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數子之言,當世失得,皆悉究矣。然多謬通方之訓,好中一隅之說。貴清淨者,以席上為腐議;束名實者,以柱下為誕辭。或推前王之風,可行於當年,有引救弊之規,宜流於長世,稽之篤論,將為蔽矣。由此言之,故知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不失其時,其道光明。非至精者,孰能通於變哉?
【譯釋】
諸子的各種學說,論述當世之得與失,可以說都洞察得很明白了。然而,其中也有不知變通的謬論,而偏好於某一種學說。尊崇清淨無為學說的,將儒家的席上之談,看做是腐儒之議;拘於名實的人,卻以為老子的學說是虛誕之辭;有的人推崇古代王者之風,認為那些措施既行於當年,那麼今世仍可推行,有助於匡救現在的弊端,應當流傳後世。其實認真考究起來,這些理論學說都有各自的弊病。由此來說,可知有法無法應當因時而論,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來確定用還是不用。行動順應當時潮流,就會大道光明。不具備聰明智慧的人,誰能懂得變通的奧妙呢?
【悟語點撥】
各種事物都具有時空的相對性,因此各種理論和學識也具有時空的相對性,某種理論在彼時行得通,在此時不一定行得通,在甲地適用,在乙地不一定適用。所以做什麼事情應根據具體情況,因時因地而論,該變通的就要加以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