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寫給省長的信
“噫籲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一首《蜀道難》,傳唱數千年。
蜀道者,甘陝入川必經之道也,自古至今“畏途”之名不去。隴南,是甘川通道的必由之路,“行路難”從這裏就已開始傳唱。
素有“隴上小江南”之稱的隴南,並不像人們想象得那麼美好。盡管“終年樹常綠,四季花不敗”,但林立的高山、縱橫的溝壑,使得交通極為不便,信息十分閉塞。當地盛產木耳、茶葉、香菇和天麻等農副產品,但長期以來人們卻隻能“抱著金飯碗討飯吃”,全區共有九個縣,就有六個屬於國家扶貧縣,兩個屬於財政補貼縣。
大山阻斷了人們張望的視線,深溝吞沒了人們致富的念想。行路難,信息難,像兩條沉重的鎖鏈,緊緊地纏住了人們,勒的他們透不過氣、喊不出聲、邁不開步。難啊——
上好的天麻堆在院裏任憑風吹雨打,上好的香菇爛到泥裏隻能歎息連連,活蹦亂跳的娃子滿山溝亂竄卻進不了學堂……康縣豆坪鄉農民田玉順心裏有說不出的痛。
為什麼呀,難道祖輩都是這個命?
憑什麼呀,難道山貨隻能留給山?
靠什麼呀,才能走出這層層大山?
粗通文墨的他,努力地從幾張被揉得皺巴巴的舊報紙巾尋找著轉機。突然他的眼前一亮:電話——連報紙上都留著電話號碼哩,咱農民要能像報紙上那樣,也有個電話,豈不是一一他決定鬥膽給省長寫封信。
西部大開發、甘肅大發展,幾個響亮的大字,無疑給我省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令我們山區農民首先想到的是,經濟要發展,電信要先行。當前就我省康縣的電信狀況而言,雖然公路沿線發展了部分電話,但我們認為尚不具備普遍性。根據康縣的人口分布來講,農村密集的人口均分布於公路沿線5華裏以外的地方,恰恰是這些人口密集的地方迫切需要電話。沒有電話,人們就像失去了耳朵,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就無從談起。我們認為發展和延伸農村電話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它不僅是農村脫貧致富的橋梁,也是關係著西部大開發、甘肅大發展根本大計的具體舉措。一旦電話開通,我們隴南百萬人民大眾,將無不感激省政府又為我們辦了一件實實在在深得人心的大事。到那時,農村剩餘勞動力組成勞務大軍,可以在自家門口打電話,了解外麵的需求信息,奔新疆、跨山西,通過打工的形式,調整三大產業結構,從外麵得到豐厚的回報。
這一天,是2000年11月21日。
時任省長的宋照肅收到這封信後,感慨萬端。他沒想到,一位普通農民對通信能有這麼深刻的認識。他即刻做出了批示。
信被轉到了甘肅電信。看著這封信,甘肅電信想到的更多、更遠:
康縣太石鄉雍壩村,村黨支部一班人將電信調研人員團團圍住,村支書拍著胸脯對淵研人員說:“隻要我們通了電話,電話送來的信息就會變成錢流進我們的口袋。”這個村人均耕地麵積不足半畝,生計主要依靠祖輩流傳下來的土法鑄造山地犁鏵,但信息溝通的不便,直接影響到山地犁鏵的銷路,八十戶村民中有二十戶要求裝電話。
宕昌縣盛產柳條,農民並不知道柳條能幹什麼,大量柳條隻能白白爛掉。自從通了電話,農民們通過電話信息了解到,原來柳條還是編織工藝品的好原料,編成的工藝品可以賣上一個好價錢。信息靈了,不值錢的柳條也變成了可以編出錢的“金條”。宕昌還出產當歸等中藥材,也因為缺乏電話聯係,喪失了市場信息,使藥農在價格上吃盡了虧。通了電話以後,他們不僅可以及時掌握市場信息,還通過電話和台灣、香港的中藥材商做起了生意。宕昌縣委領導到下麵調研,農民們往往第一個提出、提得最多的要求就是裝電話。
金昌電信雙灣鎮農話放裝現場,一位農民激動地說:“沒有電話就像傻子,今年我種的大辣椒豐收,發愁賣不出去,一些客商趁機刁難,說大城市人吃大辣椒隻吃四個棱的,我聽了愁得吃不下飯,後來到鎮上打電話才知道這是客商找借口壓價,經與外地客商聯係,那些大辣椒一個不剩賣了出去,今年說啥都要裝電話。”
莊浪縣何馬村,村民王有來拉著機線員就往家裏走,邊走邊說:“人家裝上電話的就是腦子靈,啥事都想在咱前,我如果再不裝電話,不但沒有信息,更談不上做生意了。”聽說電信局測量線路,村民王順山放下搶割的小麥,拿著鐮刀就往回趕,一定要讓電話線從他家門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