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女性更年期相關的生理和心理3(1 / 3)

第三章女性更年期相關的生理和心理3

陰道會有什麼變化

主要變化是外陰不再豐滿。自更年期開始,外陰組織逐漸退化,至老年期會明顯萎縮。外陰皮膚變薄,皮下脂肪減少,彈力纖維消失,神經血管營養缺失,結果導致陰毛短軟稀少,變為灰白;陰阜及大陰唇組織鬆弛,出現皺褶;小陰唇和陰蒂縮小,甚至消失。此種萎縮性改變常以陰道入口處最為明顯,陰道口逐漸縮小,缺乏彈性;前庭大腺的分泌物由少到無,造成性交困難。萎縮累及尿道口,使尿道黏膜外翻,形成小息肉狀,露於尿道口外,可因損傷出血,或受陰道內細菌的侵襲,常發生尿急、尿痛和排尿困難,或因尿道括約肌鬆弛,發生尿失禁。

陰道逐漸幹枯狹窄。陰道上皮是反映肌體內分泌狀況的精確指標,由於絕經後腎上腺皮質來源的小量雌激素的影響,絕經後兩年,30%~50%婦女陰道黏膜仍有明顯的雌激素影響,此後雌激素作用才逐漸消失,陰道開始萎縮。陰道變窄變短,陰道黏膜變薄,皺襞減少變為平滑,組織彈性減退。至老年期陰道萎縮加重,穹窿變為平坦,最後陰道頂端縮窄形成漏鬥狀,陰道入口則呈鈕孔狀,造成性交不快或困難,有時可發生性交損傷。一老婦人,因陰道大出血就診,檢查發現是陰道裂傷出血,經詢問是性交後發生。

另—方麵,陰道上皮缺乏雌激素作用,糖原含量減少,糖酵解產生乳酸下降,使陰道由酸性變為中性或堿性,陰道自衛功能減弱,致使細菌生長,引起老年性陰道炎,在黏膜上皮下層有充血的紅斑或紅點,陰道分泌物增多或有陰道點狀出血。

子宮會有什麼變化

子宮完成使命並日漸萎縮。子宮是卵巢激素的靶器官。絕經後,由於失去雌激素的支持,子宮開始萎縮,主要是子宮肌肉組織的萎縮,使子宮壁變薄而質地變硬。子宮體縮小,與子宮頸的比例由育齡期的2:1又複至嬰幼兒期的1:2。成年婦女的子宮長約7~8厘米,重約50克;至60歲後子宮縮小至5厘米長,39克重。由於子宮萎縮支撐子宮的韌帶變鬆弛,容易發生子宮脫垂。

子宮內膜受卵巢激素的影響最為明顯。在絕經前期表現為黃體功能不全,或具有無排卵性周期特征的增生期子宮內膜。絕經後期子宮內膜演變成為過渡型,為靜止的無周期變化的內膜,如此約持續6~8個月。此後,子宮內膜逐漸退化變為萎縮型。有些婦女絕經後,仍有雌、雄激素產生,可以見到增生的子宮內膜。

更年期最常見的子宮內膜變化是腺型增生,是無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患者的子宮內膜改變。進一步變化可為腺瘤樣增生和不典型增生,常伴有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未育或少育,與子宮內膜癌病人有共同性高危因素存在,故應視為癌前期病變。由於萎縮的子宮內膜菲薄,或有上皮缺損,缺乏再生和修複能力,易致細菌感染,發生子宮內膜炎,如子宮頸粘連或狹窄,即形成宮腔積膿。

子宮頸組織發生退行性變化。子宮頸、陰道內部和穹窿皆逐漸萎縮,宮頸變短變硬,表麵蒼白,上有小出血點,穹窿變淺。至老年期,宮頸變為扁平,穹窿完全消失;宮頸黏膜萎縮,腺體數目減少,宮頸黏液分泌減少,頸管缺乏黏液的保護,易引起上行性感染。另外,宮頸陰道部的所謂鱗柱狀上皮交界線,在絕經後向頸管內推移,此處好發宮頸癌,以致早期不易發現。因此,絕經後婦女行宮頸刮片做防癌檢查時,除在宮頸表麵取分泌物外,必須自頸管中刮取標本,方可提高診斷率。

卵巢會有什麼變化

卵巢曆經滄桑精力耗竭。卵巢是女性的性腺,是維持女性特征的主要器官。自出生以後,經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至絕經後,女子一生卵巢的形態及功能有一係列的動向性變化。三個月的胎兒,卵巢內卵泡數目可達600~700萬個,以後持續減少,出生時僅存75萬個,以後繼續下降,青春期卵巢中僅留下30~40萬個,以後,每月僅一個成熟卵泡排出(排卵),其他一批卵泡閉鎖,卵母細胞死亡。直至絕經前期,卵泡數僅存約8300個,而且這些卵泡,還有質的變化,對激素不起反應,也就漸漸不排卵。絕經後,排卵停止,但這類殘留的卵泡結構仍可見到,一直到絕經10年左右才完全消失。此時卵巢體積減小,重量減輕,一般隻有生育年齡時的1/3的大小,表麵皺縮,質地變硬,顯示卵巢老化。

輸卵管悠閑自在。在性成熟期,輸卵管黏膜與子宮內膜同受卵巢激素的影響,發生周期性變化;至絕經期,輸卵管同樣逐漸發生退化。輸卵管上皮萎縮變薄,黏膜皺襞消失,分泌活動停止,纖毛細胞脫落。同時由於卵巢的萎縮,卵巢不再排卵或少有排卵,輸卵管已無卵可排或無力輸卵,從此,輸卵管的含意也就名存實亡了,所以顯得悠閑自在,但有時也會遭遇一些麻煩。絕經後婦女上行性感染可引起輸卵管炎或附件炎,但較為少見;血行感染可引起結核性輸卵管炎。在老年,常見由於慢性輸卵管炎造成的後遺損害,如輸卵管積膿、積水或積血,甚至發生輸卵管癌。

女性的風韻——第二性征失色。婦女進入更年期,由於卵巢功能減退,雌激素分泌不足,女性特有的第二性征也逐漸消退。乳房腺體萎縮,皮膚、脂肪鬆弛,失去彈性,整個乳房明顯下垂,至絕經後僅剩下皮膚皺襞和乳頭。但是,一些較胖的更年期和老年期婦女,乳房的脂肪組織會增生沉著,使整個乳房反倒顯得豐滿、肥大,這不是腺體增生,也不是乳房的發育。又由於絕經後婦女活動減少,新陳代謝改變,易致肥胖。脂肪堆積,重新分布,多集中在腹部和臀部,腰身消失,這便是所謂的“更年期發福”,女性因此失去了特有的三圍曲線美,顯得雍容華貴。

奇妙的內分泌變化

人體內有一些能分泌激素的腺體,如垂體、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等。卵巢是一種性腺。卵巢分泌的性激素,包括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在正常月經周期中,性激素呈周期性的變動,維持了女性正常的內分泌功能。

而這種周期性的變動受著一種叫做“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複雜關係的調節。

在婦女衰老過程中,卵巢首先衰竭,然後才是下匠腦和垂體功能的退化。下丘腦分泌的激素為促性腺激素釋放的激素,垂體分泌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絕經期婦女的雌激素分泌有較大的個體差異。在絕經前期的無排卵周期中,雌激素仍保持正常水平或稍降低,但不再有正常周期性變動的特征。由於卵巢不排卵,無黃體形成,孕激素的分泌也減少,血中含量降低,此時,促性腺激素的水平已開始升高。

當逐漸接近絕經期,卵巢中的卵泡數目明顯減少,雌激素水平明顯下降,此時,垂體的促性腺激素水平進一步升高。這種升高是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代償性活力增加的表現,即當卵巢開始功能不足時,垂體分泌較多的促性腺激素以刺激卵巢,使卵泡發育,並分泌卵巢激素。但隨年齡的增長,卵巢內卵泡衰竭顯著,增加了活力的丘腦下部與垂體,隻能促使卵巢的間質繼續分泌雄激素。另一方麵,性腺以外的腎上腺皮質可以繼續分泌雄激素。雄激素在體內可轉化為雌激素,這種轉化來的雌激素是絕經後婦女雌激素的主要來源。

卵巢功能明顯下降,可同時影響其他激素的分泌。有些絕經後的婦女,由於垂體促甲狀腺激素、生長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增多,有時可能發生乳腺增生、多毛或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症狀。

更年期婦女的內分泌平衡狀況發生變化,可導致下丘腦及植物神經係統的功能失調,從而產生不同程度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表現。

更年期為人生的一大轉折時期,對婦女尤為明顯和突出。婦女體內環境的不平衡,處於動蕩、紊亂和調整時期,通常是在青春發育期和更年期這兩個時期。其中青春期是人體性激素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時期,猶如旭日東升;而更年期則是從有到無、從多到少的衰退時期,好似夕陽西下。人們常把少女的心比做秋天的雲,那麼,更年期就可比做“多事之秋”了。

多事之秋與怕老心態

更年期以絕經為標誌,月經的存在顯示女性的功能,女孩子第一次來月經表示發育,直至月經停止表示衰退。所以,婦女把月經視為非常重要的事情。月經一旦停止了,就意味著人漸老了,女人最怕老,老了便失去了女性的魅力。

盡管由於絕經引起一係列本屬於生理上的變化,但一些情緒不穩定的人會難以適應和忍受,產生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的症狀,從而也產生出各種各樣的心理狀態。這些心理和生理上的變化同社會有密切聯係,各種不同職業的女性,更年期的心理狀態和情緒反應也不同。有人觀察77%~80%的農村婦女不出現或少出現更年期症狀;而生活富裕、條件優越、社會地位較高的更年期婦女,則症狀較為明顯,持續時間也較長。因此,有理由認為,體質、經濟狀況、社會地位、情緒的平衡及心理狀態在更年期病症的起因上有一定的作用,怕老懼老心理是主要的內因。在日常生活中,更年期婦女常見的一些心理活動,其特點主要是情緒不穩定,心理敏感性增強,容易焦慮、緊張和煩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值得注意。

為什麼更年期女性易有焦慮心態

焦慮是一種擔心事情發生的恐懼心理。但焦慮不等於恐懼。嚴格地說,恐懼是對某一特定事物、環境或行為的擔憂感。而焦慮的含義則更廣,表現為無名的懼怕和畏懼心理,以及對誇大的事實信以為真。

焦慮是更年期婦女常見的一種情緒反應。由於更年期出現的一些生理性改變,使患者顧慮重重。首先認為月經停止了,自己就開始老了,心裏害怕衰老,覺得人老無用;擔心自己真的生病,甚至一病不起;擔心記憶力減退而影響工作效率和事業的成敗;擔心性功能減退影響夫妻間感情,甚至害怕丈夫有外遇;擔心子女升學、工作及婚姻大事;擔心鄰裏與人際關係等等。這種情緒的反應常使人精神不集中,甚至有的人以“生氣”及“敵對”的情緒來反映焦慮。這種人常訴食欲不振、頭痛頭昏、心悸胸悶、失眠多夢,表現為坐臥不安、發抖、出汗、麵部潮紅、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在這種心理及其症狀的困擾下,人的活動力會受到限製,會害怕外出旅遊,害怕孤單,害怕無援。這種焦慮心態可持續幾分鍾、幾小時,也可以持續幾周、幾個月。輕則隻引起大腦的不適,重則足以使人喪失正常的工作能力。有持久嚴重焦慮的人則需就醫,否則,將導致嚴重的疾病。

焦慮是更年期婦女常見的情緒反應,在我們身邊所見所聞的例子也就舉不勝舉。

更年期女性的悲觀心理是怎麼產生的

歎青春一去不複返悲觀心理就是一種自卑心理,也就是失去了自信和自尊。婦女的悲觀心理,源於幾千年的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這種封建觀念的壞影響目前仍有存在,還不能低估。更年期婦女的悲觀心理多是歎息自己的青春一去不複返,花開已是花落時。

歎體衰更年期意味著女性功能的衰退,維持女性特征的激素水平下降和不足。40歲以後的中年人,在體態、容貌等方麵的變化逐漸明顯,這些衰老現象往往給一些人帶來苦惱,自認已是半老徐娘,再也沒有了風華正茂的風韻,沒有了女性的魅力,對生活失去了興趣,失去了信心。這是一種對青年時代流逝的感傷,常感到目前的情景不如以前,悲傷和悲觀的結合可以導致抑鬱和憤怒的突然爆發,這是一個失去了從前的自我的悲傷時期。這種悲傷和憤怒似乎常常是不合理的,並經常由一些小事觸發,是一種悲觀心理的表達。

歎失去工作能力另一方麵,更年期婦女易精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腦力勞動為主的職業婦女往往出現對病症的發展有悲觀的想法,情緒消沉,易激動、煩惱,甚至感到生活幾乎無法忍受。因而,這些人自感工作效率越來越低,事業無成便已告老,或不得不離開工作崗位,於是無所事事之中,認為老而無用,老了便失去了一切。這是一種對疾病的恐懼和失去工作能力的悲傷,可謂“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是某些老年人悲觀情緒的寫照。

歎喪偶還有一種是因喪偶而起的悲傷。更年期的婦女應該說是與其丈夫一道承擔了家庭的重任,奉養父母,培養子女,操勞子女的婚事,往往在共同的事業和家務中,夫妻感情更加成熟、和諧和深厚,一旦丈夫喪亡,便一下失去了生活的支柱,悲傷至極,欲不求生。有的剛失去丈夫的婦女,過度悲傷,不吃不睡,甚至對一切失去興趣和反應,如果長久得不到解脫,便會發展為精神抑鬱症,嚴重危害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