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三種病變在人體可以先後發生,同時存在,往往以其中某一種病變為主,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轉化。當人體免疫力較強或結核杆菌致病力減弱時,變質、滲出性病變可轉為增生性病變,形成結核結節;反之若人體免疫力減弱,變態反應或結核杆菌致病力增強時,滲出和增生性病變也可轉變為變質性改變,發展成幹酪樣壞死。
二、臨床表現
(一)症狀
1.全身症狀發熱為其主要也是常見的全身中毒性症狀,多表現為長期低熱,午後或傍晚開始,清晨恢複正常;或儀表現為體溫不穩定,運動或月經後體溫不能恢複正常,當病情急劇惡化進展時亦可出現高熱,呈稽留熱或弛張熱型。同時還可伴有倦怠、乏力、盜汗、食欲減退、體重減輕、心悸、煩躁、婦女月經不調等輕度毒性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症狀。
2.呼吸係統症狀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嚴重者可出現氣急。早期咳嗽輕微,幹咳或咳少量粘液痰,慢性病人或有空洞形成時痰量增加。約1/3-1/2病人有咯血,表現為痰血,侵及血管則為大咯血,部位不定的隱痛多為肺組織結核,部位固定的刺痛多為病變累及胸膜。當肺組織受廣泛破壞,或伴肺氣腫或肺心病時有氣急。
3.臨床分型肺結核分為以下五個類型。
(1)原發型肺結核原發型肺結核是指人體初次感染結核杆菌而發生的肺結核。結核杆菌經支氣管到達肺組織最先引起的病灶稱原發病灶。多位於兩肺上葉的下部或下葉的上部,靠近胸膜,由於第一次感染,人體缺乏免疫力,結核杆菌沿著淋巴管到達肺門淋巴結,引起結核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此時淋巴結迅速明顯腫大,發生幹酪樣壞死。原發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門淋巴結病變三者合稱原發綜合征。大多數原發感染臨床症狀不明顯,隻呈陽性結核菌素反應,少數病例有低熱、輕咳、食欲減退、消瘦、盜汗、乏力、皰疹性角膜結膜炎、皮膚結節性紅斑等。少見的嚴重原發結核可有高熱,持續時間較長。以後轉為長期低熱、倦怠、乏力、厭食、性情煩躁等。大多數原發綜合征在人體與結核杆菌作鬥爭中,由於免疫力不斷增強,病變可吸收、纖維化和鈣化,有時肺內原發病灶已愈合,而肺門淋巴結病變仍繼續存在與發展,臨床稱為支氣管淋巴結結核或肺門淋巴結結核。少數病例由於機體抵抗力低下和對結核的敏感性增高,病變可進展惡化,引起原發空洞形成及幹酪性肺炎,易發生血行播散或結核性腦膜炎。
(2)血行播散型肺結核在人體抵抗力弱的情況下,肺部原發病灶或肺門淋巴結幹酪樣壞死灶進行性擴大侵蝕肺動脈或肺靜脈引起血行播散。若大量結核杆菌一次進入肺循環,可在肺內形成許多散在均勻一致如粟粒大小的結核病灶,稱為急性粟粒性肺結核。若一次進入體循環,則可在全身許多器官如肝、脾、腎、腦膜等器官引起前述同樣的病理改變,則稱為急性全身性粟粒性結核。若結核菌少量多次進入肺循環,可在肺及其它某些髒器內形成大小不等。新老不一的病灶。稱亞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結核。急性粟粒性結核有嚴重的毒血症症狀,高熱、寒戰、虛弱、脈搏細速、呼吸困難,甚至可有紫紺,而咳嗽常不明顯。常伴有血液方麵的異常,如各類血細胞減少或類白血病樣反應。有時伴發結核性腦膜炎。亞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症狀可輕可重,視播散細菌量的多少和人體免疫力高低的不同而異。亞急性病人可有反複的畏寒、發熱,常有盜汗、疲乏、食欲不振、消瘦、咳嗽、咳少量痰或血痰等症狀。慢性病人常無明顯症狀,易伴發肺外結核,如骨—關節結核、腎結核、腹腔結核等,可疑時應進行有關檢查。
(3)浸潤型肺結核是臨床上最多見的類型,病灶多位於肺尖或鎖骨下方。病因有內源性複燃和外源性感染,但以內源性複燃為主。臨床上因浸潤病灶的大小和病變活動程度不同而症狀不同,早期病人常無明顯症狀,多係X線檢查發現。病變逐漸進展,可出現低熱、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盜汗、月經紊亂、輕微咳嗽、咳少量白色粘痰、胸部不適等症狀。浸潤期若治療不及時或病人抵抗力低弱時,對結核杆菌的變態反應明顯增高,則病變繼續擴展發生幹酪樣變化,組織迅速壞死或崩潰而形成空洞,幹酪壞死物中結核杆茵通過支氣管播散而引起幹酪性肺炎,病人多有惡寒、高熱、乏力、劇烈咳嗽、咳膿性痰,有時可咯血。
(4)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多是浸潤型肺結核空洞未能及時治療發展而來。因空洞長期存在,致洞壁因纖維組織增生而變厚,空洞內層為幹酪樣死物和炎性滲出物,中層為結核性肉芽組織,外層為增生的纖維組織,如病情進展,則內層幹酪樣壞死物繼續液化脫落排出,空洞隨之擴大,空洞中壞死物隨痰液咳出而成為結核病傳染源,不斷地經支氣管擴散到其他肺組織,引起新的病灶。隨著人體抵抗力和結核杆菌致病力的互相鬥爭,病變好轉和惡化可交替出現,也可在較長時間內穩定無變化。因此病變複雜多樣,除有纖維空洞外,其它部位可出現許多新舊不一、大小不等的病灶,既有纖維化、鈣化病灶,也有新鮮的滲出或增生性病變。其中有的壞死形成新的空洞,病變的發展一般自上而下,以上葉病變較重,較陳舊,下葉病變較輕、較新鮮。病人大都有長期肺結核病史,絕大多數有不規則的抗結核藥物治療和結核病反複惡化的病史。症狀很不一致,如病變範圍不大可以無明顯症狀。如果病變廣泛,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減損症狀,如清動後氣急和呼吸困難、心率加快、不同程度紫紺、一般情況較差,呈慢性病容,消瘦,貧血,常有發熱、盜汗、心悸、食欲不振、咳嗽。咳大量粘液膿性痰、胸痛、有時反複咯血。
(5)結核性胸膜炎按其病變性質可分為結核性幹性胸膜炎和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
①結核性幹性胸膜炎由於臨近胸膜的結核病灶的直接蔓延而引起。病變多為局限性的纖維素性滲出,見於肺尖部及胸下部的胸膜,多數病人症狀不明顯,少數病人有寒戰、發熱、局限性劇烈的針刺樣胸痛,咳嗽或用力時加重。查體可見患側呼吸運動受限,局部有壓痛,呼吸音減低及可聞及胸膜摩擦音。②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結核杆菌侵襲胸膜,當人體處於高度過敏狀態時,易引起胸膜滲液。如無顯著過敏性,隻引起幹性胸膜炎。其感染途徑為肺部病變直接蔓延到胸膜或肺門及縱隔淋巴結。由於淋巴結腫脹,淋巴引流障礙,使結核杆菌逆流胸膜,或結核病灶內結核杆菌經血行播散到胸膜而發病。有發熱、疲乏、食欲不振、盜汗、幹咳。發病早期出現胸痛,數天後形成胸腔積液後,胸痛減輕或消失。胸腔積液壓迫肺髒,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憋氣。積液量少時查體可無明顯體征。積液量增多時患側胸廓飽滿,肋間隙消失,呼吸運動減弱,觸診語顫減低或消失,叩診濁音,聽診呼吸音減低或消失。大量積液時縱隔氣管移向健側。
(二)體征
1.肺部體征取決於病變性質和病情輕重。中、重度肺結核無空洞形成者多為肺實變的表現:觸診語顫增強,叩呈濁音,可聞及支氣管呼吸音和細濕性羅音。有空洞形成且引流通暢,位置淺表時叩呈過清音,巨大空洞形成時可聽到帶金屬調的空甕音,慢性纖維空洞者可有胸部塌陷,氣管、縱隔移位等。
2.嚴重者尚有全身消瘦,肺氣腫。
3.結核性變態反應表現如結核性風濕症,多見於青年女性,侵入關節引起關節痛或關節炎,損及皮膚表現為結節性紅斑及環形紅斑。眼部損害有皰疹性角膜結膜炎、虹膜睫狀體炎、視網膜靜脈周圍炎、鞏膜炎、虹膜炎等。
(三)常見並發症
肺結核常見並發症主要有肺氣腫、支氣管擴張和肺心病。
三、實驗室和其他輔助檢查
(一)X線胸部檢查
胸部x線檢查在肺結核診斷上的作用是:①發現肺部異常陰影;②仔細分析X線影像的部位、形態、分布範圍,結合病史、伴隨症狀、體檢、病菌檢查等進行綜合分析,基本上可以作出正確診斷;③對肺結核病情及臨床類型的診斷。由於一張胸片難以正確診斷病變的解剖部位、形態及範圍,常須作二個方向(如正、側位)攝片或加攝斷層片。
1.滲出性病變多為肺結核初發或開始複發階段,機體產生變態反應,肺泡內含滲出液,中心較濃、周邊略淡、互相融合而使陰影邊緣模糊,常稱作“軟性陰影”。
2.幹酪性病變肺結核病變進展,組織壞死,形成幹酪灶。x線表現為密度較高而均勻的陰影,邊緣較清晰。幹酪灶周圍炎症消退後,形成纖維包裹性幹酪病變,此類病變較大者即稱結核球或結核瘤,直徑1—3cm,亦有巨大者。可單發或多發。
3.增殖性病變機體抵抗力增強,可使滲出性病變逐漸向增殖性病變移行。多形核白細胞圍攻結核菌,巨噬細胞發揮吞噬作用,形成以類上皮細胞為主,並有郎罕巨細胞和淋巴細胞等成分的結核結節。許多結節融合,形成斑片狀、邊緣清晰、密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