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語概括名著
作者:威廉·福克納
國別:美國
入選理由
它是美國南方種植園製度的一曲“挽歌”,鐫刻了美國民族解放的巨變曆程。
背景搜索
福克納本名為“WilliamFalkner”,生於密西西比州的新奧爾巴尼,從小在傳統氣息濃厚的美國南方長大。他的曾祖父威廉·克拉克·福克納在密西西比州北部是個很有名的曆史人物,在當年南部邦聯軍內任上校,修建過一條鐵路,州內一個鎮也是以他的名字福克納來命名。他還著有幾本小說和其他一些作品,這種文學傳統一直在家中傳承了下來。福克納作品中的“約翰·薩托裏斯上校”就是在他曾祖父的基礎上創作而來。
福克納深受家庭傳統和南方風土人情的影響。他的作品中有南方人特有的幽默感,深入刻畫黑人與白人的地位、相處、矛盾等敏感問題,生動描繪出惟妙惟肖的南方人形象。寫作生涯早期,一位編輯錯將他的名字拚為“Faulkner”,福克納本人也決定將錯就錯使用下去。
福克納筆下的劇情浸染著人物的複雜心理變化,細膩的感情描寫穿插其中。他作品最大的外在特點是綿延婉轉、結構極為繁複的長句子和反複斟酌推敲後選取的精巧詞彙。他一生多產,令很多美國作家羨豔不已,不過也有很多人對其持批評態度。他和風格簡潔明了、幹脆利落的海明威更是兩個極端。一般認為他是1930年代唯一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美國現代主義作家,與歐洲文學試驗者喬伊斯、伍爾芙、普魯斯特等人遙相呼應,大量運用意識流、多角度敘述和陳述中時間推移等富有創新性的文學手法。
他於1929年創作了《喧嘩與騷動》,這是福克納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作家花費心血最多、本人最喜歡的小說。隨後他又創作了《我彌留之際》(1930年)、《八月之光》(1932年)、《不敗者》(1938年)、《押沙龍,押沙龍!》(1936年)。他還是多產的短篇小說家:他第一部短篇小說集《這十三篇》(1932年)收錄了他最受文學界讚譽的(也是頻頻被各種文集選錄的)短篇小說,包括《獻給愛米麗的玫瑰》、《紅葉》、《夕陽》和《幹燥的九月》。1930年代中,為了賺錢他出版了低俗小說類型的《聖殿》。其中邪惡、墮落腐敗的主題(伴隨濃厚的南方哥特風格)在今日仍然影響著通俗文學。此書續作《修女安魂曲》是他唯一出版的戲劇;引言就是整個一句話,複雜綿延的結構一直拖了幾頁才結束。他憑《寓言》獲得過普利策獎;憑《故事選集》死後獲得國家圖書獎。
福克納也是一位出色的推理小說作家,出版過一係列的犯罪小說《馬棄兵》,主角為律師加文·施蒂芬斯,對約克納帕塔法郡的人情世故了如指掌。福克納的很多小說都設在這個虛構的約克納帕塔法郡中,原型是他故鄉所在的拉斐特郡。約克納帕塔法是福克納作品的標誌,是文學史上有名的虛構地點之一。他在牛津(密西西比州)的故居也改成了博物館,由密西西比大學管理。
後來他搬到好萊塢,開始了編劇的生涯,為《夜長夢多》和海明威的《猶有似無》改編電影劇本,導演都是霍華德·霍克斯。福克納和霍克斯的秘書梅塔·卡彭特還有一段戀情。
他也是個出名的酒鬼,縱貫一生都浸泡在酒精之中。據傳他在喜事之後會更豪飲,一喝就會持續很久。而且經常躺在床上喝,還要家人帶酒來陪他。有一則趣聞這樣描繪:1949年得知自己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後,他準備在去斯德哥爾摩之前喝得酩酊大醉。通知的當天,他侄子也拿酒來拜訪,慶祝在一場橄欖球比賽中大獲全勝。雖然當時醉得神誌不清,福克納還是將這兩件事的時間放在一起比較,一下子意識到家人是在騙他,改動了去瑞典的日期,為的就是怕他在領獎的時候還醉醺醺的。知道真相後,他還是一直喝到了真正啟程為止。
他在斯德哥爾摩發表的得獎感言是諾貝爾文學獎最精彩的感言之一。他說道:“我拒絕認為人類已經走到了盡頭……人類能夠忍受艱難困苦,也終將會獲勝。”這席發言和他的性格十分吻合。他捐獻了自己獲得的獎金,要“成立一個基金以支持鼓勵文學新人”,最後建立了國際筆會/福克納小說獎。
福克納從1957年起擔任弗吉尼亞大學的駐校作家,直到1962年去世。
作品快讀
《喧嘩與騷動》的標題,選自莎士比亞名劇《麥克白》第五幕中麥克白的一句台詞:“人生如癡人說夢,充滿了喧嘩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故事發生在傑弗生鎮上的康普一家。這個家庭曾經顯赫一時,黑奴成群,如今已經沒落,隻剩下一幢破敗的宅子,黑傭人也隻剩下老婦人迪爾西和她的外孫勒斯特。康普生先生是1912年去世的。他在世時算是一個律師,但從不見他接洽業務。整天醉醺醺,發一些憤世嫉俗的空論,把悲觀失望的情緒傳染給大兒子昆丁。康普生太太冷漠自私,無病呻吟,拖累和折磨全家人。這個家庭沒有絲毫的溫暖。女兒凱蒂可說是全書的中心,雖然沒有單為她開辟一章,但書中一切人物的所作所為都與她有關。物極必反,從古板高傲、循規蹈矩的家庭中,出現了她這個放蕩的女子。她行為不檢點,先和一個暴發戶子弟私通,後來嫁給一個門當戶對的體麵人家,但是,真相揭穿後,夫家將她驅逐出門。她給康普生家留下女兒,自己則去大城市,成為一個名聲不好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