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孕婦妊娠期的養護8
什麼是過期妊娠
人類的生殖活動從受精到分娩,共需266天。由於計算預產期是從末次月經第一天開始,所以算做280天。醫學上所說的過期妊娠,是說平時月經周期正常,卻超過預產期兩星期仍未分娩。
過期妊娠約占妊娠總數的5%~12%,與胎兒性別沒有關係。胎兒過期未娩出,胎盤卻繼續老化。胎盤的壽命僅有256天,它雖然一直“保衛”和“照料”著胎兒,但它也有生長、成熟、衰老的過程。胎兒遲遲不分娩,胎盤功能減退,它從母體吸收氧和養料,從胎體排出代謝產物的功能都下降了,而胎兒的要求卻與日日俱增,從而發生供不應求的矛盾,致使胎兒營養不良,四肢瘦長,皮膚出現皺褶,胎脂減少,指甲長,看上去像個小老頭。由於胎兒長時間處在缺氧的環境中,很容易發生宮內窘迫而死亡。
如果胎盤功能衰退不嚴重,胎兒便繼續發育,生長成巨大兒,骨骼較硬。同時,還要測定胎盤功能,根據其功能減退程度,醫生會做出處理意見。孕婦及家屬此時要聽從醫生的安排,切不可固執地認為為“瓜熟蒂落”,以免胎兒發生意外。過期妊娠的孕婦臨產前必須住院分娩,以便嚴密觀察宮縮及胎心情況,防止出現胎兒窘迫或胎死於宮內。
剖宮產好不好
近年來,由於我國產婦平均年齡偏大,孕婦中95%以上是初產婦,而且由於提倡一對夫婦隻生一個孩子,胎兒較為珍貴,故在群眾中流傳一種說法,認為剖宮產不僅安全,而有剖宮產的孩子比陰道分娩的孩子更聰明。因此,孕婦紛紛傾向於采取剖宮產。到底應怎樣正確評價剖宮產的利弊呢?
剖宮產指的是經腹部切開子宮取出妊娠28周以上的胎兒的手術。這種做法在公元前就有文字記載,但到1876年,還沒有一例成功。19世紀後改進了手術方式,以後隨著輸血、輸液、麻醉等醫療技術的發展,到20世紀60年代,剖宮產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世界各國的手術率在5%左右。為了防止損害胎兒,產道梗阻、胎兒宮內窘迫、胎位不正、胎盤早剝、前置胎盤等情況,均采取剖宮產代替陰道分娩。後來,由於采取胎心監護儀作診斷,能及早發現胎兒窘迫而適時地進行剖宮產結束分娩,使剖宮產率進一步提高。這引起了國內外圍產學的憂慮,許多先進國家開始努力控製剖官產率。1985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剖宮產都不應該超過10%~15%,這是因為剖宮產是一種手術,會給產婦帶來損害,例如麻醉意外,術中或術後大出血,手術中膀胱、輸尿管、腸管的損傷,術後感染如腹膜炎、敗血症等。據報道,剖宮產產褥感染率為陰道分娩的10~20倍,產婦死亡率為陰道產的5倍。
對於胎兒來說,陰道分娩是一個自然的生理過程,在產程中,經過產道的擠壓,胎兒呼吸道內的液體大部分排出,有利於出生後開始呼吸,而剖宮產的新生兒,呼吸道內往往有液體瀦留,故發生窒息、呼吸係統合並症的機會更多。
在什麼情況下需要行剖腹產呢?當妊娠合並較重的心髒病、重症肝炎、重症慢性腎炎等疾病時,當出現胎兒窘迫、臀位、多胎、巨大兒等情況時,經過醫生診斷,在良好監護下,由技術熟練的產科醫生行剖宮產,還是必要的。
剖宮產術後要多翻身,防止發生褥瘡。產婦在術後第三日起即可起床活動,防止下肢形成血栓和發生肺栓塞。術後產婦即可進流食,24小時後便可吃普通飯。
臨產不要緊張
大多數孕婦在臨產前既興奮又緊張。高興的是十月懷胎的任務將要完成,自己就要做媽媽了。緊張的是種種猜測。特別是初產婦,隻聽過別人說孩子怎樣怎樣,自己沒有經驗,更是疑慮重重。在孕婦中,怕分娩時疼痛的占60%,擔心難產的占46%,怕胎兒畸形的占61%,怕胎兒在產中發生意外的占52%,還有79%的孕婦想生男孩。這些想法,都會形成心理壓力,影響分娩的順利進行。
有人在生孩子時的確感到疼痛。這是因為在孕期,子宮頸口是關閉的,在臨產時,經過子宮一陣陣的收縮,子宮頸口才逐步擴張,使胎兒得以娩出。在子宮一陣陣收縮時,產婦會感到腹脹、腹痛和腰酸痛,但這些感覺因人而異。有的人感覺很輕,而精神越緊張,便感覺越重。陣痛不論輕重,一般都屬生理現象,是可以忍受的。當孩子娩出過程中產婦能和醫生很好配合,則可減輕不適感,使分娩更順利。在每次宮縮時,產婦要做深呼吸,同時用手輕輕地撫摸下腹部,使肌肉放鬆,加速宮頸口擴張。在宮縮時,產婦要盡量克製自己,不要亂動亂叫,因為初產婦往往產程較長,過分疲勞會使宮頸無力,影響胎兒娩出。
越是臨產,孕婦越擔心孩子是否畸形,一樁一件地回憶自己在孕期患過什麼病,吃過什麼藥,等等。實際上,堅持產前檢查的孕婦,胎兒畸形的發生率是很低的。孕期在醫生的指導下所做治療,一般影響胎兒的發育。
過去老人們常說:生孩子是一隻腳在棺材裏,一隻腳在棺材外。孕婦都暗暗擔心自己會不會難產。其實,在現代醫療條件下,造成難產的常見原因,如產婦骨盆狹窄、胎位不正、胎兒窒息等,均可手術處理,安全性比較高,已不再是產科的難題。
在我國,由於推行一對夫婦隻要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政策,所以準備隻生一個的家庭,往往偏好男孩。這種偏好常給產婦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精神負擔可造成難產和產後大出血。因此,產婦、特別是家屬,要打消重男輕女的思想。男孩女孩都是愛情的結晶,應該給家庭帶來的隻有歡樂,家屬要能夠勸慰產婦,使其滿懷希望地迎接小寶寶出世,勇敢地克服分娩帶來的各種生理變化,做一個勇敢的母親。
臨產的“六字真言”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陣痛開始以後,初產的母親未免格外地緊張和焦慮,此時應記住古醫書《達生篇》中的六個字:“睡、忍痛、慢臨盆”。它的意思是,臨產時,產婦不要急躁不安,要好好休息;如果疼痛,不要亂叫亂鬧,要保存體力;在分娩時,不要亂動,要合理用勁,以利於胎兒娩出。
正常分娩包括多種因素,其中也包含產婦的體力,所以孕婦在產前要注意休息,要“睡”,以保存體力。許多孕婦臨產前還沒有什麼症狀,便坐臥不寧,吃喝不下,初產婦的分娩過程往往在12小時以上,這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產前不注意休息,會影響正常分娩。臨產以後,子宮出現有規律的宮縮,有的產婦因害怕而大喊大叫,吵吵鬧鬧,消耗了自身的體力,甚至引起宮縮乏力。所以,《達生篇》提出的“忍”也是很重要的。“慢臨盆”指的是產婦在臨產的最後階段,要主動配合,該用力時用力,如果娩出力過猛,會導致會陰部損傷。產後護理
產後日常護理
1.產後第一周:孕婦剛剛分娩後,生活、身體護理方麵醫護人員會給很大幫助,家人需要心中有數,做好配合工作。日常生活注意點:
(1)休養是第一位:為了有充沛精力來哺育寶寶而做好準備,爭取早日恢複正常的飲食,盡量多吃營養豐富的食物。現代哺乳的原則是盡早吸吮,早接觸,早開奶,這也是保證母乳喂養成功的關鍵。
(2)產後抵抗力低下的情況下,要做好會陰及其他方麵清潔衛生,是預防感染的關鍵。
(3)開始練習做產褥體操。
(4)學習日常育兒知識,給寶寶洗澡、換尿布哺乳方式等,為出院後的日常生活做好準備工作。
(5)有異常和後遺症的人,應該掌握有關注意事宜的指導。分娩當日:產婦經過分娩後身體上已很疲累,需要得到充分休息。在飲食上,可以吃些清淡、易消化的蔬菜,不要吃刺激性食物,如經剖宮產者要36小時後才能進食。如果傷口疼痛較厲害,可以向值班醫生提出來,得到相應的治療。剖宮產者注意下身移動時的體位,雙膝並攏,使傷口的縫合部位疼痛能減輕些。
第一天:
正常情況下,分娩8小時後醫生就指導產婦下床適當活動,
可試給新生兒哺乳。如有會陰切開者常在產後12小時開始下地,慢慢活動。做些排尿、排便、處理惡露的自理活動。
此時乳房高度脹滿,要向醫護人員學會授乳和乳房按摩等護理內容。另外可以用腹帶協助,恢複鬆弛腹壁,也便於做產後操促進子宮肌肉收縮過程。
當日的初乳對新生兒來說是最珍貴的飲食,可能量極少,即使不授汁,也要寶寶反複多次長吸吮。隻要堅持,乳汁一定會有的,而且會越刺激越多。在授乳後有惡露增多的情況,不必擔心,這是子宮受孩子吸吮刺激引起的,有助於子宮的恢複。
第二天:
產婦的精神恢複了很多,乳房脹滿的同時伴有豐富的初乳分泌,盡量讓嬰兒吸吮,繼續進行乳房按摩護理。產婦的適宜活動量以不感到疲勞為好,試著在室內慢慢步行。如果各方麵都感覺很好的情況,從今起就可以淋浴了,但時間不要太長。
第三天:
自然分娩的人早已滿屋轉了,剖宮產者也可以開始步行,但要量力而行,別累著。醫生要為產婦查個血常規,了解有無貧血、感染等情況存在。惡露如果量較多,有血塊等應及時向醫生提出,以免延誤病情。
第四、五天:
從體力、精神都有了較大恢複,食欲也好多了,在哺兒上麵有了很大進步,傷口部位要部分拆線。
新生兒在有關兒科醫生關注下成熟了許多,如果發現有異常情況,應及時給予處理,像膝關節脫臼和斜頸等問題,可以接受適當治療。一切正常就準備出院回家了。別忘了領母子健康手冊,還有出生證明等。
第六天:
母子都要做出院前體檢,正常情況下便可出院回來休養了。如果你有什麼不清楚的,都可問醫護人員。
2.出院後7日內護理。出院後繼續處於療養階段,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幾個方麵,洗淋浴,不能洗盆浴或用熱水擦身。有會陰縫合的人,不準使用肥皂刺激局部。繼續做乳房按摩,產褥體操。
飲食安排:按時就餐,品種豐富,每日可吃5餐。可以參考妊娠食譜,食用各種補湯類,不要油膩,以免影響消化。如骨棒、牛、羊肉湯、鯉魚湯等均有利於補鈣及泌乳作用不要忘了吃蔬菜。
再有:孕期患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產婦,產後還應繼續吃淡味,控製鹽的人量以便使血壓恢複正常。
產後應少吃生、冷、剩菜飯及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更不要吸煙飲酒,以免在哺乳過程影響到孩子身體健康。注意觀察自己有無貧血情況,如貧血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補充鐵元素。
您在家休養期間如有出血、發燒等不適時及時到醫院複診。
產後要及時解小便
人的腎髒將血液過濾,每時每刻都產生尿液,輸送到膀胱。當膀胱貯存一定量的尿液後,便向大腦示意要求排尿。正常人一日尿量在1500~20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