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爺……阿爺別……別離開我們……”永安公主撲在病榻前,再也忍不住心中悲意,嗚嗚放聲大哭起來。
“伯悅,有你在戶部,朕一直覺得安心。國庫,往後便由你來守著了。時不時也讓太子去瞧瞧……教他這些實務該如何處置,免得他長成了何不食肉糜之輩……”見李欣答應得十分堅定,聖人不由得點了點頭。咳了兩聲後,他四顧望見李徽,歎道,“朕知道,王致遠已經回京了,正在你的別院中住著。將他帶過來。”
李徽呆了呆,一時不知該如何反應是好。
“你們二人之事,朕也不計較了,更不逼他娶妻了,他總該露麵罷?!”聖人一眼橫了過來,言下之意卻仿佛石破天驚,令在場眾人——尤其是濮王李泰,傻呆呆地張大了嘴,完全無法相信自己方才聽見了甚麼。
直到將孝服換成公服的王子獻匆匆入宮,立在宣政殿前等著他的李徽亦遲遲未能反應過來。王子獻悄悄地借著長袖的遮擋,緊緊地牽住了他的手:“莫要擔心。聖人既然早已知曉,卻隱忍不發,想來必定也有默許之意。”
“……”李徽竟無言以對。
“而且,對於聖人而言,我們此情此舉,自是更令他覺得放心了。”畢竟,他們二人相守,便意味著無嗣。即使權勢再煊赫,亦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日後在需要還政的時候,也不會生出甚麼貪戀權位甚至是改易天下的念頭來。
二人五指相扣,一步一步,朝著宣政殿內走去。
無論即將迎來的究竟是滔天巨浪,或是春風化雨,都有他們二人同行,無懼無悔。
********************
總章八年十月二十日,聖人駕崩,諡號孝皇帝,廟號高宗。奉臨時奪情複職的中書舍人王子獻所擬的大行皇帝遺旨,太子以幼衝之齡登基,進封杜皇後為太後,垂簾聽政。吳國公秦安封為太師、荊王封為太傅、簡國公許業封為太保,作為新帝三師輔佐朝政。
待到國喪期過去,大行皇帝亦送入了乾陵安葬,朝廷便緊接著為年幼的新帝舉辦了登基大典。而後,冊封的敕旨亦是接連不斷地傳出來:諸位宗室長輩們皆加封戶上尊號,長寧公主、永安公主加封長公主,籍籍無名的四皇子則被封為陳王。
轉年,新帝改元,是為景雲。
景雲元年,新安郡王出任宗正卿,中書舍人王子獻升任兵部侍郎。
景雲二年,靺鞨與高句麗殘部再度作亂。兵部侍郎王子獻轉封平州大都督,與轉任幽州大都督的天水郡王互為犄角,連連立下戰功。在征戰中,王子獻斬殺逆王李諶,活捉其嫡次子,徹底平息總章六年的河間郡王叛亂。
景雲三年,南部靺鞨與高句麗終於歸附,大唐建立安東都護府以及諸羈縻州都督府。首任安東都護府大都護即為天水郡王。平州大都督王子獻則出任東北最遠的羈縻州都督府之大都督,始對靺鞨與高句麗人施以教化,並鼓勵他們與唐人通婚以及唐人外遷開墾荒地耕種等等。同年,新安郡王李徽兼任宗正卿與禮部尚書,總攬貢舉之事,廣為取士。
景雲四年,安西都護府突厥生亂,嗣越王遠征西域,內遷大唐子民五十萬入西域,從此坐鎮安西都護府,數十年如一日。楚王自請南下,出任舊交趾郡今交州大都督,家眷回到長安安置。嗣濮王赴吐穀渾故地,成為大都督,抵禦吐蕃入侵。長寧長公主與駙馬和離,數月後,奉杜太後懿旨,下降王子獻之弟,時任起居郎的王子睦。
景雲五年,杜太後崩逝,留下懿旨。新帝按太後懿旨明發敕旨,封長寧長公主為秦國長公主,封永安長公主為吳國長公主,進封新安郡王為魏王,進封天水郡王為燕王,進封王子獻為兵部尚書。之後兩三年內,簡國公許業、鄂國公尉遲慶先後逝世。
景雲八年,吳國長公主下降千牛備身楊慎,壽陽縣主下降殿中侍禦史閻十五郎。
景雲十年,魏王轉任吏部尚書,封同中書門下三品。王子獻轉任戶部尚書,並因計功封應國公,同封同中書門下三品。二人前後成為宰相。
景雲十二年,魏王接替告病不出的吳國公出任尚書省左仆射,清河大長公主駙馬秦慎出任尚書省右仆射,王子獻接替荊王出任中書令,秦國長公主則把持門下省侍中之權。由是,濮王一脈與琅琊商州王氏權傾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