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形式看,敦煌曲子詞中的意象所選,無非是征夫、思婦、煙柳、鳥、女子室內所用之物,雖時有邊塞風光也是想象得多,真情實景少,情景相融的不是很多同時,民間文學的特征較為明顯,有粗俗的特點,隨口詀出的多,細膩委婉,蘊藉含蓄還不是很明顯,所選意象顯單薄些,其實,這是早期民間文學的最大特征。敘事成分濃,抒情相對較淡一些,表現出了初期民間詞固有的單純性。
2、唐詞的意象群
唐詞盡管不是太興盛,但文人寫詞已成風氣,據載,李白的《憶秦娥》、《菩薩蠻》被稱為詞的“百代之祖”,這兩首詞中的意象已較為密集,選擇也十分考究,這是文人學士寫詞最典型的事例,不過有人對此提出了疑義。到了中唐,寫詞的人多了起來,張誌和、劉禹錫、白居易、戴叔倫、韋應物、王建等人已寫了一些小令,顯得清新,所選的意象就少了點沉重,明快的意象多了起來,隻是“唐賢為詞,往往麗而不流。與其詩不甚相遠”,這說明,唐人寫詞多以詩法為準。所選意象與男女別離相關。《憶秦娥》、《菩薩蠻》兩首詞咱們不考究其作者,僅從意象選擇上而言,就注意大小的結合,遠近的搭配,一望無際的森林、遼闊的沙漠、寒山、高樓、宿鳥、長亭、短亭等意象,這些物象都有了思婦的情緒在裏麵,所以它們已是人化的物象了。上片中由遠到近,從平林、寒山到暮色中依樓遠眺的思婦,下片由近到遠,寫思婦由眼中的歸鳥想到遠在天涯的遊子,意象與思婦情感交融一體,極富藝術感染力。劉長卿的《謫仙怨》“晴川落日初低,惆悵孤舟解攜。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白雲千裏萬裏,明月前溪後溪。獨恨長沙謫去,江潭春草萋萋。”八句詞中由晴川落日、孤舟、鳥、平蕪、人、流水、白雲、明月、溪、長沙、江潭、春草等13個意象組成,在茫茫無際的晴川落日時分,詩人與朋友分手,各乘一葉小舟隨水東西,相反而行,白雲一片又一片,明月灑在東西苕溪上,梁耿與自己一別,何日相會?不得而知,此時心情可想而知。遼闊無邊的大地,落日時分,各乘一葉小舟蕩去,二人同時被貶,鬱悶心情不言而喻。這些落日籠罩下的景給人壓抑、前途未卜之感,心情鬱悶是自然的,心情的鬱悶正好與落日籠罩下的氛圍相統一,為此,這些物象身上都具備了人的某些情感,已是實實在在詞人心目中的景觀了。張誌和的《漁夫》僅有五句詞,卻意象稠密,配合恰到好處,前兩句就涵蓋五種景,西塞山前、白鷺、桃花、流水、鱖魚肥,在西塞山前,有白鷺自由飛翔,流水邊盛開著鮮豔的桃花,清澈見底的溪水中,鱖魚遊來蕩去,這一幅自由祥和,生機盎然的春景是那麼令人向往,青、綠、紅、黑、白、藍,點染了江南大地春的圖畫,這仙一般的境界怎能不令人憧憬呢,這不就是桃花源的理想世界嗎?這些可人的自然景的渲染,為人物的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理想的境界必然帶來超逸的隱者,後三句有四個意象,箬笠、蓑衣、斜風、細雨,這四個意象烘托出了漁夫形象,在和風細雨中,頭戴笠身披蓑的漁夫是那樣快活如意,在自得其樂地捕魚,那種超逸灑脫的神態,正是一位隱者的精神寫照。這些色彩豔麗之意象,造就了一個優美的意境,情趣高潔神聖,景的美必然襯托出人的不平凡的品格,這首詞中名詞加色彩詞,真是五彩繽紛,鮮豔奪目,烘托出人物的仙風道骨,不同凡響的理想中人。
在晚唐的小令中,意象已經比較綿密了,並且注意物象與人情的諧和,景情有機統一,因為都是簡樸的小令,反映的生活麵不廣,涉及的角度也不寬,大凡都是男女情愛,歌詠自然,推崇隱者之作,或送別之作,不過,詞中所選景物氣氛與詞中所表達的情感配合的大都自如天成。
3、五代詞的意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