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牧童遙指杏花村(2 / 2)

單就建築說,如果以西方小區的標準來衡量,那麼確實隻一個字,拆。但如果換個角度,從以人為本的角度,那麼城中村很成功。如果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那麼城中村建築家恰恰是最優秀的建築家,因為他們植根於中國傳統的棲居方式,以人為本,是以住在此地而不是彼地的遊客、檢查團、參觀團的安居為本。城中村的建築標準很簡單,現代材料,但遵循傳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地製宜、怎麼蓋都行。建築五花八門,高低不齊,止於經濟條件、止於芳鄰,實用、好在、好玩。它沒有國家建築普遍的光輝偉大象征,其貌不揚,卻滿足了人性最基本的需要,住在這裏人沒有孤獨感,整個村莊是一個來者不拒的大家庭。確實很擠,捉襟見肘、光線不好、沒有煤氣、下水不暢等,這一方麵是宅基地蓋高樓所致,也由於城中村出現初期,地方政府在這方麵的無政府主義。我估計中國還沒有建築學家研究過城中村的建築學,我估計《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的作者會佩服這些鄉村建築師,他們的建築正符合那部書裏麵向往的人性建築的指標,比如街道寬八米左右最人性。比如人性化街道是你上學的路上總是會遇到與你微笑的鞋匠。雖然看起來有些醜陋。但這醜陋也不是鄉村建築師願意的,當他們鸚鵡學舌的時候,總是很醜陋。

相對於中國新興城市的煥然一新的呆板、同質化、裝模作樣的經典風度,城中村真是有“後現代”風格,解構的、鬆弛的、親和的,城市人氣最旺的一角。人氣不是商業氣。兩者都很熱鬧,人氣的熱是靠安心、開心、順心、稱心凝聚起來的。

都說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我以為城中村正是現代化進程中農民建築家的一種首創,使用了最新潮的現代建築材料,又將傳統中國的棲居理念融合其中。首創,在中國這個有著迷信曆史和經驗之深厚傳統的中國,一般是少有人敢於冒尖的。因此,首創在中國,大抵都是走投無路的結果。

(作者係詩人,原載於《南方周末》2010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