶呈灰白或灰黃色半透明混濁狀的改變,邊緣模糊,分界不清。鏡下觀察:病灶中滲出物為含有蛋白的漿液、纖維素、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等,病灶內可查見結核杆菌。滲出物可吸收消散,或好轉呈增生性改變,或惡化呈幹酪樣壞死。
2.變質性改變表現為組織呈幹酪樣壞死,壞死呈凝固性是本病特點之一。肉眼觀察:病變部位的壞死組織呈灰黃色或淺黃色,幹燥、質硬略似於酪。鏡下觀察:細胞壞死、崩解,失去原來的組織結構和輪廓,呈一片紅染無結構的顆粒狀物質,病灶周圍往往有滲出樣改變。壞死組織中常有大量結核杆菌。
3.增生性改變形成特殊的結核性肉芽組織,即結核結節,是增生性病變的主要特征。肉眼觀察:病灶呈灰白或灰黃色粟粒樣大小結節,境界清楚,隨著病變發展,結核結節逐漸增大、融合,從而形成更大的結核病灶。鏡下觀察:在結核結節中有多數核為圓形或卵圓形、胞體力橢圓形或多角形、呈放射狀排列的類上皮細胞,其中也夾雜著一種體積甚大、胞核呈環形或馬蹄形排列的多核巨細胞,稱郎罕巨細胞。結節的最外層常有不等量的淋巴細胞浸潤,並有少量成纖維細胞及結締組織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