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道教哲學(1 / 3)

第十一章 道教哲學

哲學與道教哲學

研究道教哲學,先要把哲學的意義和研究的範圍略加說明。道教的哲學雖然和一般哲學有所不同,但哲學的意義和哲學研究的範圍當有其共同之處。

哲學的意義,在西方哲人的說法頗多,具有代表性的,如柏拉圖說:“哲者真正智識之謂也,所謂哲學,即修得此真正智識之學也”。亞裏士多德說:“哲學者,覃思乎存在本身及其所屬之學也”。(亞裏士多德所著《形而上學》卷三)耶路撒冷說:“哲學乃理智之努力,旨在組合人生日常之經驗及科學研究之結果,建立和協一致之宇宙觀,以養悟性及情感之需求”。(耶路撒冷所著“哲學導論”)綜合以上各說,都是以哲學為“愛智”之意。

我國古代原無哲學的名稱,如就西方哲人研究哲學的方向和範圍,來從我國各種學術中求出相同的學問,則有“道學”和“理學”等名詞,頗和西方哲學相近。就我國文字的本義說:哲就是智。《書經·皋陶謨》有雲:“知人則哲”,這原是指認識一個人,能清楚的了解這個人的就是明智。《禮記·檀弓篇》載有孔子臨死時所作的歌,原有“哲人其萎乎”之句,哲人是孔子自稱之詞,用現代語意來說明,哲人就是哲學家,學就是有體係、有條理的學問,哲和學兩個字並列起來的意義,就是明智的學問。

道教出自道家,道家所追求的知識,雖然和西方哲人所追求的知識不同;道家所探求的道學或理學,雖然和我國儒家的道學和理學不同,但其探究宇宙問題、人生問題和知識問題則是相同的。問題相同,探究出來的答案不同,正可以看出中、西哲學各種學派的不同之所在。

現在一般哲學就研究的範圍來說,都不出上麵所指出的宇宙問題、人生問題和知識問題。道教哲學所探究的宇宙問題,構成道教自然哲學的基礎;道教哲學所探究的人生問題,構成道教人生哲學的基礎;道教哲學所探究的知識問題,構成道教知識哲學的基礎,茲分別論述於下。

道教自然哲學

自然哲學既然是探空宇宙問題的學問,首先就要說明宇宙究竟是什麼。我國古代學人明白解釋宇宙的意義的就是屬於道家淮南子。淮南子說:“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上下四方又稱之為六合,是指自然界整個的空間;古往今來又稱之為三世,(指過去、現在、未來)是指自然界整個的時間。宇宙兩字,就現代的語意來說,就是世界的意思。現代人所講的世,正是上文所謂;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其語意和“宙”字相當。現代人所講的界,是指長、高、闊三度,三度原是六合,其語意又和“宇”字相當。總之,探究宇宙的問題,就是探究空間和時間的問題。

探究宇宙問題的學問,哲學和科學二者所探討的又不相同,哲學上所探討的時間是無限長的時間,哲學上所探討的空間是無限闊的空間。在時間方麵,哲學上追溯過去到無始,窮究未來到無終。可是科學上所探討的時間則是有限的時間,如曆史學是科學,隻能追溯到人類有史以來的時間,未來則無從紀及。在空間方麵,哲學上探討到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可是科學上所探測的隻是有限的空間,如天文學是科學,隻能就人類現有的天文儀器所觀測到的空間,此外則不予臆測。因此科學上所探究的宇宙是有限的宇宙,哲學上所探究的是無限的宇宙。

宇宙確是無限的,無論是在時間方麵和空間方麵都是如此。就世界的時間說:過去和未來既無窮長,現在卻又無限短,根據近代學者的推算,在原人未出現前,有所謂太古代、元古代、前古生代、後古生代、中生代、近生代、新生代等期。太古代據推算在八百萬或六百萬年前,這還隻就地質形成後而言,至於星雲起自何時,則更不可推算,過去既是這麼長,未來更是如此,由此可知宇宙的時間確是無窮長;至言其短,則一刻一分一秒,一呼一吸一瞬,可推而至於極短。關於時間的無限,道家淮南子曾有下麵的一些話:“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有無者,有未知,有有無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無者”。這些話都是形容宇宙的時間是無始的,也就是說過去是個無限。這裏雖然沒有提到未來,但亦可以類推到未來也是個無限。

再就世界的空間說:它的範圍可以說是無限大,又可以說是無限小。說到它的大,我們所居的地球,不過是太陽係裏的一個行星而已。太陽係所占有的空間是極有限的,它不過是宇宙中很小的一個星係,由最進步的天文儀器所窺見類似太陽係的星雲係,何止萬億?由此即可見宇宙的空間是怎麼大了。以言其小,則其小無內;近世科學進步,分解物質的構成分子,很是精密,由原子以至電子,由電子以至核子、粒子等,還沒有發現最後的單位,由此又可以知道宇宙的空間是成於無限小。我國古代學人研究空間無限的要算列子。《列子·天瑞篇》:“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體,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後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衝和氣者為一,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列子推究宇宙發生的根源,從推究到無限小,也可據此推究到無限大。從古今中外的有關學說,都已理解到宇宙是個無限長的時間和無限闊的空間的結構。

上麵解說了宇宙的意義,現在就要談到道教哲學中宇宙的本體了。哲學上探究宇宙本體的學理稱之為形上學。這門學問是探討宇宙構成最原始、最基本的存在。宇宙萬有的發生,在時間方麵,必有其最原始的基因,在空間方麵,必有其最基本的元素。基於道教哲學的觀點,確認宇宙萬有發生的基因和元素,是取法自然的道。從時間最原始的基因說:道是先一切而存的。老子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這個先天地之物,既號稱為道,就是說道是發生宇宙萬有的基本原因。老子形容“道之為物”時又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些話,都說明了道的形像。道雖然是恍恍惚惚的,但是其中有物、有像、有精,是生出宇宙萬有的母體,用現代哲學思想體係中的語意說,道就是宇宙的本體。

再就空間最基本的元素說:宇宙萬物生存最基本的元素也是道。由於道是形而上的,所以非世俗人之眼所能見、耳所能聞、手足所能觸,它在語意上隻能用“無”來指謂。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從這些話的語意裏,可見無是生出有的元素。所以老子又有“道生之”的說法。《淮南原道訓》有雲:“無形而有形生焉,無聲而五音鳴焉,無味而五味形焉,無色而五色成焉。是故有生於無,實出於虛”。這裏所講的無,所言的虛,不是我們語意上的、常識中的無和虛,而是形上學的無和虛,這個無和虛是宇宙本體在語文方麵的形象化,是宇宙的本體,是有之所從生、實之所從出的最基本的元素。它號稱為道,這個道,也就是哲學上所講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