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情為民所牽(1)(3 / 3)

一份來自省通信管理局的淵查統計顯示,目前,我省農村電話的普及率僅為7.14部/人,全省17751個行政村中,已通電話的行政村11568個,占行政村總數的65.2%,未通電話的行政村仍有6000多個,大部分處於經濟落後、生活水平低、自然條件差、人口密度低,居住極為分散的邊遠落後地區。

2004年1 0月份,甘肅被信息產業部確定為第二批試點,作為甘肅省“村通”工程的主要建設者,甘肅電信於2005年1月8日正式啟動了的“村通”工程項目,一年內將解決50%到60%未通村的通電話問題。

隨之,一係列好消息紛至遝來。

在2005年1月12日召開的全國信息產業工作會議上,信息產業部負責人說,信息產業部正配合有關部門啟動建立電信普遍服務基金,基金的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已經初步製訂。

信息產業部正在積極與地方政府部門、其他部委和相關機構加強溝通合作,尋求一切可以利用的資金、政策支持,進一步營造“村通”工程良好的外部環境。

甘肅省通信管理局也把“村通”工程作為自己的重點工作部署。局K喬緒富表示,要積極與地方政府聯係,爭取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切實解決電信企業的閑難,為推動農村通信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楊誌明副省長對“村通”工程表態:“各級政府要幫助甘肅電信解決實現‘村通’工程中的困難,這不僅是對電信企業的一種扶持,也是對落後邊遠地區人民致富奔小康的一種態度,也是對全社會早日實現最廣大範同內信息化的一種責任。”

甘肅電信緊縮的眉頭漸漸地開始舒展。

山鄉群眾熱望的雙眸一天天開始向遠方延伸……

一根連通世界的線

12月的肅南,寒風刺骨。

往南出縣城,沿著一條並不平坦的鄉間土路,在崇山間不斷穿行爬坡,行程70多公裏後,便到了楊哥鄉——一個深居祁連山腹地的貧窮牧區。

這兒,天藍得出奇。山頂白雪皚皚,山腰樹木蔥蔥,山腳牛羊成群,不遠處的牧民家裏正冒著嫋嫋炊煙。

這裏的海拔有3000多米,祁連山的最高峰就在這裏。山的那邊,是青海。

楊哥鄉雖說是個鄉,其實隻有兩個村莊。鄉政府就是幾間破破爛爛的平房。一部紅色的電話放在牆角的一張桌子上,這是全鄉唯一的一部電話。附近牧民有什麼事都來打電話,但付費的少,鄉上隻好請求電信部門將其改成了201電話。

楊哥鄉交通不好,到縣上辦事要騎馬整整一天,若遇上泥石流,道路被衝斷,便與外界失去了聯係。雖說縣上現在有了班車,但一個星期也就兩三趟,牧民出行仍不太方便。現在有電話方便多了,縣上有什麼事,打個電話就行了。要是以前,得找人帶話,有時要好幾天,常耽誤事。

通往楊哥鄉的通信線路75公裏長,架設在海拔3000~4200米的崇山峻嶺間,由於地勢險要,道路崎嶇難行,往返一次需要六七個小時,這裏氣候反複無常,且嚴重缺氧。春季冰土融化流動,夏季洪水泛濫,電線杆常常被衝得東倒西歪,每次查線都可能有事故發生。立杆架線,工作量大,員工體力消耗嚴重,常有人暈倒在地。工作一天,吃不上飯、喝不上水是常事。

這些,當地農牧民群眾都看在眼裏。電信人員施工的時候,他們自發組織,送來了香噴噴的奶茶,表達自己的心意。一位60多歲的裕固老人感激地說:“多虧了你們,要不這深山老林什麼年月才能通上電話啊!”

全省第一次農話大發展高潮源於1997年,為響應省政府的“村村通”工程,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通信需求,甘肅電信在張掖召開全省農話發展經驗交流現場會,在全省吹響了農話發展的號角。

1998年,全省第二次農村電話發展會議又一次在張掖召開。

到新世紀的第一年——2000年,全省農話用戶數已接近50萬戶,比上年增長135%,全省電話村總數達到1112個,鄉鎮通光纜水平達到81%。

就在這一年,甘肅省政府提出一個明確的目標:3年實現村村通電話。各地政府摩拳擦掌,相繼推出了一係列的農村電話增長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