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孕婦妊娠期的養護4
(九)妊娠九個月的飲食與藥膳
雞的幾種烹調方法
雞是我國孕產婦傳統補品。以下介紹幾種雞的烹調方法:
1.清蒸雞:用新鮮肥母雞1隻,鹽、味精、胡椒粉適量。
將雞洗淨,在沸水中煮開,取出,剁掉嘴尖、尾臊,用刀背砸斷腿骨。將雞放入容器中撒勻鹽,上籠能蒸1小時。再加清水,繼續蒸1小時,至雞肉爛,撒味精、胡椒粉即可。
2.貴妃雞:取嫩雞腿、高湯、豬油、黃酒、蔥、一薑、醬油、白糖、鹽、味精、葡萄酒、水澱粉、香油適量。
先將雞腿洗淨剁塊。鍋燒熱,放入豬油,煸蔥、薑,下雞塊。炸炒至半熟時,加入黃酒、醬油、糖、鮮湯。燒沸後改用小火燜1小時,再加葡萄酒、味精、至湯汁漸稠,加上明香油即可。
3.白斬雞:肥嫩雞1隻,薑片、蔥、香油適量。
將鍋內加水,放入蔥薑,旺火燒開,放入雞。開鍋後改用微火,加蓋燜20分鍾撈出。趁熱塗上油,切好裝盤,可用蔥花、薑茸、老抽、香油做佐料蘸吃;也可用麻醬、芥茉蘸吃。
4.月母子雞:取母雞一隻,蔥、薑、料酒、胡椒粒。
將雞塊下鍋煸炒,雞塊收縮時,下入料酒,蔥、薑、胡椒粒,大火燉爛。此菜不放鹽,湯色乳白味鮮,富於營養,適合妊娠水腫較重者。
自製飲料五則
1.酸梅湯:烏梅100克,紅糖500克,水1500克共上火煮,下火後濾去渣滓,冷切後飲用。
2.菊花飲:白菊花、綠茶各適量,開水泡後當茶飲。此飲微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3.杏仁飲:取30個杏核敲碎。連殼一起放在鍋中煮15分鍾,去渣,加牛奶、蜂蜜飲用。
4.薄荷茶:買薄荷葉少許。用沸水泡開,加白糖,衝入煮好的綠豆湯中。如暑熱,可放冰塊。
5.可可奶:可可粉50克,加水250克,糖適量,煮沸,用微火再煮5分鍾,衝入250克熱牛奶中即可。
家庭製做飲料,最好當天飲用,不要過夜。
藥膳三則
1.扶中糕:取麵粉100克,白術20克,茯苓20克,黨參10克,陳皮5克,龍眼肉20克,山藥20克。碎成細麵,與麵粉拌勻,加適量白糖和水,和成麵團,上屜蒸成糕。可治脾胃虛弱造成的貧血。
2.芪歸雞湯:取母雞1隻,生黃芪60克,當歸30克,黨參20克,白芍15克,蔥、薑、黃酒、鹽適量。將黃芪、當歸、黨參、白芍放雞腹中,加佐料放入鍋中煮爛。飲湯,少服頻飲。可治氣血兩虧的貧血。
3.汽鍋烏雞:先烏雞1隻,放入汽鍋,加玉蘭片、冬菇,酒、鹽各少許,蒸2~3小時。可治肝腎陰虛造成的貧血。
胎教
妊娠一月的胎教
古人說,妊娠一月孕婦要“飲食精熟,宜食大麥,毋食腥辛’’,“不為力事,寢心安靜,毋令恐畏”。妊娠一月時,還不能診斷是否受孕。如果夫婦計劃要孩子,此時雙方應注意戒煙戒酒;飲食注意加強營養;不要隨便服藥;不要照射X光及其他射線;注意休息。
妊娠二月的胎教
古人說,妊娠二月“毋食辛臊,居必靜處,男子勿勞”,“兒精成於胞裏,當謹護勿驚動”。妊娠二月時已確診妊娠,雖然孕婦因重量上的變化產生種種不快,心情憂鬱,但要注意“孕借母氣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應”,為了孩子,應使自己情緒穩定下來。
孕婦的情緒與胎兒
對一般人來說,情緒的好壞可以影響身心健康,對於孕婦來說,則關係到母體和胎兒。
孕婦的心理是複雜的,特別在我國,自古以來並不認為妊娠分娩是聖潔的的事情,種種迷信的風俗雖然已被科學文明所取代,但其所造成的傳統意識使大多孕婦在人前仍是很害羞,自己覺得卑瑣、不雅觀。她們在孕期性格更加內向,凡事消極被動,依賴性強,對愛撫充滿了渴望,得不到滿足時則心情抑鬱。
孕婦的情緒在妊娠各期中有所不同,在妊娠早期,早孕反應使許多孕婦難以承受;妊娠期帶來的一係列生理變化要求孕婦去適應;妊娠給生活、工作、學習都帶來種種不便,加上有的孕婦事先並沒有作好懷孕的心理準備。這一切都使孕婦心理上產生不平衡,憂鬱和疲勞表現為愛發脾氣、易哭鬧等。妊娠中期,隨著早孕反應的消失,孕婦漸漸適應了妊娠期的變化,懷孕的事實被她接受了,丈夫及家人的體貼與愛撫,使她的心情趨於平靜。這時她的心裏充滿了憧憬,這是妊娠期最樂觀的日子。妊娠最後3個月,孕婦的身體日漸沉重,大腹便便,她不再願意拋頭露麵,悶在家裏則對分娩是否正常、胎兒是否健康產生種種疑問,情緒變得焦慮起來,多處於煩躁不安的狀態。
孕婦在妊娠期的心態、眼光與孕前不同,她們變得更敏感脆弱,易激動而創任性,因而一些小事、小矛盾,在她們眼裏則放大了倍數。
另外,孕婦對待這次妊娠的態度不同,也影響著孕婦的情緒。有關專家把孕產婦的態度分為四種類型:①理想型母親。這種孕婦非常想要孩子,內心對孩子充滿愛,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妊娠期的困難及分娩時的不適。這樣的孕婦是樂觀的,孩子將是健康的。②墮落的母親。這類孕婦認為此次妊娠是一個錯誤,她們憎恨胎兒,或憎恨胎兒的父親。這類母親所生孩子心理上會出現某種障礙,體重也比正常兒偏低。③雙重型母親。這類孕婦周圍的親屬都盼望她生育孩子,此次妊娠對家庭來說是件大喜事,但孕婦內心卻並不怎麼想生。這種情況下胎兒也不會十分健康。④冷淡型母親。這類孕婦的心理狀態是不穩定的、雜亂的,她想要孩子,但又往往被其他事情所衝淡。這樣母親的胎兒會受母親的琚影響,引起精神上的混亂。
孕婦及其家屬應重視不良情緒對胎兒的影響。對正常人來說,人在情況急劇變化的情況下,除麵部表情、身體和聲音等外部表現有所變化外,常發生明顯的機能變化。特別是植物神經係統,心跳加速、加強,血壓升高,血糖增加,血液含氧量也隨之增加。同時,中樞神經係統控製下的內分泌腺也發生變化。孕婦如發生強烈情緒變化,會刺激胎兒。長時期的持續不良刺激,會影響胎兒身心發育。專家認為,新生兒愛哭愛鬧,與母親妊娠期有過長時間焦慮有關;幼兒神經質與暴躁,可追溯到母親懷孕時經常發怒或感到恐懼。因此,孕婦除應注意營養和休息,還應控製過激情緒,製怒節哀,無憂少慮,應有選擇地參加文娛活動,豐富生活。另外,還要使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緒更“外向”一些,不要脫離過去的生活環境,使生活更積極,更充滿樂趣。
妊娠三月的胎教
古人說,妊娠二月,“當此之時,未定儀,見物而化。”“欲子美好,數視璧玉;欲子賢良,端坐清虛。是謂外象而內感者也”,“無悲哀,無思慮、驚動。”這時孕婦仍要注意休息,使身體和情緒適應妊娠的變化。在休息時可聽聽音樂,讀讀散文,雖然並不能像古人所說多看璧玉孩子便漂亮,端坐清靜,孩子便品性賢良,但是通過母親對美的追求,心情的愉悅,對胎兒的形神可起積極的作用。
托馬斯·伯尼的胎兒心理學
對於胎教,自占以來有著各種各樣的認識,現代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和醫學家則努力將它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研究。美國紐約大學教育中心托馬斯·伯尼博士寫的《神秘的胎兒生活》以大量的研究成果,著重論述了胎兒的潛在能力,強調母親和胎兒、父親和胎兒之間的情感交流。他認為胎兒具有思維、感覺和記憶能力,孕婦的心理活動對胎兒有著巨大的影響。認為母愛對胎兒是非常重要的。
托馬斯·伯尼用刺激一反應過程,說明母親的應激反應對胎兒可以造成影響。他認為嬰兒食欲不振,情緒不佳,易哭鬧,嬰兒的性格和自我意識的形成,嬰兒的記憶與情感,都與孕期母親的應激反應有關。他認為,無論父親還是母親,如果能夠對胎兒進行科學的胎教,就是為未來孩子的幸福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以下介紹托馬斯·伯尼關於胎兒心理學的幾個論點。
1.母親和胎兒之間是相互影響的。過去人認為胎兒處於被動狀態,沒有任何精神和感情活動。而托馬斯·伯尼認為,胎兒有看、聽和感覺的能力,能夠理解母親的思想和感情,胎兒在妊娠6個月以前,就有了積極神經活動的能力。經過實驗可以發現,6個月以前的胎兒的反應,大部分是軀體上的,這時的大腦尚未成熟到將母親的情感換為情緒的程度。
胎兒妊娠6個月以後,開始明確自我,能把感覺轉換為情緒。這時,胎兒的性格逐漸根據母親的情感信息得以形成。胎兒不斷接收母親傳遞的信息。最初,他隻能接受極簡單的成分,但是隨著記憶和體驗的加深,胎兒變得越來越複雜。總之,胎兒的精神世界由無意識的存在,發展為能夠記憶和理解複雜情感與情緒的存在。
妊娠4個月前,胎兒就產生了自我意識的萌芽,當母親極度不安時,胎兒感到與周圍環境保持聯係的整體感到破壞,它感到處於一個孤立無援的境地。母親的不安使胎兒興奮、恐慌、困惑,它會蹬腿,扭動身體,想擺脫不安,這就是在建立一種原始的自我防衛機製。幾個月後,胎兒應付不安的體驗日益豐富,它不僅能很快理解母親,還知道它該怎麼對待。所有母親的不舒適、不愉快、異常的、出乎意料的變動,都會帶給胎兒一定的刺激。給胎兒留下記憶的痕跡。
2.胎兒的敏感反應。胎兒在6~7月時,開始能細微地辨別母親的態度和情感,並對其做出反應。雖然他們無法用語言表達,但他們能夠領會。在胎兒感到舒服時,他們有喜悅的表情;當情緒不佳時,則無精打采。母親在妊娠期長期情緒不佳,對嬰兒性格心理產生影響,而暫時的、短期的恐懼憤怒不會給胎兒的軀體和精神產生危害。不少嬰兒、兒童有精神心理缺陷,這與母親孕期情緒有關。當孕婦突然受到驚嚇時,下丘腦會即刻發出指令,隨後脈搏加快、瞳孔放大、手心出汗、血壓升高。孕婦長時問持續這樣的狀態,當然會改變胎兒正常的生物節律。
3.胎兒的記憶力。胎兒的記憶能力盡管很微弱,但確實存在,並足以形成胎兒的個性。胎兒的記憶力使胎兒能在胎內學習。有些兒童明顯地對胎兒期母親反複接觸的事情表現出接受力強,甚至有人能記起胎兒的情景,可說明妊娠期胎兒記憶力的存在。
妊娠四月的胎教
古人說,妊娠四月孕婦“當靜形體,和心態,節飲食”。妊娠四月時早孕反應消失。孕婦對妊娠早期出現心理、生理變化已經適應,這時心情轉好,食欲增強。此時提醒孕婦不要亂吃亂喝,注意休息是極正確的。另外,這時胎兒腦發育很快,孕婦應積極給予胎兒各種良性刺激,如唱歌、朗誦等。有些歌曲、小詩對孕婦對胎兒都是很有益的,如《媽媽,你早,媽媽,你好!》:
媽媽,媽媽,你快找找,
是誰在早晨向你問好?
媽媽,你早,媽媽,你好!
媽媽,媽媽,你快找找,
是我,你沒見過麵的小寶寶。
又如《未來的小天使》:
像恬靜的睡蓮,
像戲水的小鴨,
像閃爍的星星,
像豔麗的鮮花,
像補天的女媧,
像鬧海的哪吒
不管是女媧還是哪吒,
歡迎你和我們見麵吧。
未來的小天使!
中國古代的胎教
胎教在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很多,其中帶著濃重的神話和封建色彩,但也有許多是科學的。
古代所推崇的胎教的典範是周文王的母親太壬。據說她是一位品行“端一誠莊、惟德之行”的婦女,在懷周文王時,由於她“目不視惡色,耳不淫聲,口不出傲言”,而使文王“生而明聖,教一而識百”。後來周成王的母親在懷孕時也“立而不跋,坐而不差,獨處而不據,雖思而不詈。”結果胎教也很成功。因而,儒家認為胎教對人的品德、智慧、才能可發生重大作用。他們要求孕婦“嘉言懿行”,在語言上要合乎禮儀。北齊顏推的《顏氏家訓》中說:“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聲音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意思是古代聖王製定了胎教的辦法,當妊娠三個月時孕婦另居一個宮室,眼睛不隨便看,耳朵不隨便聽,她所說的和嚐到的,都用禮法來節製。這種胎教的辦法刻在玉版上,珍藏在金櫃中,讓後代執行。古代王後懷孕後,便住到安靜的宮室中去,請專職的太史、太宰進行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