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合同等於法律,違約等於違法,違約不償就會遭到嚴厲處罰。古羅馬《十二表法》規定債權人可以把債務人出賣為奴,甚至在有多位債權人的情況下可以把債務人砍成幾塊。14世紀德意誌法律規定,債權人有權掀掉無力償還債務的債務人家的房頂。中世紀維也納城市法律規定,債權人有權將違約的債務人剝到隻剩下一件襯衣。即使在黑死病流行的時候,神父在為臨終者做懺悔時可以赦免所有的罪惡,惟獨不得赦免臨終者欠下的債務。在19世紀中葉以前,絕大多數西歐國家都設有專門的負債人監獄,用來關押還不清債務的債務人。
《威尼斯商人》所反映的這種死板的合同等於法律的現象,是西歐中世紀的法文化特有的現象。由於這樣的法文化的背景,一個人在生意上喪失信用、不能及時還清債務,就會被世俗蔑視,所以在大仲馬的《基度山伯爵》裏,當摩萊爾公司不能兌現自己開出的期票時,父子兩人竟然打算自殺,“用血來洗清恥辱”。我們在欣賞這一時期的名著時不妨注意這個法文化背景。
莎士比亞與英國戲劇
16、17世紀英國詩劇中作家輩出,好戲連台,應該說:即使沒有莎士比亞,它也要占英國文學史上光輝的一頁。
然而畢竟有了莎士比亞。這就使英國詩劇更加燦爛。在那麼多出色的劇作家裏爭一席之地已是不易,而他卻在四百年的檢驗與再檢驗裏證明確比所有的他們高出一籌,這就使我們更加珍視他的成就。
他是創建者:他第一個用寫史詩的規模寫了九個曆史劇,生動地敘述了也評論了從約翰王到亨利五世的三百年英國曆史。我們說他評論了這段曆史,這是因為將這些曆史劇放在一起來看,莎士比亞歌頌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擁護強有力的開明君主,譴責封建集團之間的鬥爭,暴露陰險惡毒的政治人物的危害,他的傾向性是明顯的。
他有點鐵成金的本領:他的劇本的主要情節幾乎全部來自別人,然而經他加工之後,這些情節獲得了新的深刻的意義。哈姆雷特在他手裏從一個通常的複仇者變成一個胸襟廣闊、思想深刻的人文主義者,這個變化是至今都令人驚歎不已的。
他最懂戲:他的劇本總是情節生動,比別人的更能利用當時舞台的特點,發揮當時演員的潛力。他寫得比較放鬆、自由,然而卻不稀罕使用廉價的“手法”,如突然出現一寫夏洛克磨刀準備割肉的凶相,公爵然後派人到門外去請她。培拉裏奧的書信說明了鮑西婭的律師身份,加強了觀眾的期望。鮑西婭在關鍵時刻上場,她的言語舉止足以左右局勢。莎士比亞使鮑西婭在22行無韻詩的台詞中,顯出了一個慈悲為懷而又執法如山的法官的胸懷和氣度。她像公爵一樣先勸夏洛克大發慈悲,可是她講得更精辟、更深刻、更動人。另一方麵她又從法律觀點著眼,肯定夏洛克按照借約割肉的合法要求。夏洛克堅持“照約執行處罰”,於是又成僵局。我們且看鮑西婭怎樣處理這一案件。她采取了以下幾個步驟,使戲劇懸念逐步緊張。第一,巴薩尼奧要求變通法律,鮑西婭斷然拒絕。夏洛克得意非凡,讚美“聰明的青年法官”。第二,鮑西婭仔細看過借約,仍進行調停,勸夏洛克接受三倍的債款,他不同意。她於是承認,根據借約夏洛克有權照約處罰。第三,鮑西婭告訴安東尼奧“必須準備讓他的刀子刺進你的胸膛”,反複強調割肉合乎法律。夏洛克喜出望外,接連兩次歡呼“尊嚴的法官”、“優秀的青年”和“聰明正直的法官”。第四,鮑西婭問起稱肉的天平,夏洛克說已經帶來。第五,鮑西婭要夏洛克去請外科醫生來替安東尼奧“堵住傷口”,“免得他流血而死”。夏洛克認為“約上沒有這一條”,加以拒絕。“血”這個字極為重要,這是鮑西婭促使安東尼奧和夏洛克的命運發生倒轉的法寶,因此故意在這裏提了出來。我國古人作文講究欲抑先揚、欲擒故縱之法,莎士比亞寫戲用的就是這種技法。從表麵上看,夏洛克的報複一定可以成功。鮑西婭到此似應立刻宣判,但是莎士比亞卻再一次表現安東尼奧和巴薩尼奧的友誼。巴薩尼奧看到安東尼奧為他而受難,因此表示他雖愛他的妻子,但是為了救出他的朋友,寧願犧牲他的妻子。這時鮑西婭用旁白說道:“尊夫人要是就在這兒聽見您說這樣的話,恐怕不見得會感謝您吧。”葛萊西安諾和尼莉莎,也有類似這樣的話。鮑西婭女扮男裝,當然瞞不過觀眾。她們的旁白,具有喜劇意味,正和審判場麵的嚴肅氣氛相對照。第六,鮑西婭應夏洛克的請求正式宣判,反複說明他可以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一磅肉。夏洛克第四次和第五次歌頌“公平正直的法官”和“博學多才的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