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份之後,獵戶人漸漸失去了戰場的優勢,特別是當中國全麵轉入反攻之後,他們相繼放棄了俄羅斯、北歐等大片的領土。這麼做完全是阿勒克斯精心策劃的一場步步為營的陰謀,他希望借此能夠調動中國部隊,誘敵深入,從而給中國以重創。
經過一個多月的謀劃,他的一部分設想已經完全實現,中國在獵戶人有意的誘導下,開始大踏步的前進。雖然這裏麵有中國出於戰略方麵的考慮,但是還是不可避免的中了敵人的誘敵之計。
5月初,中國在南海戰役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後,乘勝進攻,收複大量失地,但敵軍在潰敗的同時,俄羅斯集團軍群司令鐵勒元帥也開始計劃向俄羅斯地區的中國部隊反撲。他主動放棄了一些重要據點,誘使我軍深入,我軍在不斷進攻中,戰線越拉越長,而敵軍卻趁機完成了兵力的集結。
5月9日,鐵勒元帥指揮剛組建的南方集團軍群向頓涅茨河和第聶伯河之間的中國第2方麵軍發起反擊,至5月12日,第2方麵軍遭到了重創,其第5集團軍群遭到了毀滅,5月13日,帝國軍隊開始向哈爾科夫進攻,5月14日,中國部隊被迫放棄半個月前剛剛攻占的哈爾科夫,後撤至庫爾斯克南麵的奧博揚地區,為防止戰線的徹底崩潰,俄羅斯前線最高統帥部把第1集團軍群主力從莫斯科南調,此外第4集團軍也被從伏爾加格勒調至這些方向,此後,戰線趨於穩定。
鐵勒元帥的這次反擊造成的一個後果就是以庫爾斯克為中心的突出部的形成。在其北部,帝國中央集團軍群控製了奧廖爾一帶。在其南麵,南方集團軍群控製了別爾哥羅德地區。在突出部內的是中國第1方麵軍和第2方麵軍。敵我雙方在此形成僵持,一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即將展開。
哈爾科夫戰役的勝利使得鐵勒又充滿了信心,他希望通過一次誘敵進攻後的防守反擊來殲滅中國在俄羅斯地區的主力部隊。他提出在夏季實施1個代號為“反手一擊”的大膽行動,其目的是通過迂回到在亞速海的羅斯托夫以包圍中國部隊,但阿勒克斯卻選擇比較傳統的‘城堡行動’以旨在粉碎位於庫爾斯克的突出部。
鐵勒元帥隻得接受了這個構想。後來有人認為庫爾斯克戰役是來自鐵勒的最早策劃,這是不對的,亞速海岸圍殲戰才是他的最初設想,鐵勒其後製訂庫爾斯克戰役計劃並堅持把這個戰役進行到底,充其量隻是初衷未竟而退求其次——服從最高統帥阿勒克斯的構想和意誌。
因為之前鐵勒曾提醒大本營注意,無論如何,推遲和中止這個戰役將在整個戰略上非常不利的,所以鐵勒在戰役過程中大本營猶豫和退縮時,異常堅決的要求將這個戰役堅持下去。而這一情況特別容易讓一般人誤解為鐵勒主張計劃並實施了庫爾斯克戰役。
而對於這個退求其次的庫爾斯克戰役,鐵勒也提出他自己的兩種建議,一是趁中國立足未穩,先期發動進攻戰役,二是等待中國先行進攻,待其疲憊和消耗,能量耗盡之後,德軍再行反攻,並抄擊敵軍後路。後者鐵勒更為看好。但大本營拒絕了後者,認為讓中國人搶先進攻過於冒險。
可是,阿勒克斯雖然選擇了前者,試圖搶先攻擊,但又一再猶豫和推遲,並期待己方力量的增加,連續的失敗已經讓阿勒克斯對任何一場大規模的會戰都失去了勝利的信心,這也是他為何變得搖擺不定的主要原因。
雖然阿勒克斯希望自己的實力再增加一些,但,中國的力量增加的更快,這是盡人皆知的。
庫爾斯克突出部猶如一個拳頭從中國人的戰線中延伸出來,其正麵長約250英裏,而底部卻不到70英裏,而且經過嚴密偵察,在該突出部發現了眾多成建製的部隊駐地,鐵勒計劃通過一次南北兩翼協調的鉗形攻擊,合圍並殲滅整個突出部內的重兵集團。
並且這次戰役的成功將縮短帝國軍隊的戰線,使己方部隊的機動性大大增加。鐵勒的計劃得到前線部分將領的支持,但也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對。反對是有理由的,2012年春,獵戶帝國在各條戰線上機甲損失巨大。
後方根本來不及對損失的機甲進行補充,事實證明在地球上生產的機甲遠遠無法達到帝國原配機甲的戰鬥力。這些新生產出來的機甲在戰場已被證明不是中國新型機甲的對手,況且最嚴重的是月產量分別隻有5000套機甲,數量上與中國相比明顯處於劣勢。反對派認為對庫爾斯克的進攻將使機甲遭受很大損失,麵對前線將士的分歧阿勒克斯對此也猶豫不決,他曾對鐵勒元帥說“自從我開始考慮這次進攻,我一直心情不好”。但最終希特勒還是決定采納鐵勒元帥的計劃,他於5月15日發布第6號作戰命令,決定帝國以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聯合發動一個鉗形攻勢以摧毀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中國軍隊。作戰代號為“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