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孕婦妊娠期的養護6(3 / 3)

測尿中雌三醇須收集24小時尿液。方法是第一日早晨的第一次尿液不留,以後每次排尿(包括大便時排的尿),都排在清潔的容器中,用漏鬥全部灌在尿瓶中,最後將次日早晨的尿也倒入,然後送去化驗。

胎兒臀位怎麼辦

在妊娠8個月前,由於胎兒小,羊水量相對較多,胎位容易變動。在8個月以後,胎兒增大,胎位也就逐漸固定下來。正常的胎位,因胎兒頭重,胎頭朝下,臀部朝上,胎背朝前,胸部向後。胎兒兩手交叉於胸前,兩腿盤曲,頭俯曲,枕部最低。因而醫學上稱為枕位。

臀位時,胎兒臀朝下,頭向上,坐在子宮裏。這是一種發生率最高的異常胎位。根據胎兒兩下肢所取的姿勢,臀位可分為三種:①單臀位,胎兒雙腿在腹部屈曲,雙膝伸直,僅臀部為胎先露。②混合臀位,此時胎兒股部及膝部均呈屈曲,胎兒取枕位時同樣姿勢,僅頭與臀顛倒,臀與雙足為胎先露。③足位及膝位,此時,一足或雙足、一膝或雙膝為先露,膝先露往往在產程中轉變為足先露。

臀位有哪些危險呢?臀位對於母體來說,一般沒有嚴重威脅,但對胎兒危害較大。危險主要有以下兩點:①臍帶脫垂。臀位娩出時,臀和足先露,不能像胎頭那樣均勻地塞緊子宮口,在宮頸口可留有空隙。破水後,臍帶容易從空隙脫出。此時可出現臍帶受壓、氧氣供給就中斷,使胎兒缺氧死亡。②胎頭嵌頓。臀部娩出後,胎頭應在8分鍾內娩出,否則易出現缺氧。但因胎頭直徑大,易被卡住。

在妊娠5個月後的產前檢查時,醫生可判斷胎兒的位置。如果發現是臀位,通過糾正,多可改變。

糾正臀位有以下辦法:①在硬板床上,孕婦大腿和床麵垂直,膝及前臂支撐身體,將胸貼近床麵。如無心髒病或高血壓,每天起床和臨睡前各做一次,每次10分鍾,連續7天,可有一定效果。但在做前要小便,並鬆開褲帶。②用艾條灸至陰穴,至陰穴在足小趾趾甲角外側一分處。每天灸一次,每次10~20分鍾,連續7天。

如果在妊娠32周以後才發現為臀位,可由醫生做外倒轉術。這種手術可使2/3的臀位得到糾正,但個別的可發生臍帶繞頸、胎盤剝離等意外情況,因此醫生使用起來比較慎重。

臀位是否都要做剖宮產呢?這要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例如足位時,因臍帶脫垂的機會較多,所以以剖宮產為好;單純臀位時,如骨盆寬大,胎兒中等大小,產程進展順利,以陰道分娩為好。

妊娠8個月的孩子能活嗎

根據婦產科學所述,胎兒有子宮內生長發育,經過280天,即40周成熟而呱呱落地。然而由於某些原因,胎兒可在妊娠的任何1周出生。我們習慣以出生體重低於2500克,並且懷孕不滿37周出生的嬰兒稱為早產兒。但在產科常可見到妊娠才七八個月就出生的嬰兒,體重並不太輕,生活能力也較強,會哭、會吸吮乳汁。也有已經滿月的嬰兒,其出生體重才2500多克,甚至還不足。由於遺傳、生活環境、營養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即便是同一年齡的人,其身高、體重和體質都不會十分相同;不同的婦女在同一孕周出生的嬰兒,他們的身長、體重、生活能力等也會有較大的差別。據統計,正常的孕婦在各孕周生出的嬰兒有大有小。比如在孕32周出生的嬰兒體重,最輕的為1200克,最重的可達2200克;孕36周出生的嬰兒,體重輕的僅為2300克,重的可達3200克;足月出生的嬰兒體重也有一個上下浮動值,均屬於正常範圍。所以不宜將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強求一致。另外,胎兒在宮內生長發育的速度是人體第一個生長最快的

階段。懷孕三個月時,身長7至9厘米,體重15至30克,四肢已分清並開始活動。孕5個月時,身長約25厘米,體重約300克,四肢活動較有力,皮下開始有脂肪積存。孕6月時,身長約28~34厘米,體重約600~800克,娩出後已能呼吸,但很難存活。孕7月,身長30~35厘米,體重則達1200克左右,各髒器發育已齊全,生後能啼哭和吞咽,但生活力很弱,成活率很低。孕八九月時,胎兒發育生長極快,身長40~50厘米體重增加快,皮下脂肪逐漸豐滿,出生後哭聲響亮,生活力較強,成活可能性大,由此可知,孕期越長,胎兒發育就越臻完善,妊娠8個月出生的嬰兒,其存活的可能必然比孕7個月出生的嬰兒更大,也更好養。

小腿抽筋怎麼辦

妊娠5個月以後,孕婦在夜間常發生小腿抽筋,引起小腿痙攣的原因主要是缺鈣。發生這種症狀後,應注意食用含鈣豐富的食品,如牛奶、豆製品、魚類、海帶、蝦皮等。同時還要注意加強戶外活動,多曬太陽,促使維生素D形成,增加鈣的吸收。如果缺鈣較重,要在醫生指導下補充鈣劑,如葡萄糖酸鈣、碳酸鈣、乳酸鈣等。在日常生活中,孕婦要注意不穿高跟鞋,選擇穿著寬鬆舒適的平底布鞋。睡覺時,腿不要伸得太直,“臥如弓”最好。側臥時可在兩膝間夾一軟枕,仰臥時在膝蓋下墊一軟枕,坐時可將腳抬高,以利於體液回流。

發生腿抽筋不用害怕,如在半夜睡覺時,可采取仰臥姿勢,用手拉住腳趾,盡力把小腿抬高,一次不行,可再做一次,一般可很快緩解。如在站立時小腿抽筋,可把小腿伸直,活動腳掌,也很有效。發生抽筋以後,可服用鈣片和魚肝油丸。

什麼是前置胎盤

正常情況下,受孕後胎盤便生長發育,附著於子宮體上部的前壁或兩側壁。如果胎盤附著在子宮的下部,將子宮內口全部或部分遮蓋住,就叫做前置胎盤。前置胎盤是引起晚期妊娠出血的主要原因。也是妊娠期嚴重並發症的一種,如果有能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往往威脅孕婦及胎兒的生命。

前置胎盤分完全性前置胎盤(中央性前置胎盤),即子宮左右內口全部為胎盤所遮蓋;部分性前置胎盤,即子宮頸內口的一部分為胎盤組織所覆蓋,而另一部分為胎膜所覆蓋;低置胎盤(邊緣性前置胎盤),即胎盤下緣不超越子宮頸內口或在其邊緣。在臨床時,子宮頸口開大,低置胎盤可變為部分性前置胎盤。

前置胎盤的原因至今尚明確,可能與曾發生過產褥感染、產後子宮內膜炎以及再次妊娠時子宮體部的蛻膜發育不良,胎盤血液供應不足等有關。當受精卵種植在這種蛻膜中時,為攝取足夠的營養,部分胎盤擴大附著麵,使原種植在子宮體部的胎盤向下延伸,逐漸占據子宮下麵,接近子宮口,部分或完全遮蓋子宮口,形成前置胎盤。有些婦女沒有采取有效避孕措施,多次人工流產,結果使子宮內膜受損傷,增加了發生前置胎盤的可能性。

在妊娠期,胎先露下降,子宮下段逐漸擴張,而種植在子宮下部的胎盤附著處於子宮分離,於是小血管被撕裂而引起陰道流血。這種無痛的陰道流血是前置胎盤的惟一症狀。初起時,出血不十分多,剝離處血液凝固,流血可暫時停止,倘若子宮繼續收縮,則流血反複發生,而且一次比一次厲害。這種出血,往往發生在不知不覺中,有時患者半夜醒來,已臥於血泊之中。

在分娩時,前置胎盤也可引起嚴重出血,嬰兒娩出後,繼續出血的危險依然存在,而且發生各種並發症的可能性也較大。

因而,孕婦要加強產前檢查,初次出血以後,應立即做出診斷。現在主要是依靠超聲波或同位素掃描進行胎盤定位。這兩種方法對母胎都沒有危險,診斷的準確率也較高。

在明確診斷以後,孕婦要臥床休息,盡量減少活動。如果貧血,還需要輸血,盡量維持到妊娠36周,然後由醫生選擇分娩方式,提前住院分娩。

產前要學會護理乳頭

孕婦除了應學會選擇合適的乳罩外,還要學會護理乳頭。初產婦乳頭薄而細嫩,授乳時較長時間被嬰兒含在口中,乳頭上皮浸軟後發生剝脫、破潰及裂傷。因此在孕期的後三個月,要用溫熱毛巾輕輕擦拭乳頭。不要用肥皂之類的洗滌劑清洗,以免洗掉乳頭乳暈上的自然分泌的潤滑物,同時也不要塗護膚的油脂。

有的孕婦乳頭內陷,診斷乳頭內陷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其餘四指的指尖壓迫乳暈部位,正常的乳頭便會突出,而內陷的乳頭會內縮,乳頭內陷者自我護理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食指輕輕地捏住乳頭,使其在大拇指和食指中間來回轉動,同時將乳頭向外輕輕地牽引。然後再護理另一側乳房。這種方法在妊娠期每日兩到三次,既可使乳頭上皮增厚,又可治療乳頭內陷。

怎樣避免腰背疼

妊娠中期以後,孕婦常感到腰背疼。這一般不是什麼病,隻要注意自我保健,是可以減輕或避免的。

首先孕婦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勢,站立時骨盆稍向前傾,抬起上半身,肩膀稍向後落下,避免較長時間站立。走路時全身要放鬆,其次坐時後腰要舒服地靠在椅背上(盡量不長時間坐凳子),上半身要伸直。另外在妊娠後期,骨盆中的纖維組織減少,在分娩以前韌帶鬆弛,孕婦更會覺得難以支撐。這時應注意多散步,少站立,適當增加休息。

要預防低體重兒的降生

目前,人們都為孩子過胖擔憂,實際上,生下來就又瘦又小的低體重兒,也給父母帶來無窮的煩惱。低體重兒(出生時體重低於2500克)各係統器官發育不完善,活動功能也差,還可能伴有智力發育不全、生長發育障礙等疾病。低體重兒與一般嬰兒相比,更易患各種各樣的疾病。形成低體重兒的原因:

1.胎齡短:正常胎兒胎齡為38~42周,出生時體重為2500~4000克。一般來說,胎齡越短,體重越輕。早產兒多為出生體重不足2500克的低體重兒。早產兒在宮內生長發育正常,因娩出過早,器官尚未成熟。生活能力差,抵抗力低下,易感染。因此要預防孕婦發生早產,加強孕期檢查,搞好孕期的勞動保護,使孕婦在妊娠32周以後適當減輕工作,保證足夠的睡眠,避免性生活。引起早產的原因還有孕婦患有急慢性疾病、子宮畸形、妊娠並發症、胎膜早破、多胎妊娠、胎盤功能不全等。發生這些情況,就及時治療,避免發生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