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幹掉一切對手 (3)(3 / 3)

弗裏德曼飛抵柏林,參加德國人的慶典後立即飛回紐約。回到紐約的弗裏德曼就看到管委會成員們的意見表,大家都一致同意讓科爾金參與高盛的管理。這位一直掌管高盛財務,負責交易的主管盡管曾經犯過錯,但是管委會認為科爾金能夠在管理上發揮主要作用。

為了平衡科爾金,弗裏德曼決定將投資銀行家保爾森調到喬恩·科爾金身邊,通過考察,弗裏德曼認為保爾森跟科爾金在亞洲業務的配合上相當不錯,尤其是在跟中國政府打交道的過程之中,保爾森跟北京中南海的官員們交往頻繁,甚至出入權力中心紫光閣。

在紐約市中心的一家酒店,史蒂芬·弗裏德曼宣布將科爾金提升為董事長,保爾森為副主席。就在宣布這個決定之前的幾個小時,科爾金給弗裏德曼打了一個電話,非常緊迫,英鎊期貨下跌,幾分鍾之內高盛已經損失上千萬 。

已經沒有雄心的弗裏德曼離開了,陷入虧損焦灼之中的科爾金接過了高盛的權杖。

魯賓跟弗裏德曼這一對黃金搭檔徹底離開了,高盛開始了動蕩。

47歲的科爾金跟48歲的保爾森走向了前台,這對同年齡段的合夥人來說這是致命的打擊,他們再也沒有升遷的機會了,更別提什麼執掌高盛大權。第一個選擇離開的就是固定收益部主管、傑潤公司總裁溫克爾曼,他曾經跟科爾金一樣站在競選人起跑線上,但他沒有想到自己跟科爾金合作愉快,最後勝出的卻是保爾森。

溫克爾曼的離開讓合夥人開始惶恐跟迷茫,現在的高盛已經不是1993年的高盛了,合夥人開始陸續離開。科爾金僅僅上任一個月,就有23人離開,到了感恩節,將近50人離開。這是高盛1/3的合夥人啊,他們的離開對雇員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華爾街的獵頭們帶著德國銀行的高管,整天守候在高盛的辦公樓下,隻要有人進出,他們就會上前熱情地拉攏。高盛這家具有純正猶太人血統的企業,沒想到在最艱難的時刻,德國銀行沒有給巴伐利亞人的麵子,挖走了高盛50多名精英人才。

獵頭的行動讓科爾金跟保爾森震驚。保爾森開始整天坐在辦公室跟合夥人溝通,聲稱管委會已經在教訓中學到不少東西,保證公司不會失控,交易商已經意識到市場的力量大於自己個人,他們已經不會長時間持有損失的頭寸,會將風險降到最低。現在高盛正在著手風險控製的建設,成立風險委員會,防止新問題的發生。

眼睜睜看著合夥人紛紛離去,帶走大筆的合夥資金,這對於陷入虧損的高盛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科爾金拉來了48名合夥人,隻是其中一人希望專門做投資業務,這讓在投資業務上虧損巨大的喬恩·科爾金左右為難,最後這位投資者也選擇了離開。高盛的動蕩讓不少雇員在7位數薪酬的誘惑下,紛紛跳槽。

不得已,保爾森拿出了一個非常具有誘惑力的方案來挽留人才。

削減10億美元成本,最低保證9億美元的贏利。保爾森承諾,如果能賺取10億美元,那麼將拿出5億美元給合夥人分30%,也就是說能夠保證每個合夥人分到150萬美元。這麼直接的刺激,依然無法提起那些已經賺到這個價位甚至超越這個價位人的興趣,他們還是選擇離開。

保爾森對留下來的微微一笑,是的,走的都是隻能同享富貴的膽小鬼,留下來的將改變高盛的曆史。這些話對於合夥人來說是那麼的空洞,但這個時候保爾森跟科爾金還能拿出什麼更好的承諾呢?精神上的撫慰往往比薪水更刺激人的靈魂。

在感恩節,保爾森跟科爾金決定利用簽署下兩年合夥協議的機會來考驗合夥人的忠誠,也借此機會將那些隻能享富貴而不能承擔責任的合夥人給清理掉。高盛的合夥人需要保持一致的目標,這樣才能夠在市場中爭取更多的主動,內耗隻能讓對手得手。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溫伯格走了,魯賓走了,弗裏德曼走了,1/3的合夥人走了,高盛一樣在競爭。但是還有能讓保爾森跟科爾金暗自興奮的苗頭:魯賓進入財政部後,更多的政府官員對高盛更是心向往之一,敞開大門,高盛將來通向白宮的路就更寬更平。

魯賓這是為高盛鋪就了一條金光大道,曾經那位血紅天使——邁克·米爾肯(Michael Milken)的教訓還曆曆在目。

5.血紅天使的訓戒

米爾肯,就是那位垃圾債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