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春秋戰國論辯實戰1
詩曰:春秋多奇才,戰國有才雄。一言興邦國,片語退甲兵。逢難論曲直,臨危建奇功。千秋萬代後,辭采伴英名。
一、屈完義巧辯劉桓公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向東遷都後,王室衰微,各路諸候雄起爭霸。第一個稱霸的,要數齊桓公。他稱霸數10年,各路諸侯均表佩服,隻有盤踞南方的楚成王不服氣。秦有“南蠻子”之稱的楚成王勵精圖治,到處爭奪地盤,心裏算計著要和齊桓公比個高低。齊桓公因此非常惱火,和諸臣商量,找了一個借口,於公元前656年率諸侯列國聯軍揮麾南下,準備踏平楚國。楚成王聞訊臉嚇得慘白,火速遣派屈完去探個究竟。
當時屈完患有小疾,聽命後火速奔往楚蔡邊界,求見齊桓公。齊桓公派丞相管仲會見屈完。二個行禮畢,相對坐著,屈完剛一入座便單刀直人:“貴國在北海,敝國在南海,相距千裏,互不相幹,但你們卻率領各國諸侯冒犯我國,這有何理?”管仲不加思索,馬上回答:“我們兩個國家雖然都是周王封的,但當初齊國受封時還負有一個特殊的使命:哪個諸侯國不服從大王,齊國就有權收拾他,這個,你不是不知吧!先前年,你們楚國每年都向天王進貢包榮和其它貢品,可這幾年你們不進貢了,沒有辦法,奉周王之命,我們隻好來問問。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從前昭王南巡到楚國時,被淹死在漢江裏,聽說是你們楚國讓他坐一隻膠粘的破船渡江,這件事也得有個說法。”屈完答曰:“沒貢貢品,這是我們的不是,我們以後保證一定按時進貢。至於昭王淹死在漢水,要問您們隻有去問漢水了。”說完扭頭走出門外。
管仲想了半天屈完不軟不硬的話,卻想不出一個頭緒,隻好回稟齊桓公說:“屈完的話滴水不漏,目前還不知道他們的情況,我們可以把軍隊往前推進點,看看“楚蠻子”有什麼反應。”於是,齊桓公率軍逼近漢水附近,楚成王也速派大將鬥子文在那裏嚴陣以待,雙方隔江虎視眈眈的對著,大戰爭一觸即發。鬥文子深夜回宮,和楚成王商量說:“管仲深知兵法,輕易不肯冒險。我們最好派一個人去探聽一下他們的虛實和動向,然後再采取下一個步驟。”楚成王便對屈完說:“還是麻煩愛卿你去走一趟。是打是和,由你隨機應變,全權決定吧!”
齊桓公聽說屈完又來“談判”,對屬下撅了撅嘴巴,意思是說要拿出中原列國的軍威給屈完看看。他很“客氣”地把屈完迎接到禮賓車上,二人一起檢閱列國聯軍,但見兵馬整壯,刀槍耀眼,鼓聲震天。齊桓公洋洋得意,捋捋了胡須。側身對屈完說:“你瞧瞧,如此強大的軍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看誰能抵擋。”屈完淡淡一笑,說:“要是君侯講求道義,體貼百姓,那麼又有誰不敬服您?要是你動用武力的話,敝國的城牆還算堅固,加之有漢水作為天然屏障,舉國眾誌成城,你就是再加幾倍的人馬,我看也會無濟於事。”齊桓本意隻想威服一下楚國,沒有真正撕殺的意思,聽了屈完的話後大為歎服,紅著臉趕緊說:“大夫可真是楚國之能人。就為您,我也要和貴國友好,訂立盟約。你看怎麼樣?”屈完說:“您如此仁愛,我們怎能不識抬舉?”於自雙方修和,各自罷兵。楚成王聞此,大宴群臣,誇屈完化幹戈為玉帛,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功績第一。
齊桓公之後,晉文公稱霸。晉文公稱霸時,衛國的衛成公持“不理彩”態度。晉文公一怒之後,將衛成公拘留了起來,讓衛成公的弟弟叔武和大夫元姮暫時執掌。叔武和元姮對衛成公忠心不二,一心盼望衛成公早日回國當政,然而,衛成公卻是一個多疑之人,害怕叔武奪去他的王位。元姮帕衛成公不放心,便把兒子元角送去,以當抵押,衛成公卻誤認為元角是來監視他的,就把元角殺了。後來,晉文公想立叔武而廢衛成公,但叔武誓死不幹並一把涕一把淚地請求恢複他哥哥的君位,元姮也跪求晉文公。晉文公沒有辦法,隻得釋放衛成公回國複位。但衛成公恩將仇報,一回國就命人把叔武射死了。衛成公如此手段令元姮傷透了心,他氣憤極至,便向周天王控告衛成公。臣下和國君打官司,這可成了一件新鮮事,周天王派晉文公處理此案。晉文公在全國物色人物,最後定衛國大夫士榮為審判官,值上原告元姮和被告衛成公,正式開庭審理。但忌於君主和臣下不便直接爭辯,衛成公便指定待臣铖莊子為自己的辨護人。
審判正式開始,元咂先將事情的前因後詳細地的複述了一遍。铖莊子辨護道:“這全是與犬(射殺叔武的將軍)的過錯。他在衛侯麵前說叔武欲奪壓君位,衛侯不信他的壞話。雖然說輕信別人的話是不對的,然衛侯並沒有殺害叔武的心。”
铖莊子想把一切都推在铖犬身上。元姮馬上問道:“如果衛侯信任親兄弟,怎麼會聽別人的壞話呢?我當初就是怕他不信任叔武和我,才把我兒子元角送去當人質,想不到元角竟然被衛侯殺了。他既然有意殺元角,就存有殺害叔武的意思,怎能把罪責推到與犬身上呢?”铖莊子隻是站著,想了半天,也不知該如何回答為好。
士榮雖為審判員,應該持公正之心,但偏向衛成公。坐在審判席上的他見铖莊子無話可說,便忍不住從中插話:“喲!弄了半天你元姮是想為兒子報仇羅!”麵對士榮企圖轉移論題的“胡攪”戰術,元姮從容答曰:“殺我兒子是私事,國家利益是公事,公是公,私是私,因此我曾和叔武一起央求晉侯讓衛侯回國複位,她果我存在報仇之心,幹嗎還替仇人去求情呢?從前我總覺得衛侯殺元角是一時錯誤,所以我仍然忠心不二的擁護他,盼他能痛改前非,天知道因為這個反倒害了好人叔武!”元姮的話句句有理,矛頭直指衛成公。士榮仍不死心,又說:“叔武沒有篡位之心,衛侯早已明白。至於與犬射殺叔武,那是他的惡行,並非衛侯叫他殺的。”元姮聽後立即反駁:“衛侯既然明白叔武的心意,那麼象剛才鍼莊子莊所說,當與犬說叔武的壞話時,衛侯就應知是謊話,既然知道與犬是個愛說謊話的人,為什麼不把他繩之以法,反倒讓他當先鋒在將呢?很明顯是衛侯借刀殺人,還能說不是衛侯叫他殺的嗎!”
铖莊子聽著聽著覺得元姮說的很有道理,就退後一步不再說話了。士榮卻不甘心,又辯護道:“叔武死得確實有點冤枉,但衛侯畢竟是國君。古來臣下被君王錯殺的,恐怕數也數不清楚。再說吧,凶手與犬當場被抓獲,並把他立即處死了,且又隆重地安葬了叔武。這件事衛侯處理得十分妥當,你還要告他什麼呢?”
元姮眼珠一瞪,厲聲反駁:“說起古來的事,大家都明白:桀王錯殺了龍逢,成湯就征伐他;紂王錯殺了比幹,武王征伐他。成湯是桀的臣下,武王是紂的臣下,但這兩個臣下見昏君:濫殺無辜,就派兵為百姓滅了昏君。難道說因為桀、紂畢竟是君王,成湯、武王畢竟是臣下,能讓昏君難永遠胡作非為嗎?再說,叔武是衛侯的兄弟,對恢複衛國和對衛國的建設有莫大的功勞,他的地位遠高於龍逢和比幹;而衛侯僅是一個諸侯,上有天王和霸主,他能比得上桀王和紂王嗎?怎能說錯殺忠臣不算有罪呢?”
元咂最後的話,字字千鈞,抓住重點,擊其要害,士榮坐著也無話可說了。
論辯之後,晉文公當堂宣判:元咂勝訴!士榮身為審判官態度不公而且強詞奪理,立即斬首;鍼莊子自知理虧不再爭辨,應當輕罰,砍去一隻腳;衛成公因是國君,押囚車送往洛陽,請周天王發落。
晉文公處理此官司後,於公元前630年,帶領狐偃等文臣武將攻打鄭國。文臣中的狐偃卻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二、狐子犯妙辯釋疑
狐偃,字子犯,晉文公的舅父,也是晉文公文臣武將中的一個著名的智多星。最初時,晉文公重耳還沒有做國君,曾在楚國流浪19個春秋,狐偃一直跟隨左右,見機行事,巧妙回答了許多疑難問題,給了晉文公許多的信心和勇氣。
盛夏的一天,他們這夥難兄難弟經過衛國五鹿城時,餓得實在走不動了,就一個個倒坐在一棵大樹下,恰巧看到幾個農民蹲在地上吃飯,晉文公便叫狐偃去向他們求點兒吃的東西。莊稼漢們見晉文公一夥人雖窮困落魄但仍著貴族打扮,理都不理他們,其中一個人竟拾起一塊土坷垃,笑嘻嘻地走過來送到晉文公麵前:“真可憐,拿著,給你吃這個。”晉文公身邊的一武土勃然大怒,欲拔劍殺之,晉文公氣得全身哆嗦。狐偃嚇了一跳,怕事情鬧大不好收拾,便急忙湊上去用雙手接過土塊,笑哈哈地對晉文公說:“好呀,好呀,想弄點糧食總不會太難,現在老百姓把土塊送來,這不意味著把土地獻給您,讓你當一國之君嗎?這是一個好的兆頭啊!”這句話左聽右聽都覺得合理,晉文公的火氣一下子就全消了。
公元636年,晉文公在秦軍的護送下將渡過黃河回晉國當國君。上船時,一向艱苦樸素的仆人壺叔,舍不得扔掉昔日的舊衣破鞋,把它們都搬到船上,坐在船上的晉文公大笑著對仆人說:“你太小氣了吧!我很快就要回去當國君了,這些東西你還會值得要嗎?回去一切都是新的。”在旁邊的狐偃聽聽此話,上下不是滋味,擔心他今後富貴了,有可能會貪圖享受,於是狐偃跪於晉文公前說:“如今公子過河,咫尺就是晉國,國中大事,內有朝臣輔佐,外有強秦扶植,我就沒有必要跟你回去了。”晉文公滿臉吃驚地問:“這從何說起?我靠你幫助才有了今天。咱們19年的艱難困苦都熬過來了,現在正要回國,我們有福也得同享,你怎麼說不回去呢?”狐修回答:“以前公子在外患難,多多少少我還有點兒用處,但現在您回去當國君,必然會有另外一些新的大臣侍侯你,我們如同這些破衣舊鞋,還帶我們回去有什麼用呢?”晉文聽了,恍然大悟,慚愧地說:“這是我的不對,我的不對啊?我非忘恩負乒之人。你放一萬個心,我會重用舊臣,飽不忘饑,好好把晉國治理好,讓老百姓安居樂業。現在我就向天發誓!”
晉文公果然履行了諾言,勵精圖治,把晉國治理得隻強馬壯。當時,楚國也憑借自己的實力,對中原垂涎三尺,事態的發展是曆史上出名的城濮大戰。開戰前,晉文公老是擔心晉國能否取勝。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晉文公做了一個惡夢,早上起來他馬上找來狐偃,對他說:“我真的有點兒害怕,昨天晚上我夢見和楚王摔跤。他摔贏了,我仰麵倒在地上。楚王趴在我身上,張開大嘴吸我的腦漿。你瞧,我現在還覺得腦袋還有點兒疼!這夢十分不吉利,我想,咱位還是撤軍吧!”為了打消晉文王疑慮,會說話的狐偃用了他的技巧,他哈哈大笑兩聲,翹起拇指連說:“妙!妙!這是大喜呀!咱們準備打仗吧!”晉文公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問道:“此為何故?”狐偃答道:“主公仰麵朝天,意味著會得到老列爺的幫助;楚王趴在你身上,這不正是跪著向你求饒嗎!”狐偃的解夢打消了晉文公的顧慮,使他重新振作了精神,腦袋也不痛了,精神精百倍地指揮將士們抗敵,終於打敗了楚軍,一躍而成為一統全國的霸主。
霸主的名字免不了有欺淩弱小的意思。上回說到晉文公帶領狐偃等去征伐鄭國,並約了秦穆公一起功打。驛道上,兩國大軍浩浩蕩蕩,殺氣騰騰。鄭國的鄭文公聽到這個架勢可把自已嚇壞了,如同熱鍋中的螞蟻,不知如何是好。他的兄弟叔詹說:“秦晉聯軍氣勢浩大,如狼似虎,打仗隻能是自取滅亡,現在隻有派一個口才較好的人去說退秦國,單剩下晉國就好說了。”鄭文公忙問:.“派誰去呢?”叔詹說:“燭之武”。退兵唯重,晉文公沒有多問,就允許了叔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