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肺原性心髒病4(1 / 3)

第六章 肺原性心髒病4

四、中醫辨證論治

肺陰虧損型

(臨床表現)幹咳少痰,痰中帶血,胸痛,潮熱,顴紅,咽幹口燥,舌質紅少津,苔薄黃,脈細數。

(治法)養陰潤肺。

(方藥)百合固金湯加減:百合20克,麥冬10克,元參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當歸12克,赤芍15克,桔梗9克,貝母9克,十大功勞葉10克,百部12克,甘草6克。

(成藥)百合固金丸,每次服1丸,每日3次;或養陰清肺丸,每次服1丸,每日3次。

(單方驗方)

1.阿膠30克,荷葉1片。水煎服,每日1—2次。

2.黨參9克,茯苓9克,白術9克,沙參9克,地骨皮9克,黃芩9克,知母9克,百部9克,麥冬9克,玄參12克,生地12克,鹿含草12克,十大功勞葉12克,百合15克,甘草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飲食療法)

1.麥冬粥:鮮麥門冬杵爛取汁去渣,人米煮粥食用。

2.雞蛋甜豆漿:豆漿一碗放鍋中煮開,雞蛋1枚去殼攪爛加入拌勻,加白糧適量調味服食。

3.百合麥冬白糖湯:百合30克,麥冬15克,雞蛋2枚,白糖適量。水煎喝湯吃蛋,每日當早餐食。

4.油侵白果仁:魚肝油1瓶,白果仁56粒。將魚肝油倒入罐內,放入白果仁浸泡100日以上。每日吃2次,每次4粒,7日為1療程,可連續服用幾個療程。

5.燉燕窩銀耳:燕窩10克,銀耳20克,冰糖適量。將燕窩,銀耳用水浸泡至腫大而軟,放入冰糖,蒸或隔水煮熟食用。

氣陰兩虛型

(臨床表現)咳嗽陳發,時有咳血,潮熱盜汗,顴紅,神疲乏力,動則汗出,氣短聲怯,食欲不振,舌質光紅,苔薄或剝,脈細無力。

(治法)益氣養陰。

(方藥)月華丸加減:沙參20克,麥冬10克,天冬10克,生地20克,熟地20克,百部30克,獺肝10克,川貝10克,阿膠10克(溶服),三七5克,茯苓10克,山藥20克。

(成藥)月華丸,每次服1丸,每日3次;或河車丸,每次服1丸,每日3次。

(單方驗方)

1.沙參90克,天冬120克,麥冬120克,百部120克,茯苓120克,款冬花150克,阿膠90克(溶服),夏枯草300克。煉蜜為丸,每丸10克,每服1丸,每日2-3次。

2.玄參9克,麥冬9克,百部15克,丹參9克,黃芩9克,夏枯草9克,南北沙參9克。水煎服,每日1劑。

(飲食療法)

1.沙參百合粥:沙參30克,百合30克,白米30克。煮粥食,每日1次。

2.羊蜜膏:熟羊脂150克,熟羊髓150克,白蜂蜜50克(煉淨),生薑汁10毫升,生地黃汁50毫升。先將羊脂煎令沸,下羊髓,又令沸,下蜂蜜,地黃汁,生薑汁,熬沸成膏,每日空腹溫酒調1匙,或作湯,或作粥食亦可。

3.百合淮山粥:百合30克,淮山30克,白米1把。煮粥加白糖適量食,每日1次。

4.淮山百合燉白鱔:白鱔1-2條(約250克去腸髒),淮山、百合各30克。共放瓦盅內,加水適量,隔水燉熟,調味服食。

5.蓮子百合煲瘦肉:蓮子、百合各30克。豬瘦肉200克一250克。加水煲熟調味服。

陰虛火旺型

(臨床表現)骨蒸潮熱,夜寐汗出,失眠,多夢,五心煩熱,急躁易怒,咳嗆痰少,或痰黃粘稠,反複咯血,量多色鮮,胸脅痛,男子夢遺,女子閉經,舌質紅絳,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秦艽鱉甲散加減:鱉甲20克(先煎),知母10克,當歸12克,秦艽9克,柴胡9克,地骨皮20克,青蒿12克,烏梅10克,浮小麥30克,五味子6克。

(成藥)大補陰丸,每次服1丸,每日3次;或知柏地黃丸,每次服l丸,每日3次。還可選服杞菊地黃丸,六味地黃丸。

(單方驗方)

1.蛤蚧3對,黃蓮500克,百部1000克,白及1000克。以黃酒浸泡後烘幹研成細末,每次飯後以溫開水衝服9克,每日3次。

2.紫河車粉30克,百部120克,雞蛋殼90克,黨參120克,白及120克,冰糖1000克。將藥曬幹研細末,每日以溫開水衝服2-3次,每次1大湯匙。

(飲食療法)

1.牛乳飲:牛乳1杯,隔水燉熟,頓服之,甚者可再服。

2.天門冬粥:天門冬30克,白米50克。煮粥食用。

3.百合蜜:鮮百合30克,蜂蜜適量。蒸熟,每日服2次,可常服食。

4.五液蜜膏:鴨梨1000克,白蘿卜100克,鮮薑250克,煉乳250克,蜂蜜250克,黃酒少許。鴨梨洗淨去核,切碎,白蘿卜,生薑洗淨。切碎,分別以紗布絞擠取汁,取鴨梨汁,蘿卜汁放入鍋中熬至稠粘成膏狀時,將薑汁,煉乳,蜂蜜及黃酒加入攪勻,再以文火熬片刻即成。每日早中晚服用。

5.龜肉紫河車煎:龜1隻(約250克),紫河車1具,龜去甲及內髒,紫河車洗淨,去血絲切碎共煮,加鹽調湯食用。

6.鱉血飲:活鱉1隻,黃酒適量。取活鱉用竹筷刺其頭部,待鱉咀咬住竹筷後,用刀將頭剁下,頭腔朝下滴取血,按2:1的比例與黃酒混合,燉熟1次服下,隔日1次。1個月為1療程。

陰陽兩虛型

(臨床表現)咳嗆咯血,勞熱骨蒸,盜汗遺精,聲嘶失音,形體羸弱,形寒惡風,自汗,喘息氣短,麵浮肢腫,飲食少進,大便溏,舌質紅,少津,或舌質淡體胖有齒痕,脈微細。

(治法)填補精血,溫補脾腎。

(方藥)保真湯加減:黃芪20克,黨參20克,茯苓15克,白術9克,炙甘草6克,陳皮5克,麥冬10克,生地20克,熟地20克,當歸12克,白芍18克,五味子6克,柴胡9克,地骨皮12克,黃柏9克,知母9克,穿心連12克。

(成藥)鹿茸丸,每次服1丸,每日3次;或河車大造丸,每次服1丸,每日3次。還可選服全鹿丸,龜鹿補腎丸等。

(單方驗方)

1.白及1000克,百部300克,川貝母300克,百合300克,牡蠣300克。上藥共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

2.黃芪30克,生地15克,白芍12克,五味子10克,龍骨15克(先煎),牡蠣15克(先煎),地骨皮20克,浮小麥2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飲食療法)

1.菟絲子散:菟絲子150克,茯苓100克,石蓮肉60克。共研細末,黃酒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30-50丸。

2.蛤蜊肉炒韭菜:蛤蜊肉100克,韭菜50克。將蛤蜊用熱水衝燙,去殼取肉,揀出肉上汙物,再以冷水洗淨;起油鍋,下蛤蜊肉,韭菜及鹽醬調料煸炒即成。

3.鱉肉生地煎:鱉肉250克,百部15克,地骨皮15克,生地40克,知母15克。同煮熟,去藥飲用,每日1劑,分早、晚服食。

4.動物肺加貝母:豬肺(或羊肺)1具,貝母15克,白糖60克。將動物肺洗淨,剖開小口,納入貝母及白糖,蒸熟,切片服食。每日2次,吃完可再繼續蒸吃。

第七節 慢性肺源性心髒病

慢性肺源性心髒病是指由肺組織、胸廓或肺血管的慢性病變引起的肺循環阻力增高,導致肺動脈高壓和右心室肥大,或有右心衰竭的一類心髒病。臨床上以反複咳喘、咯痰、水腫、紫紺等為主要特征。早期心肺功能尚能代償,晚期出現呼吸循環衰竭,並伴有多種並發症。

肺心病是我國比較常見的一種心髒病。據現有資料統計,全國調查了二千多萬人,肺心病的平均患病率約為0.4%,居住在高寒(如東北、華北、西北)、日照不足又過於潮濕的西南地區及抽煙的人群患病率為高。北方男女發病機會均等,南方則男性高於女性,並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91.2%以上患者年齡在41歲以上。隨職業的不同患病率亦有明顯差異,一般工人患病率高於農民,後者又高於一般城市居民。近10多年來隨著社會老齡化因素的影響,患病高峰年齡已由50年代的50歲逐漸向60-70歲推移。從肺部基礎疾病發展為肺心病,一般需要10-20年較長的過程,約占75.2%。亦有長達50年或短至1年者,急性發作以冬、春季多見,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導致肺、心功能衰竭的主要誘因,本病在各種住院器質性心髒病的構成中,占5%—37%左右,其中以東北地區最高,為18%-37%,中南地區最低,為5%-10%。過去認為風濕性心瓣膜病占器質性心髒病的首位,但近年來風濕性心瓣膜病的患病率已明顯降低,許多地區如東北、西南等地肺心病已由占器質性心髒病的第二位上升到首位。

本病一般屬於中醫“喘證”、“痰飲”、“肺脹”等病範疇。

一、病因病機

(一)中醫

肺脹是由於長期慢性咳喘氣逆,反複發作,以致引起五髒功能失調,氣血津液運行敷布障礙而形成。因此其病位主要在肺,兼及心、脾、腎髒,是一種虛實相兼的複雜證候。稟賦不足,高年體弱,過度吸煙、酗酒、縱欲、勞累、憂傷,又加頻繁的外感內傷,肺脾腎心受損,造成肺脹喘滿。肺脾腎虛,是本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外邪侵襲是本病發生、發展的主要因素。痰瘀互結,貫穿著本病的始終,痰既是一種病理產物,又是繼發病因。

外邪侵入,首先犯肺,肺失宣降,則發咳嗽、咯痰、喘息等候。肺病痙久不愈,反複發作,形成宿疾,正氣必衰,進而累及脾、腎、心等髒。脾主運化,脾失健運則水濕內停,釀濕生痰;腎主水,久病及腎,陽虛不能製水,水濕浸淫肌膚則成水腫。又因肺主呼吸,為氣之主,腎主納氣,為氣之根,肺腎俱虛,攝納無權,則每見咳逆氣促,不能平臥,動則喘甚,自汗易感冒等候。心主血脈,肺朝百脈而助心行血,肺病日久,氣虛則無力推動血行,每致心血瘀阻,出現心悸、胸悶、紫紺、舌暗;水氣淩心可使心悸、氣短加重:心血瘀阻又使水道進一步壅滯而發生水腫。病久肺、脾、心、腎俱虛,更易為外邪所侵,外邪引動伏痰,反複發病,使正氣虛上加虛,造成惡性循環。如病至晚期,痰濁蒙蔽清竅,可引起神昏譫語,煩躁不安等;痰熱相兼,熱極引動肝風可出現驚厥抽搐;如氣滯血瘀,脈道不暢,或火熱迫血妄行常引起出血;又如熱毒熾盛而致氣陰兩傷,或出血量多而致氣血衰微;或痰涎壅盛而致肺氣閉塞者,均可導致陰絕陽脫,而出現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脈微欲絕之危證。

本病病因與外感六淫、痰濕、水飲、瘀血息息相關,病位主要在肺、脾、腎、心等髒。本虛標實,虛實交錯為本病之特點。本虛為肺脾腎心俱虛;標實為水停、痰濁內阻、氣滯血瘀為患。本病病機轉化有兩端:一是季節性加重,二是季節性緩解。

(二)西醫

西醫認為,慢性肺心病的病因按病變發生的部位和功能的變化,一般可分為下列四大類:①肺、支氣管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結核、矽肺、支氣管擴張、肺膿腫、先天性肺囊腫等病所並發的肺氣腫或肺纖維化。其中以慢性支氣管炎並發阻塞性肺氣腫最為常見,我國約占發病人數的80%—90%;其次為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病。②胸廓運動障礙性疾病:如強直性脊柱炎、廣泛胸膜粘連、胸廓及脊柱畸形等。③神經肌肉疾病:較罕見,如腦炎、脊髓灰質炎、格林—巴利綜合征、重症肌無力、肌營養不良和肥胖通氣不良綜合征等,由於呼吸中樞的興奮性降低或神經肌肉疾患,導致肺泡通氣不足。④肺血管疾病:如廣泛或反複發生的多發性結節性肺動脈炎、原發性肺動脈血栓形成等均可導致血管內膜增厚、管腔狹窄、阻塞而發生肺動脈高壓。

其發病機製,以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和慢性肺源性心髒病的病理演變為例,長期慢性支氣管炎過程中,由於支氣管粘膜充血、水腫,管腔內粘液性、炎性滲出物的不完全阻塞,使吸人空氣多於呼出,在相應部位的肺組織發生肺氣腫,肺泡內壓增加,使肺血管床受壓和減少,產生肺動脈高壓。阻塞性肺氣腫發展過程中,常伴有反複發作的支氣管周圍炎及肺炎,進一步使肺通氣和彌散功能下降,氧與二氧化碳的交換受到障礙,出現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紅細胞增多,血液粘稠度增加,同時促使肺血管收縮,產生肺動脈高壓。重度肺氣腫時肺泡內壓力甚高,使血管床狹窄,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動脈營養供應受到障礙。可產生肺動脈硬化,進一步加重肺動脈高壓。由於肺動脈高壓等因素,逐漸產生右心室肥大。心髒儲備力也隨病情的進展而減退,當肺與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原因促使肺動脈壓力進一步增高而超過右心所能負擔的能力時,則右心室在收縮終期即存留過多的殘餘血量,使右心室的舒張壓增高,右心擴張而發生衰竭。病程後期,特別是合並呼吸道感染時,支氣管阻塞加重,引起二氧化碳瀦留,產生呼吸性酸中毒、呼吸衰竭,以至出現肺性腦病及其他嚴重合並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