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女性更年期相關的生理和心理3(3 / 3)

(3)在醫生指導下,病人能正確對待疾病,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與疾病作鬥爭的堅強意誌。

(4)病人消除了病後的消極心理所造成的繼發性心理狀態,減輕了軀體疾病帶來的痛苦。

(5)消除了致病的心理因素,或使病人能正確對待還不可能消除的有關因素。

(6)病人掌握了防止更年期綜合征和鞏固其療效的知識,改善了病人與社會環境的不協調狀態。

我們曾遇見一位患嚴重更年期綜合征的婦女,經心理及藥物協同治療後獲得了滿意的效果。某病員×××,57歲,主要症狀是骨關節劇烈疼痛,伴全身不適、潮熱、出汗、焦慮、失眠,以至無法勝任工作,生活幾乎不能自理,深感絕望,幾次想跳樓自殺等。

我們對這位病人進行心理治療前,首先是了解病情,耐心地傾聽她的述說,對她表示同情和理解以取得她的初步信賴,並與她一起分析疾病產生的原因,講解必要的醫學知識,使她對自己所患疾病有了正確的認識。在此基礎上,與病人及其丈夫一起製定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其次,在心理治療的同時,我們積極地治療了患者的軀體疾病,如骨質疏鬆、潮熱、出汗等。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病人的軀體症狀明顯好轉,病人對治愈疾病的信心明顯增強,同時對醫生的信賴程度也提高了。為了幫助病人克服焦慮、悲觀、絕望、無法正常生活以及自殺的念頭,必須為她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在家庭生活中,丈夫的關心是十分重要的,按擬定的治療方案,心理治療時我們要求其丈夫盡量陪同,並要求他在生活上、感情上盡量關心和體貼對方,每天堅持陪妻子散步半小時以上,每周帶妻子參加舞會或其他社交活動至少1次。同時也鼓勵病人多與人交流,多參加集體活動,多做力所能及的事。醫生每半月與病人接觸1次,了解病情變化,修改治療方案。

經過三個多月的治療,病人的症狀大部分消失,並恢複了自信,能正常工作和生活了。治療結束後,病人由衷地說:“是你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挽救了我,挽救了我的家庭……”。

更年期精神障礙指什麼

更年期精神障礙又叫更年期精神病,是指在更年期發病,具有一定臨床特征的一組以精神活動紊亂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其臨床特征主要為:

(1)更年期首次發病。

(2)精神障礙以情感憂鬱、焦慮和緊張為主,可有幻覺、疑病、虛無、自罪、被害、嫉妒等妄想。

(3)多伴有失眠、軀體不適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症狀,以及內分泌特別是性腺功能減退及衰老等表現。

(4)一般無智能障礙。

更年期精神障礙的發病與哪些因素有關?

更年期精神障礙的發病機製尚未完全明了,可能與內分泌功能失調、病前性格、精神刺激、遺傳因素有關。

(1)生物學因素:進入更年期,婦女的卵巢功能逐漸減退,雌激素分泌減少。雌激素對垂體、下丘腦的負反饋抑製減弱,垂體的促卵泡激素和促黃體生成素分泌增加,使得神經係統特別是大腦和邊緣係統的神經介質代謝障礙。神經介質如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等的濃度改變,引起情緒障礙。另一方麵,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比值下降,可引起一係列軀體症狀,如生殖道萎縮、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增高等,這些改變或疾病又可能反過來影響神經係統,產生或加重精神障礙。

(2)心理學因素: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性格特征與更年期症狀有密切關係。van Keep把人們應付各種事件的方式分為4種模式:適當的行為應付模式、A型人格行為應付模式、神經質性格應付模式和高反應性應付模式。神經質性格的婦女對自己的月經、生育能力、性功能等的變化非常敏感,一旦這些功能減退或喪失她們就會產生嚴重的不安,而表現出一係列的精神症狀。我們曾對一組更年期綜合征的婦女作過研究,發現症狀重者神經質性格的比例較大。

(3)社會、文化因素: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有不同的價值觀念,對月經、生育、性、絕育、絕經及年老等的意義看法各異。有的民族如拉普特婦女渴望絕經、年老、生育功能終止,她們認為這些標誌著自己社會地位的提高;又如伊斯蘭教的某些民族的婦女隻有絕經、生育終止和年老後才能與男子一樣飲酒、談天說地及參加其他社交活動,因此,她們更願意早日絕經。具有這種文化背景的婦女在更年期幾乎無明顯不適的感覺,精神上反而感到輕鬆愉快。不良生活事件是引起更年期精神症狀的另一因素。更年期常麵臨精力減退、反應慢、退休、子女離家、丈夫或親人生病或去世等。此外,體質、經濟狀況、社會地位、文化修養、社會支持係統的好壞和心境等對疾病的發生以及症狀的緩解都有一定影響。

更年期精神障礙的表現有哪些

更年期精神障礙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焦慮、抑鬱為特征的更年期抑鬱症和以偏執妄想為主的更年期偏執狀態。此外,更年期綜合征的病人還常見性格改變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如頭昏、頭痛、心悸、耳鳴、目眩、失眠等。

更年期抑鬱症:是更年期精神障礙中最常見的臨床症候群。患者常表現孤獨、憂傷、對周圍事物或環境的變化反應較遲鈍,有時暗自哭泣、流淚、覺得生活沒有意義,嚴重時常感絕望,甚至產生自殺念頭。此外,還常伴記憶力下降、失眠、早醒、思想不集中、胸悶、氣短、食欲不好。

這類病人平時性格多內向,對疾病往往十分關注。夫妻關係一般較好、文化程度較高,多數從事腦力勞動。經適當治療預後一般較好。

更年期偏執狀態:其表現以嫉妒、被害、自罪、疑病等妄想為主,妄想的係統性不強,但較固定,結構簡單,內容不荒誕,比較接近現實。妄想的對象多為周圍人,一般不泛化。除妄想外,常伴抑鬱、激動和焦慮等心理障礙,有時尚可出現幻覺,以幻聽為主。病人人格一般保持完整,盡管病程長久,但不發生衰退。除妄想外,其他思維障礙不明顯。

該病病程較長,預後相對較差,病情往往受環境影響而波動。

人格障礙:通俗地講是指患者的個性及行為與從前的“她”判若兩人,一改過去的溫柔、賢惠、開朗大方、善解人意等而變得多疑、自私、愛嘮叨、易煩躁、不近人情、無端心煩意亂、好鬥等。

人格障礙可以是長期偏執狀態繼發的結果,也可是疾病本身的主要表現或症狀特征。更年期人格障礙與更年期綜合征出現的性格變化盡管在臨床表現上有某些共同點,但疾病的性質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屬重型精神病的範疇,病程長,預後差;後者是一過性的情緒反應,病程短,預後好。

更年期精神障礙的治療原則是什麼

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相結合,治療原發疾病和調節植物神經係統功能相結合,對症治療和病因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法為更年期精神障礙的治療原則。

(1)一般治療和雌激素治療:對睡眠障礙則可輔以利眠寧、舒樂安定、安定等。劑量不宜過大,要注意成癮性或依賴性。大劑量維生素聯合使用有利於調節植物神經功能,雌激素治療可調整機體的內分泌狀態,減輕有關症狀。

(2)精神障礙的治療:對精神障礙的治療主要采用抗精神病藥物。以抑鬱為主的患者可給予抗抑鬱製劑,如丙米嗪、阿米替林等。劑量宜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有效後維持7~14天。以偏執或人格障礙為主者可考慮使用氯丙嗪、奮乃靜、舒必利等。用藥時,對於年齡較大,體質較弱者,劑量不宜過大,時間不宜過長,加減藥量須緩慢,以防藥物的副作用,特別要注意錐體外係統反應,遲發性運動障礙及心血管係統反應的發生。此外,還必須注意抗精神障礙藥物與維生素、性激素聯合使用。上述治療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切忌任意亂用或不遵醫囑。

心境與衰老有關嗎

婦女絕經後隨著生殖器官和內分泌腺體功能的逐漸減退,機體其他器官和大腦的功能亦開始退化,表現在性欲減退,生殖能力喪失,體力和腦力活動下降,基礎代謝等亦開始減退,逐漸開始衰老。

衰老是怎樣發生的目前尚不清楚。有研究提示,可能與大腦及下丘腦內神經介質,尤其是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代謝有關。人類目前尚無法控製或阻止衰老的發生,但可以通過一定的活動延緩大腦的衰老過程。

心理活動是大腦的功能的反映,大腦衰老必然會影響到心理,但這兩者並不是完全平行的。心理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很大,積極的心理活動和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以推遲或延緩衰老的過程。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說明了愉快的心境、開闊的胸懷有助於青春常在,而整日愁眉苦臉、憂心忡忡往往會加速衰老。有的人“心理年齡”大於生理年齡,表現為未老先衰;有的人“心理年齡”卻小於生理年齡,表現為老當益壯就是這個道理。

絕經後,由於身體一係列變化,使人容易產生衰老的感覺。這種心理狀態可促進她們對環境的適應性降低,工作、生活能力等減退,加速衰老。反之,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注意陶冶性情,加強修養,適當運動,增強營養,多參加戶外活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就能延緩衰老。因此,更年期婦女尤其要注意心情愉快,性格開朗,培養多方麵的業餘愛好,平順地渡過更年期,減緩衰老的發生。

什麼是早老性癡呆?它與老年性癡呆是一回事嗎

早老性癡呆指的是起病於中年或老年前期的一組原因未明慢性進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其臨床表現以癡呆為最突出,病理改變以大腦的萎縮和變性為主,早老性癡呆主要包括阿爾茨海默(Algheimer)病和匹克(Pick)病。

需特別指出的是,早老性癡呆與老年性癡呆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盡管兩者的臨床表現非常相似,都是以癡呆為主要症狀,但前者起病早,多在中年或老年前期發病;後者起病較晚,主要在老年期發病。

早老性癡呆有哪些表現

阿爾茨海默病:這種病一向被認為是早老性癡呆的代表性疾病,多數起病於40~60歲,女性多於男性。該病初起不易察覺,早期表現為日益加重的記憶障礙。起病初隻有近記憶障礙,定向力不佳,在此基礎上癡呆日益加重,計算力減退,判斷力低下,以後出現言語障礙和失語、失用、失認等,病人逐漸不能勝任工作,繼而不能適應環境,不認識熟人,不能理解周圍事物,甚至其言語令人不能理解。情感障礙,在起病初期表現為情緒不穩,以後出現焦慮、不安,偶有抑鬱、幻覺及妄想。隨著病情加重,神經係統症狀亦逐漸明顯,如顱神經麻痹、錐體束征、震顫、步態不穩、共濟失調等,約1/3病人可出現癲癇。病情嚴重時病人情感淡漠,完全喪失了與周圍環境的接觸,對外界事物沒有反應,生活無法自理,進入極度癡呆。一般在起病5年內死於繼發性軀體疾病。該病病因不明,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匹克病:多起病於40~60歲,女性發病為男性的2倍,起病慢,早期即可出現個性改變,也可有記憶障礙。工作能力下降、粗心大意、行動幼稚、生活散漫、不修邊幅、亂購物品、說謊、偷竊等。隨著病情發展,病人喪失主動性,對周圍環境失去興趣,情感遲鈍、冷淡。該病的特點之一是持續言語,即病人刻板地重複地使用同一個詞或同一個句子。神經係統症狀較少,可出現失用、失調、失寫、失認、失語等。在一定時間內記憶力保持良好,疾病晚期病人活動喪失,不與外界接觸,生活不能自理。本病極少出現幻覺和妄想。一般而言,單憑臨床症狀難以區別匹克病與阿爾茨海默病,但在病理改變上兩者各有特點。

如何防治早老性癡呆

由於早老性癡呆的病因未明,目前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一般應在醫生指導下根據具體情況采用相應的治療。由於早老性癡呆病人生活不能自理,所以除在醫生指導下用藥外,必須加強護理。首先應保證病人攝入易消化的食物和足夠的營養;其次要注意防止便秘,鼓勵病人適當進行力所能及的活動。此外還要采取一定措施,防止病人受傷、自殺及毀物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