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幹掉一切對手 (3)(2 / 3)

弗裏德曼更苦惱的是,一旦自己匆忙選出接班人,那將是對高盛的打擊,落選的人肯定會感到失落,最後離開,這樣的話就會造成人才流失,那是為競爭對手提供機會。公司有人建議依然尋找一位交易員跟一位投資銀行家,史蒂芬·弗裏德曼有些左右為難,人才到底在哪裏?

組合考驗。

弗裏德曼將固定收益部主管喬恩·科爾金跟投資銀行部主管保爾森組合成一對,讓這兩位聯合起來一起負責亞洲業務。弗裏德曼比較看好科爾金,同時還讓這位爺跟股票部主管洛伊·紮克伯格組合負責高盛的資產管理業務。溫克爾曼負責歐洲業務,科爾金還負責公司的財務。

競爭開始了,史蒂芬·弗裏德曼將這幾個人提升為名義上的副主席,大家都心知肚明。

高盛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期,1993年的利潤超過26億美元,那時候微軟才9.5億美元,最大競爭對手美林才贏利13億美元。國際著名的評級機構穆迪跟標準普爾給高盛的信譽評級是行業最高的。全球的收購跟合並這種高度競爭的業務,高盛遠遠超越對手,占到全球份額的25%,排名第一。在交易、承銷、谘詢等所有投資銀行領域,高盛都進入了前五名,高盛有了很多競爭對手,卻沒有真正的對手。

1993年高盛最賺錢,然而讓弗裏德曼驚訝的是,年底有一大批的合夥人選擇了離開。離開的這批合夥人進入高盛的時間都不長,沒有超過5年時間的,這簡直不可思議。現在高盛的贏利超過一些非洲國家的整體國民收入,他們為什麼離開呢?現在高盛每一個部門都在賺錢,競爭者的贏利能力明顯不如高盛,他們為什麼還要選擇競爭者?

交易部的所有錢都買入了外彙,沒有餘地。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弗裏德曼希望在賺錢的時候大家冷靜一點,合夥人卻並不那麼認為,認為無論是大環境還是股市本身都走到曆史最好的時候,高盛在自己最賺錢的時候上市,肯定能夠賣個好價錢。不過弗裏德曼有自己的考慮,他認為高盛獲利最大的是交易業務,交易是在波動中獲利,那麼如此大波動,上市對高盛的長遠發展不利。

弗裏德曼希望管委會拿出一個不好的贏利對合夥人以及雇員將產生的影響的評估。非常遺憾,在高盛管委會的日程表上,評估沒有,連對不可避免的業績下滑的應急方案都沒有。

瘋狂在重演。

贏利最大的交易部可以說動用了全部的力量豪賭歐洲的債券,一天就能賺取8000萬美元。交易員們氣衝牛鬥放言:風險指南已經不再適用,應該把它撕掉。勝利帶來的盲目、衝動與無知彌漫著整個高盛,弗裏德曼已經深感無法自拔,他擔心,一旦遇到行情突變,高盛根本無法抽身,1929年那血腥一幕將再度上演。

離開了魯賓後的弗裏德曼第一次感到有點高處不勝寒的孤獨,合夥人已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當年在1929年那短短幾個月,凱琴斯就是因為太急功近利,差點將高盛一把搞死。現在弗裏德曼想起羅馬將軍閱兵的時候對士兵們說過的一句話:“記住,你是一個人。”是的,各個部門是獨立的,高盛是一個整體,現在合夥人為了利益已經忘記了自己,忘記了高盛。

麻煩來了。

在1993年創造了多個第一的高盛,到了1994年成為下滑最快的公司,弗裏德曼非常沮喪。這時候甚至有人抱怨魯賓走的不是時候,如果魯賓在的話,弗裏德曼就會更加謹慎一點,現在隻有弗裏德曼一個腦袋,將會把高盛帶上歧路。

1994年4月,溫克爾曼主管的固定收益部門以及衝動的外彙交易部門虧損3.5億美元,弗裏德曼非常無奈地要求交易商們控製風險水平,最後近乎哀求地跟交易商們討價還價:“隻要別虧損。”

9月6日,弗裏德曼召開管委會例會,突然宣布退出普通合夥人,成為有限責任合夥人。全場的人都震驚了,現在高盛處於危險狀態,弗裏德曼的這個決定就意味著他辭去首席執行官職務不幹了。眾人立即反應過來,極力勸說弗裏德曼不能退出。

弗裏德曼搖了搖頭,說自己錯過了陪兒子成長,現在希望能夠看著自己的孫子慢慢地長大。弗裏德曼開始不斷跟管委會成員談話,合夥人很尖銳,提出高盛再也不能像魯賓走後那樣混亂。

就在這個時候,俄國軍隊要撤離柏林,弗裏德曼被德國政府邀請出席慶典。

這是一個特別的慶典,弗裏德曼必須得親自去。弗裏德曼一直跟德國政府溝通,籌劃在1996年將德國的電傳進行私有化。為了這個項目弗裏德曼跟德國人拉關係拉了很久了,這一次德國政府邀請參加這麼隆重的典禮肯定不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