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唐宋詞的空靈境界(1)(1 / 2)

就詞而言,境界是指在作品中,詞人通過他所描繪的藝術形象,向讀者展現出的思想感情、品德情操,是一種能夠令讀者沉浸其中、流連忘返的高尚的藝術氛圍。“境界”一詞在我國文獻中,最早見於《大雅·江漢》“於疆於理”句中,鄭玄注曰“正其境界,修其兮理”。說文曰“竟,樂曲盡為竟。”即終極之意。又雲:“界,境也。”後來佛經翻譯中,“境界”一詞就頻繁出現,表現了佛經翻譯的獨特造詣,到了唐代,“境”、“境界”在詩歌中經常被用,後來,就成了文學創作和評論中經常使用的術語了。可見,境界一詞的語意越來越寬泛了。晚清詞評家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作了精辟的闡釋:“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特者在此。”王國維這一觀點,強調了境界在詞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倘若一詞中沒有境界的渲染和藝術氛圍,那麼就很難流傳下來。

一、唐宋詞的空與靜

詞的空靈貴在寫靜寫空和虛,描寫靜景的詞很多,描寫環境幽靜的詞比比皆是,大多是對自然景物的描繪。有的是在動中顯出靜,有的是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的較多,純淨、純虛空的也不多,都是動靜互為作用的,也就是詞人的某種心態,詞藝術的境界,有時又是二者的結合。其實,空靈虛靜的境界,主要是空,空是核心,它本是超然於客觀現實之外的一種境界,就是王國維說的“無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空應該是佛教用語,因佛教突出的是虛無,所以它強調的是一種空靈的境界。“空者,不著色相之謂。清則麗,空則靈,林月之曙,如氣之秋。表聖品詩,可移之詞”。在詞的境界中,空與靜、虛常聯係一起。如晁衝之《點絳唇》“空惆悵,少年豪放,莫學衰翁樣。”汪藻《點絳唇》“彩月娟娟,夜寒江靜山銜鬥。起來搔首,梅影橫窗瘦。好個霜天,閑卻傳杯手。君知否?亂鴉啼後,歸興濃於酒。”這首詞上片前四句寫寂靜的環境,在寂靜的環境中,引起愁思,無法成寐,隻有起床徘徊,見到一輪新月朗照,皎潔無比,梅影橫斜在窗邊上,江麵上風平浪靜、空中的新月是靜,窗邊上的梅影是靜,江麵上一片寧靜,這些靜悄悄的環境,自然使人感到寂寞難耐,由此自然想到溫馨的家,由此自然引起一段鄉思愁意。所以靜和空是緊密相連的兩個意象。在表現靜的時候,詞人們還常常以聲襯靜,以靜顯空,如萬俟詠的《長相思·雨》:“還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夜間是寧靜的,但是雨水的滴答聲又以動襯靜,從而靜顯得更靜。李清照的《聲聲慢》通過描繪秋的淒清冷落之景,寫作者內心的不平靜,外部環境的冷落與寂寥,反襯作者內心的五味雜陳。在秋雨連綿,下得令人心煩、焦慮,雨雖然已停,但好像雨還從屋簷上不停的滴答滴答著,於是詞人更感到內心的茫然和空寂,好像缺失了什麼,在不停地“尋尋覓覓”。這首詞從裏到外,從外到內,由遠及近地刻畫著自己內心的不平靜和沉痛,不平靜與平靜是相對而言的,隻有平靜中才會產生不平靜,不平靜中又隱藏著平靜,雨在不停地下著的時候,屋內是靜悄悄的,雨停了,屋內的平靜與屋外的環境一致了,但作者卻感到了另外的體驗,那就是心靈的不平靜,所以詞人正是通過這種平靜中的不平靜來反映國家的難堪程度的。借雨後寧靜的環境和空闊的氛圍來傳達詞人的內心的體驗,很別致。

在寫靜的過程中,詞人們往往通過聲響、動作來襯托,從而使靜更顯寧靜,或更顯靜謐,從而能達到一種獨特的藝術效果。如範成大的《鷓鴣天》:

嫩綠重重看得成,曲欄幽檻小紅英。酴醾架上蜂兒鬧,楊柳行間燕子輕。

春婉娩,客飄零,殘花淺酒片時清。一杯且買明朝事,送了斜陽月又生。

這首詞寫春日別墅風光,完全用襯托寫景,寫綠樹芳草,曲欄紅花,紅綠互相映襯,這是宋代人最擅長的手法,如李清照《如夢令》中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蔣捷的《一枝梅》中的“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柳永《八聲甘州》中的“是處紅衰翠減,冉冉物華休”;吳文英的《祝英台》中的“剪紅情,裁綠意,花信上釵股”,盧祖皋的《鷓鴣天》中的“庭綠初圓結蔭濃,香溝收拾舊梢紅”,等等,這些綠葉紅花互相映襯,都能給人以強烈的美感,這是靜態的描繪。範成大詞的三四兩句描寫酴醾架上的繁花招來了蜜蜂;楊柳間小燕子翻飛自如,這裏是動景,以動襯托靜,因為,如果不是園中特別靜的話,蜂鳴聲如何能聽得到?並且著一“鬧”字,更顯出園中的幽靜了。小燕子在楊柳間自由翻飛,輕盈自得,不受任何阻礙,也說明楊柳垂掛,無風無塵,也是靜的表現,“鬧”與“輕”兩個字寫了兩種動物的動態,這種動態完全融入了靜極的生活畫麵當中,可見靜中有動,靜襯托環境更加寧靜,蜜蜂的鳴聲,更顯示出幽靜恬適環境的優美。紅綠、動靜的互相映襯,把春天的生機盎然,春光的無限美好刻畫得情趣生風,悅愉恬美。他的另一首詞《憶秦娥》的上闋“樓陰缺,欄杆影臥東廂月。東廂月,一天風露,杏花如雪。”一個明媚的月夜,高樓在樹陰掩映之下,隻露出一角,東廂因沒被樹陰遮掩,為此欄杆的影子投到了地上。月光照射在庭院,照射在窗戶上,杏花已滿枝,潔白如雪,這是閨中婦人活動的背景。春天的美好生機讓人感到愜意,然而,這美好的春光卻白白浪費掉了,自己獨守閨房,自己的那一半不知身在何方,現在情況如何,心中是否仍思念著我?這裏的景全是靜態的,這些靜態的景是非常和諧的,懸掛的月,斑駁的欄影,潔白的杏花彙成了美麗秀雅的環境,這一環境的靜,襯托出閨中人的寂寞孤獨,風的動,漏鬥的滴水聲給寂寞的環境注入了耀動光點或水珠。動中顯出靜,靜中有動,動靜相輔相成,達到了獨特的藝術效果。對周圍環境氣氛的渲染,人物形象神誌的表現,都有一種特殊的作用。為此,人們讀了這首詞,會感到平和、寧靜、溫馨之美。這種動靜結合的寫法,在詞中很普遍,表達的效果也令人向往,往往給人一種超常的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