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氏宗祠賦
自古上饒文化多底蘊,安坑龔氏宗祠顯功力。
宗祠,何許物也?不過是一姓一村同祖同宗祭祖的場所,大不了一兩幢房屋、三五扇門牌,十幾個先人牌位而已,何足賦哉?然而,龔氏宗祠非同一般,不因高房廣屋而名,也不因姓貴族大而顯,全在兩塊牌樓及一座《浣紗記》①石雕上。雕刻曆史悠久,手法惟妙惟肖。浣紗傳奇,石雕傳神。《浣紗記》記吳越春秋,研究戲劇曆史及表演藝術之難得資料,特色曆史文化建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安坑龔氏宗祠,建於鄉野,牌樓顯赫,石雕宛然。對青山而築室,繞流水而修牆。青石門柱,鏤花窗牗。山牆高挑,牌樓華麗。堂門寬闊,鬥柱勾連相合相扣;屋麵平闊,脊柱直拉風水入房。數百年滄海桑田,龔氏族姓雖有興衰,然宗祠屹立不倒,流傳深遠。記錄嘉行懿德,獎掖子孫賢良,固然因果。其石雕《浣紗記》,難道不無關係?
當年刻《浣紗記》浮雕於石壁,刻了前《浣紗》,又刻後《浣紗》,記昆腔劇目於龔氏祠堂。傳唱吳越故事,激勵子孫後人。勾踐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範蠡功成亂退,一葉扁舟浮西子。衷情婉轉,悲聲激越;豪氣爽朗,深入人心。四十四組畫麵,二百四十二個人物,構思嚴謹,造型生動,工藝精湛,組組形神俱備,人人惟妙惟肖。一記浣紗雕,千年吳越史,數百年風韻一脈相傳。明代戲劇浮雕現,大江南北首次見。
安坑龔氏子嗣,個個努力。躬耕則自食其力,商賈則誠信發財。漁樵耕讀,勤儉傳家。舉族協力同心,合村意氣風發。看今日古祠壁雕生輝,願先賢功德澤被故土鄉人,揚名五州。
注釋
①浣紗記:根據中國明代傳奇作品《吳越春秋》而改編的昆曲劇目。原名《吳越春秋》,共四十五出。作者梁辰魚,字伯龍,號少白,江蘇昆山人。它借中國春秋時期吳、越兩個諸侯國爭霸的故事來表達對封建國家興盛和衰亡曆史規律的深沉思考。寫吳王夫差率軍打敗越國,將越王勾踐夫婦和越國大臣範蠡帶到吳國充當人質。越王勾踐戰敗被俘後,忍辱負重,奮發圖強,聽從範蠡的建議,定計將範蠡美麗無雙的戀人浣紗女西施(施夷光)進獻給吳王,意圖用女色來消磨他的意誌,離間吳國君臣,以徹底歸順的姿態取得了吳王的信任。吳王果然為西施的美貌所迷惑,廢弛國政,殺害忠良。三年後勾踐被放回越國。越國君臣苦心經營,終於打敗吳國取得成功,夫差自殺。範蠡功成身退,下定決心遠離政治是非,攜西施泛舟而去,尋找地方去過隱士生活。此劇雖故事曲折、結構完整但不免冗長,不過西施形象刻畫得較為飽滿,人物性格鮮明。它第一次成功地把水磨調用於舞台,並開拓了昆山腔傳奇借助生旦愛情抒發興亡之感的創作領域,唱詞優美抒情,昆曲音樂與劇情結合得非常自然,許多富於創造性的音樂段落很好地加強了演出效果。隨著《浣紗記》的上演,其中一些精彩的昆曲唱段成了社會上流行的音樂。在這種情況下,昆曲開始進入普通民眾的生活。對清代洪昇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有一定的影響。明以後在戲曲舞台上演出的西施故事,多源於《浣紗記》,今昆曲仍在演唱。
婺源古村落賦
青山逶迤,綠水唱歌;明清之古村,掩藏在婺源山穀平川。青藤爬粉牆,青苔鋪黛色;瓦房映斜陽,雕梁亮屋堂。古祠古府古樓台,古樹古碑古道路,古宅古村古文化,古韻流芳,古意盎然。水墨丹青畫中行,婺源歸來不看村。
門前聽水響,窗外聞鳥啼。古之村落,山水掩映,蘊詩情,涵畫意。聚族成村嫋嫋炊煙,天然古樸與眾不同:一曰粉牆黛瓦,飛簷翹角;二曰石木磚雕,精細典雅;三曰牌坊林立,祠堂眾多,野渡橫舟,錦鱗嬉戲;四曰山環水抱,坐北朝南,塔樓裝點,池渠巧布;五曰鱗次櫛比,房屋相連,灰瓦片片,白牆疊疊。府邸宅院比肩落,街衢巷弄蜿蜒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