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肺原性心髒病4(2 / 3)

二、臨床表現

(一)症狀

1.肺、心功能代償期

此期心功能代償一般良好,肺功能處於部分代償階段,患者常有慢性咳嗽、咯痰和喘息,稍動即感心悸、氣短、乏力和勞動耐受力下降,並有不同程度紫紺等缺氧症狀。胸痛可能與右心缺血有關、或因炎症波及胸膜之故,咯血則較少見。

2.肺、心功能失代償期隨著病情加重,心肺功能受到嚴重的損害,一旦發生呼吸道感染,就會加重心肺的負荷,導致心肺功能失代償,此時可見咳、痰、喘症狀加重,通氣受到明顯障礙,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瀦留,導致呼吸衰竭,急性呼吸道及肺部感染為最常見的誘因。由於通氣換氣功能進一步減退,敖此期表現為缺氧及二氧化碳瀦留的一係列症狀。當PO<8Kpa(60mmHg)時,表現為低氧血症,症見紫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甚則引起反應遲鈍,嗜睡。當PaC0>6.67Kpa(50mmHg)表現為二氧化碳瀦留,可見頭痛、頭脹、多汗、神誌淡漠、白天嗜睡、夜間失眠興奮(晝夜顛倒)以及肌肉震顫、抽搐等。

(二)體征

1.肺、心功能代償期

體格檢查可見明顯肺氣腫征,如桶狀胸、肺部叩診過清音、肝上界及肺下界下移、肺底活動度縮小、聽診普遍佐呼吸音降低,常可聽到幹、濕羅音。右心室雖擴大,但常因肺氣腫存在使心濁音界不易叩出。心音遙遠,肺動脈瓣第二音亢進,提示有肺動脈高壓存在。三尖瓣區可能聽到收縮期雜音,劍突下見及心髒收縮期搏動,提示有右心室肥厚和擴大。因肺氣腫胸腔內壓升高,阻礙了腔靜脈的回流,可出現頸靜脈充盈,又因膈肌下降,肝下緣可在肋緣下觸及,酷似右心功能不全的體征。但此時靜脈壓多無明顯升高,肝髒並非瘀血,前後徑並不增大,且無壓痛,可予鑒別。

2.肺心功能失代償期

(1)呼吸衰竭:肺性腦病時體格檢查可發現球結膜充血水腫、眼底網膜各血管擴張和視乳頭水腫等顱內壓增高表現。瞳孔縮小,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椎體束征可陽性。肢體溫暖多汗,脈洪大有力等。

(2)心力衰竭:以右心衰為主,體檢示頸靜脈怒張、心率增快、心前區可聞奔馬律或有相對性三尖瓣關閉不全引起的收縮期雜音,雜音可隨病情好轉而消失。可出現各種心律失常,特別是房性心律失常,肝腫大伴壓痛,肝頸返流征陽性,水腫和腹水,病情嚴重者發生休克。

(三)並發症

最常見為酸堿平衡失調和電解質紊亂。其它尚有上消化道出血和休克,其次為肝、腎功能損害及肺性腦病,少見的有自發性氣胸,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後者病死率高。

三、實驗室和其他輔助檢查

(一)X線檢查

除肺、胸原有疾病及急性肺部感染特征外,倘有肺動脈高壓征,如右下肺動脈幹擴張,橫徑≥15mm,其橫徑與氣管橫徑比值≥1.07,肺動脈段明顯突出或其高度≥3mm,斜位見肺動脈圓錐顯著突出或其高度≥7mm,右心室增大征,皆為診斷依據。

(二)心電圖檢查

主要為右心室肥大的改變(電軸右偏,額麵平均電軸≥+90,重度順鍾向轉位,R+S≥1.2mv),以及肺性P波。由於膈肌降低及重度順鍾向轉位,在V、V甚至延及V,可出現酷似陳舊性心肌梗塞圖形的QS波。也可有右束支完全或不完全傳導阻滯及低電壓圖形。重度肺氣腫患者如心電圖從正常轉至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往往表示有右心室負荷過重,具有一定診斷價值。

(三)超聲心動圖檢查

對診斷本病較敏感,可顯示右肺動脈內徑增大(>18mm),右心室流出道內徑增寬(>30mm),右心室內徑增大(>20mm)和右心室前壁和室間隔厚度增加,搏動幅度增強。二維扇形超聲心動圖示肺總動脈舒張期內徑明顯增大。多普勒超聲心動圖呈現三尖瓣返流及右室收縮壓增高。

(四)肺功能檢查

在心肺功能衰竭期不宜進行檢查,症狀緩解期中可考慮測定。病人均有通氣和換氣功能障礙。凡最大通氣量占預計值在40%以下,肺活量占預計值60%以下,最大呼氣中期流速在0.5L/S以下,第1秒時間肺活量占預計值40%以下,通氣儲量百分比在60%以下,殘氣/肺總量百分比在60%以上者,提示為嚴重的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

(五)其它檢查

①血液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升高,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常增高;②全血粘稠升高;③可作心電向量、肺阻抗血流圖、放射性核素測定及右心源浮導管等檢查,以提高診斷陽性率。

四、中醫辨證治療

◎發作期

風寒束肺型

(臨床表現)咳逆喘促,胸部膨隆脹滿,不得臥,痰稀泡沫樣,量多,口幹不欲飲,或伴惡寒重,發熱,肢體酸楚,身痛無汗,嚴重時麵浮目腫,唇舌發青,舌淡暗苔白滑,脈浮緊。

(治法)宣肺散寒,溫化水飲。

(方藥)小青龍湯加減。

麻黃9克,桂枝9克,白芍9克,細辛3克,幹薑4克,法半夏12克,茯苓15克,陳皮6克,五味子9克,生甘草3克,每日2劑,水煎服。

方解:方中麻黃,桂枝宣肺散寒乎喘;幹薑、細辛內以溫化水飲,外可辛散風寒;白芍養陰和營血,製約燥烈;法半夏、陳皮、茯苓燥濕化痰:五味子澀斂肺氣以防肺氣耗散太過;甘草和中益氣,調和諸藥。

(加減)痰多壅盛可加蘇子9克、萊菔子12克、白芥子9克以降氣化痰;周身骨節疼痛劇烈,加羌活12克、獨活12克、威靈仙15克疏解風寒;本病雖由風寒引動內飲所致,但常有化熱趨勢,如兼有煩躁、口苦、口渴、舌苔薄黃不滑等“寒包熱”症,可加石膏18克、竹葉9克、魚腥草24克以清熱化痰除煩;形寒肢冷,下肢腫甚,仿真武湯意,加熟附子10克、茯苓皮60克、白術15克,溫陽化飲。

(成藥)金沸止咳丸,每次服1丸,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或麻黃止咳丸,每次服1丸,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或川貝枇杷露,每次10毫升,每日3次;或蛇膽陳皮末,每次1支,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單方驗方)

1.麻黃10g,白芍10g,北杏仁10g,幹薑10g,細辛6g,五味子6g,法半夏10g,石膏12g,大棗6枚,甘草6g。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2.麻黃10g,北杏仁10g,石膏30g,甘草6g,蘇子10g,白芥子10g,萊菔子10g,幹薑10g,細辛6g,五味子6g,川貝母10g,米殼6so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飲食療法)

1.杏蘇薑糖飲:杏仁10g,紫蘇葉10g,生薑10g,川貝10g,紅糖15g。杏仁搗爛,生薑切片,與上料放煲內,加水適量,煮開片刻,去渣取汁,加入紅糖再煮至糖溶化。分2—3次服完,每日1劑,連服2—3日為佳。

2.蔥豉湯:蔥白3條,淡豆豉10g,蘇梗10g,川貝10g,紅糖15so將蔥白洗淨,與淡豆豉,紫蘇梗共放煲內,加水適量,煲沸數分鍾,去渣取汁,加入紅糖,再煮沸至糖溶化。分數次服完。每日1劑,連服2-3日為佳。

痰熱困肺型

(臨床表現)咳喘煩燥,氣急胸滿,痰黃粘稠,不易咯出,口幹,口苦,口臭,或伴身熱,汗出,舌暗紅苔黃膩少津,脈弦滑或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祛痰平喘。

(方藥)麻杏石甘湯合葦莖湯加減。

炙麻黃8克,生石膏20克(先煎),杏仁12克,生甘草3克,葦莖30克,薏苡仁30克,冬瓜仁18克,桃仁12克,魚腥草30克,竹黃15克,瓜萎皮15克,每日2劑,水煎服。

(方解)本方炙麻黃取其宣肺而定喘;石膏清熱生津除煩;葦莖清熱化痰,與炙麻黃、石膏同為本方主藥;杏仁助炙麻黃降氣定喘;魚腥草助葦莖、石膏清熱化痰;竹黃、瓜蔞皮、薏苡仁、冬瓜仁清熱化痰,防其痰熱閉絡,動風之變;桃仁活血祛瘀;生甘草和中。全方合用共奏清熱宣肺,祛痰平喘。

加減:痰粘難出,可加天花粉30克、海蛤殼15克、浙貝母15克以清肺化腸化痰;咽痛加射幹9克、牛旁子15克、玄參15克、崗梅根15克清熱利咽;口幹多飲加天花粉18克、黃芩9克清熱生津;心煩不寐加用竹葉9克、淡豆豉9克、連翹9克以清心除煩;大便難,加大黃10克通腑泄熱;若見尿少,浮腫,可加葶藶子15克,石韋15克,車前子15克以利尿消腫。本證可配合肺熱清200mL,灌腸治療,每日1次。具有通腑瀉熱的作用。(肺熱清為自擬方,藥物為:葦莖30克,桃仁10克,薏苡仁30克,冬瓜仁30克,牡丹皮15克,大黃15克)。

(成藥)蛇膽川貝液,每次服1丸,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或桑菊飲片,每次服4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或麻杏止咳糖漿,每次服15毫升,每日3次;或川貝止咳糖漿,每次15毫升,每日3次。

(單方驗方)

1.麻黃10克,北杏10克,桑白皮15克,黃芩10克,魚腥草10克,浙貝母10克,桑葉10克,菊花10克,桔梗10克,前胡10克,僵蠶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連服4-5日為佳。

2.魚腥草30克,敗醬草30克,薏苡仁30克,黃芩9克,貝母9克,杏仁9克,桑白皮15克,丹參15克,茯苓12克,白術12克,桔梗6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連月艮5-7劑為佳。

(飲食療法)

1.桑菊杏仁糖水:桑葉12克,菊花10克,杏仁10克,白糖適量。前3味放煲內,加清水適量,煮沸30分鍾,去渣取汁,再加入白糖煮沸,分次代茶飲,每日1劑。

2.魚腥草川貝煲豬肺:鮮魚腥草60克,川貝10克,豬肺250克,食鹽少許。將豬肺切塊,用手擠洗去泡沫,洗淨,與上料放砂煲中煲湯,飲湯食豬肺,每日1劑,連食5—7劑為佳。

燥熱傷肺型

(臨床表現)咳喘,胸滿脅痛,不能平臥,痰少,粘稠難咯,鼻幹口燥,咽幹,心煩或伴發熱,微畏寒,大便幹結,小便短赤,唇幹舌紅,苔薄黃或黃膩而燥,脈浮數。

(治法)清肺養陰,潤燥化痰。

(方藥)桑杏湯合清肺潤燥湯加減。

桑葉15克,杏仁12克,浙貝母15克,參15克,梔子9克,淡豆豉12克,梨皮15克,枇杷葉15克,石膏30克,花粉30克,火麻仁20克,甘草6克,每日2劑,水煎服。

(方解)方中桑葉、石膏、梔子、淡豆豉清宣肺熱;梨皮、沙參、花粉養陰潤燥;枇杷葉、浙貝母、杏仁清肺化痰;火麻仁潤肺泄熱;甘草清熱和中。共收清肺潤燥化痰之效。

加減:無畏冷發熱,去桑葉、淡豆豉之宣散;酌加白豆蔻3克以護胃;便秘者加全瓜蔞18克、知母9克、鬱李仁15克以潤腸通便,通泄腑氣;口幹多飲,加麥門冬15克、鮮蘆根30克以清熱潤肺生津;胸滿脅痛較甚,加瓜蔞皮12克、鬱金9克、絲瓜絡9克以利氣活絡止痛;痰中帶血絲,加牡丹皮9克、側柏葉15克、白茅根24克以涼血止血;痰少難出,加玄參15克、海蛤殼24克鹹寒軟堅化痰。

(成藥)清燥潤肺合劑,每次10毫升,每日3次;或羅漢果止咳衝劑,每次服1包,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或養陰清肺膏,每次10-20毫升,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清金止咳西瓜膏,每次10-20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

(單方驗方)

1.沙參10克,麥冬10克,桔梗10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杏仁10克,枇杷葉10克,炙百部10克,北杏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2.梨幹20克,沙參30克,羅漢果半個,麥冬10克,全瓜蔞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飲食療法)

1.苦杏仁燉雪梨:苦杏仁10克,雪梨1個,川貝10克,白砂糖適量。上料共放燉盅中,加清水適量,隔水燉1小時,食雪梨,飲湯。每日1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