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燭之武讓士兵所自己放人筐中,用強繩子從東城的牆角縋了下去。燭之武爬出了筐,搖搖晃晃地向秦國兵營走去。秦國的哨兵見他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頭子,便不去盤問,但也不讓他進兵營。燭之武於是就一頭躺在地上,賴在那裏大哭大叫,哭聲驚醒了秦穆公,他派人把燭之武請了進來,問道:“老頭兒沒什麼事兒你在這幹哭些啥?”燭之武說:“我哭鄭國即將亡國。”秦穆公說:“那你就到鄭國那邊哭去,又為啥到這邊哭叫呢?”燭之武撣撣身上的土說:“我順便給秦國哭。”秦穆公笑道:“給秦國哭,你老怎麼糊塗到如此地步了。”
燭之武不緊不慌地邁了兩步,突然驟足說:“貴和和晉國聯手攻打鄭國,鄭國必將亡。可是鄭國亡了又該怎麼樣呢?鄭國在晉國的東邊,貴國在晉國的西邊,鄭國隔貴國遠有千裏之遙,貴國有可能跳過晉國的土地來占鄰鄭國嗎”如此這樣,鄭國一亡,晉國必將獨占它,獨占鄭國之後的結果,你可能也很清楚,晉國實力就會大大超過貴國。晉國的國君曆來就不太講信用,今天是你的朋友,明天說不是就是你的敵人,雖然您對晉國有大恩大德,但晉國卻對您多少有點忘恩負義。這暫且不說,今天晉國向東滅了鄭國,明天說不定會恩將仇掉侵犯貴國,主公你英明無比,明察是非,我本行將人土之老朽,隻是提一提罷了。”
秦穆公越聽越覺得有理,不停地點頭,沉思。燭之武又說:“主公你一定知道‘假道滅虢’的事吧,虞國幫助晉國滅了虢國,回師途中順手把虞國滅了。”秦穆公側了側身。燭之武接著說:“要是貴國能答應和我們鄭國講和,敝國就馬上脫離楚國,和貴國結為盟國。以後貴國要是有什麼事向東去,或是有使者來往,敝國定會全力接待,有敝國在,可作為貴國的‘東道主’,就把敝國算做你們在外的旅館和倉庫,望主公三思。”秦穆公心悅誠服,拉住燭之武的手連說:“老先生”,當即與燭之武訂立盟約,留下三位將領率兩千精兵保護鄭國,自己則帶著大隊人馬班師回國去了。
晉國看到秦國單方麵撤軍,自覺孤掌難鳴,也馬上和鄭國媾和了。
年俞花甲的燭之武一番言辭,說退秦兵,救了鄭國,成為千古佳談。
三、申無畏笑辯謎語
楚國原是丹陽一帶(湖北西部地區)的一個小部落,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征服了鄰近幾國,逐漸發展成了一個大國。公元前613年,楚莊王即位,楚莊王是個十分能幹的君主,但他剛當君主時,卻是一位“貪圖酒色”,無所事事的“昏君”。這了國家大事,許多大臣都來進諫,卻沒有一個能夠讓他聽進去的。如此這樣,時間一晃就是三年。別的國家在厲兵秧馬,楚莊王卻一天天放縱淫逸,楚國一天天走向衰落。後來,楚莊王怪大臣們太婆婆媽媽,幹跪下令:“今後誰再敢多嘴多舌,必將格殺勿論!”
楚國有位愛國的大夫申無畏,他目睹這一切,心急如焚。然而他僅僅是朝中主管文藝的小官,地位極其低微。”平時楚莊王和大臣們開懷宴飲時,為了散散心,解解悶,常叫他去,或吟詩作賦,或吹拉彈唱,或組織宮中舞女起個舞兒。涉及到國家大事,申無畏從來不沾邊。現在楚莊王整日不理政事,隻知遊山望水、遊樂於後宮,三公九卿對他卻束手無策——申無畏想:看來我再也不能袖手旁觀,得“越俎代皰”去碰碰運氣兒。
可又如何開口,如何說呢?這件事非同小可,說不定會腦袋搬家。申無畏把自己鎖在家中,不吃不喝,躺在床上苦思冥想。一直到第三天早上,他才想起了一條妙計。他高高興興跳下床來,大魚大肉飽餐了一頓,然後精神抖擻直奔王宮。
楚莊王躺在竹床上,吹著暖人的春風,見申無畏來了,懶洋洋地說道:“喲?申無畏,是你來了,今天你說是來喝酒呢?還是來聽音樂?多日不見,是不是譜了什麼新曲兒?”楚莊王說話時微眯著眼睛,眉毛一顫一顫的,讓人不知是煩悶還是高興。
申無畏心裏如同十五隻吊桶七上八下,但表麵卻強裝笑臉地說:“大王也知我喜喝酒啊!可是最近有人聽我猜個謎語,我深思了好幾天,就是想不出謎底,現在喝酒也嚐不出味道,再沒什麼心思去聽音樂了。大王你多才多藝,今天我想讓你猜一猜。”莊王一聽“謎語”,頓時來了精神,說:“什麼?謎語?這東西挺有意思。快,說出來說我聽聽!”
申無畏便說道:
楚國高山上,有隻特大鳥。
身披五色彩,絢麗又榮耀。
一停三年整,不飛也不叫。
人人都不知,它是什麼鳥?
楚莊王聽完謎語,尤其是聽了“一停三年整”這一句,心裏就明白了。他笑著對申無畏說:“我猜出來了,他可不是一隻普通鳥。它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嗚,一鳴驚人!你不用著急,我自有辦法!”申無畏一聽楚莊王揭開了“謎底”’激動萬分,趕緊磕頭謝恩:“大王英明!”
申無畏回到家裏,高興地等待著。可日子一天天過去了,那隻“大鳥”還是沒有展翅高飛,申無畏坐立不安,他叫仆人備馬,去拜訪他的朋友蘇從。
蘇從亦為楚國大夫,為人耿直,不避權貴,申無畏來到蘇從那兒,把上次去楚莊王那兒的情況說了一遍,要求蘇從以國家社移著想,去勸勸楚莊王。蘇從一聽,十分爽快地答應了。蘇從跑到王宮裏,還沒待楚莊王問話,就放聲大哭起來。
楚莊王被他哭得心煩意亂,罵問道:“你哭哭鬧鬧是想來勸我嗎?”蘇從回答:“正是。”楚莊王把臉往下一拉:“你做為大夫,明知我的法令,為向還跑來送死,真是愚蠢到了頂點。”蘇從哭著說:“可是大王比我還蠢哪!我是蠢,但最多是你把我殺了,反倒落了個忠臣的美稱,蠢得還算有點道理。可是大王您呢?身為國王,貪圖享樂,從來不考慮一下怎樣把國家治理好,怎樣使用臣下怎樣使楚國強大從而稱霸全國。人家都在爭奪霸主,您連自己的本份都守不住。你難道就聰明嗎?簡直是蠢得毫無道理,我的話說完了,要殺要剁隨你便。”
此番苦諫,以誠相見,披肝瀝膽,楚莊王聽了半是羞愧是感激。他走了下來,扶起跪著的蘇從,說:“你說得對!既然你們都冒死效力,我又怎能碌碌無為呢!”楚莊王究竟改了沒有呢?
四、將計就計,商鞅出奇製勝
上回說了蘇從見了莊王,放聲大哭,舍命相諫。句句肺腑,字字千均,感動得莊王坐立不安。從那天起,楚莊王一改從前的惡習,振作精神,總攬國政,楚國很快強大起來。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在必口城大勝晉軍,果然一鳴驚人,成為霸主。
晉國失去霸主地位以後,國勢日衰。到春秋中期,幾個權勢顯赫的貴族,各踞一方,國王對他們的控製已顯得無能為力。可就在這時,晉國出了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叔向。
據說有一次,晉平公射一隻鵪鶉,射傷了卻沒有射死,叫貼身隨從豎襄去抓。豎襄費了很大周折,卻讓鵪鶉跑了。晉平公勃然大怒,命令把豎襄打人死牢,待時再斬。叔向聽到這件事,當晚就去拜見晉平公。晉平公正在氣頭上,所那件事簡單地對叔向說了一遍。叔向聽完後點了點頭說:“對,主公一定要殺掉他!以前,先君唐叔在徒林射兕,一箭就把它射死,並用兕皮製成一副大鎧甲。唐叔以這超群的才能和武藝,受封於晉地。現在,主公你斷承先君的事業,射傷了鵪鶉而沒有射死,豎襄又沒抓住,這可把主公不光彩的事給張揚開了!主公你一定要盡快把他殺掉!要不然,遠方的諸侯均會知道你射鳥不死的大醜惡事。”叔向的這番話別出心裁,先不說不該殺,反而說該殺,而後引古而論當日之事,將事物的實質一層層揭露出來,表麵上是指責豎襄,實際上是諷刺晉平公射鳥不死是件丟人的事,再借口殺人更是自己張揚醜事。晉平公聽後,臉有羞意,意識到自己錯了,於是趕緊下令,赦免了豎襄。
晉國有個大夫叫董叔,是個一心想攀結高貴往上爬的利祿之徒。當時,正卿範宣子聲威顯赫,炙手可熱,董叔就想娶範宣子之女犯祁。可要攀上這門親事並非易事,董叔便找到智多星叔向請求他給自己出個點子,以圖達到自己的那個目標。冷不防叔向一開始就給他潑了一瓢冷水,“範家富貴而有恃無恐,就是此親事成了將來你也會受欺壓,還不如現在就把它拉倒不談。”董叔不以為然的說:“我正想用婚姻來高攀範家。你認為怎會如此。”他不聽叔向勸告,對範祁窮追不舍,獻盡殷勤,最終如願以償。
但是婚後沒多久,範祁就回到娘家告狀:“董叔不尊敬我。”範祁的哥哥範獻子聽說妹妹受了“委屈”,立即叫人把妹夫董叔抓來,吊在院子的槐樹上。正巧叔向途經此地,董叔似乎遇上了救命星,大聲地懇求說:“你能替我去求求情嗎?”叔向笑了笑說:過去你謀求聯係,現在已係上了;謀求攀援,現在已攀上了。你想得到的均如願以償,還有什麼可以請求的呢?”叔向的雙關語幽默、辛辣,連諷帶刺,董叔聽了啼笑皆非,悔恨不已。
晉國在叔向的時候,已經開始走向分裂和國力衰微。而它的西方國家——秦國,卻開始雄踞一方。秦國原來位於西方的大沙漠之中,幾十年來與中原諸國很少有聯係,默默無聞,但是,自從公元359年秦孝公重用商鞅後,實行變法革新,秦國很快強盛起來。
商鞅原名公孫鞅,祖籍衛國。秦孝公上台後,向天下發出求賢才的公告,商鞅和其它人一樣應征來到秦國。他得到秦孝公一個寵臣景監的介紹,拜見了秦孝公,先跟秦孝公說了一大通道理,什麼唐堯舜啊,什麼仁義道德啦,秦孝公聽了一半就大打哈欠,最後索性不顧禮貌睡起覺來。商鞅碰了軟釘子,隻得告退。秦考公對景監說:“這麼迂腐的人你怎麼都介紹給我?他說的都是廢話一點兒也不沾邊。”
景監把秦考公的話轉述給商鞅,商鞅明白了,馬上對影監說:“上回去我是不知道情況,煩您再幫我通融一下放,保準讓他十分滿意。”
過了幾天,景監在秦孝公心情比較好的情況下請求再召見一次商鞅,秦孝公勉強的答應了。商鞅對秦孝公說:“上回我說乃是王道,下麵我來給您談談霸道。”秦孝公一聽說霸道,一下子來了精神,象注射了興奮劑一樣,說:“倒不是我反對王道,隻是要為了這個道,得一板一眼的苦幹百年,至少也得幾十年有成效。到那時秦國恐怕在地圖上找不到了,你有沒有在短期內富國強兵的好辦法?”
“有!”商鞅鏗鏘回答,“得霸道就能讓秦國迅速壯大起來。王道在於順應民情,細心地教導人民;霸道則不能這樣,有時不但不能順著,反而應該強迫改變它,實行徹底的改革。一般庸庸碌碌的人隻貪圖眼前利益,看不到將來的幸福;而能有一番見識的國君目光遠大,考慮長遠的發展前途,考慮長遠的發展前途,可是人們大都因循守舊慣了,不願去改變一下。為此,實行霸道就得要有決心,有些事老百姓可能喜歡,但不一定馬上就做;有些事老百姓可能不喜歡,要做的還得要做。自上而下的去推行改革,待到老百姓嚐到了甜頭,就會高高興興明白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