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曠達的心胸在他的豪放詞中得到了有力的展露,總是那麼豪邁激奮,令人振作。浩然之氣總能在發出卓卓的強音後,讓世人認識到他的超拔見解和主張,往往是以壯景襯壯情,如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最具有西北大漢氣質,是蘇軾豪放詞最傑出的代表作,其中在懷古中,以周瑜自比,寫了自己的奔放氣勢,利用澎湃激越的語言描寫江流奔騰洶湧、山石陡峭的赤壁、雄偉壯麗的景色,以此狀寫自己內心不可遏製的激情奔蕩之勢,他這種情勢如龍騰虎躍,如風雲萬種,這裏有對英雄的仰慕,對英雄的讚歌,也飽含著自己人生苦短,壯誌難酬的哀婉。其中有亂石、江濤、英雄、小喬、羽扇、綸巾、檣櫓、酒、月等所選之意象沒有不關乎主題的,始終圍繞懷古這一主題,組織編選詞句,對名詞、動詞、形容詞進行了很好的搭配,選詞與景與情有機統一,使詞、句、景、情天然玉成,完美一體,形成了獨具個性的藝術品。詞中盡管有失意,有對生命短暫的感歎,有無可奈何地夢樣情緒,但在壯闊景致的籠罩下,也就不顯其消極之意了,代之而出的是強音振四方的氣勢和聲威,令人震耳發聵。他的《水調歌頭》的核心意象為月和酒,用浪漫手法想象月宮冰清玉潔的美景,自己想乘風到月宮中去,但又擔心忍受不了月宮的寒冷,還是留在人間的好,這就表現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心理。由賞月到對月宮奇妙仙境的幻想,因對政治上的失意,表示了對現實的不滿,這種不滿就是欲乘風歸去,甘願避開這渾濁的社會,但又不耐月宮寂寞,依舊不願離開人間,仍然表達了對生活的熱愛。接著下片由望月到懷念弟弟,由月的圓缺聯想到人的離合無常,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最後兩句詩由己推人,對普天下所有的離別的人表達了美好祝願。由問月起,到問月終,天上地下的跨度,讓人的思緒在不停的騰挪變化,極顯變化空靈有致,蘊含量極為厚重。為此,胡仔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綜上所論,蘇軾最大的影響,在於他“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的人生態度範式,這種範式是兩種人生哲學的融合,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勝。他堅守這一人生哲學,使他的人生境界遠比別人高尚,別人做不到的,他做到了,他對生活的品味和審美能給人以極大的啟示。他以平和的心態去麵對每一個人,又以審美的目光去審視大千世界,在大千世界裏,他以獨特的目光去欣賞社會,欣賞生活,為此,無論何時何地何人都是美好的,這種境界對後人影響是巨大的,深遠的。正因為這樣,蘇軾豪放詞精神得到了南宋豪放詞人毫無保留的繼承和發揚。
3、南宋豪放詞人的意象群
南宋初年,南逃的北宋詞人深感落寞和頹喪,北宋的滅亡造成了上下一片哀歎聲,一時形成主和與主戰兩大政治派別。其中主戰派的詞具有振奮人心和鼓舞士氣的作用,所以深受民眾的擁戴,這時主戰將領有嶽飛,其《滿江紅》中的意象充滿著豪壯激情,忠憤之氣,其自我形象相當突出鮮明。上片表明為國立功的急切心情,國恥未雪的遺憾。其中“怒發衝冠”、“仰天長嘯”憂憤萬端的壯士形象栩栩如生地自畫了出來,“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又極具鼓舞性。下片描繪了一位英武壯士的浩然正氣,“壯士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是當時同仇敵愾的最強音,也是廣大人民的共同之聲。氣勢雄偉豪邁,讓人體驗到了勢不可擋的聲威,天下英雄的氣概。由開頭四句的抽象到五六句的具體化,五到八句用誇張手法,表達了憤恨之情,最後三句表達了信心,這既是人民的呼聲,又是人民的普遍要求,寫來氣衝雲霄,無可匹敵。韓元吉的《霜天曉角》一詞通過歌詠山河的壯麗,流露出了對敵寇入侵,國事日非的憂憤,寫蛾眉亭之地勢,水流之急,酒醒、聞笛、李白、青山、煙碧這些物象在一股激情的籠罩下,各具特色。天門山的雄偉,天門山緊鎖大江,如同人之中原淪陷,愁苦的雙眉緊鎖一樣,你們何時才不愁不恨,這是擬人,表達了無限憂慮之情。含蓄自然,情景交融。
陸遊是一位愛國激情非常強烈的詞人,具有飽滿的熱情,靖胡塵,雪國恥是其詞的主旋律。他的詞最善寫西北前線的戰事、南鄭的戰鬥生活,如《秋波媚》中“角聲”、“烽火”渲染雄渾的戰鬥生活,“南山月”、“暮雲”、“煙柳”、“池館”等是期待宋軍收複失地,采用擬人手法,表達了詞人關心國事,收複失地的堅強決心,浪漫情調非常濃厚。《漢宮春·初自南鄭來成都作》中“羽箭”、“雕弓”、“呼鷹”、“截虎”、“野帳”、“青氈”、“龍蛇”都是與殺敵立功,收複中原息息相關的意象;《謝池春》中“氣吞殘虜”、狼煙、雕戈等都是軍旅生活的真實描繪。更為豪邁的是《訴衷情》一詞:“當年萬裏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這首詞是晚年所作,雖然早已解甲歸田,但壯心不已,殺敵報國的雄心不減。詞中采用回憶法,寫“匹馬戍梁州”的豪情,寫“萬裏覓封侯”的壯心,然而“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所有的一切全然落空了,豪邁與悲淒形成對比,理想與現實形成對比,雖然情調悲抑,但透露出來的豪情是顯而易見的。追求功名是美好的夢境,在夢中往往能實現美好的願望,但夢醒後往往是失落和淒涼。他最善於將自己的美好理想化為夢境來抒發情感了,因為夢是美好的,是無與倫比的,現實是渾濁的,殘酷的,夢境與現實形成對比,使理想更加悲涼和慘烈,藝術效果會更佳,陸遊就掌握了這一技巧,所以他的《訴衷情》彰顯了極高的藝術品位。曆代傳誦不衰,足見其藝術價值的高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