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情為民所牽(2)(1 / 3)

天水:要求各級政府要把農話建設項目作為搶抓西部大開發機遇的主要內容,盡可能減免農話建設中青苗賠償費、鄉間公路占用費等費用,組織村民義務出工,幫助挖溝立杆,采取減少村提留等方式,鼓勵農民早裝電話,秦城區提出免收農話建設中地方征收的各項費用,無償提供農話點擴容用房和建房用地。

定西:地委、行署多次召開座談會明確提出,西部大開發,當地電信部門要進一步提高通信網絡的技術含量,加快農村通信建設,特別是“鄉鎮通光纜、村村通電話”,要求2002年鄉鎮全部通光纜,2005年村村通電話。

在隴南、甘南,當地的政府部門同樣對電信的發展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和很大的期望,把加快當地電信發展列入到當地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當中。

平涼、酒泉等地政府紛紛加大了對甘肅電信的支持力度,特別是農話的發展建設。嘉峪關、敦煌等旅遊城市政府也以創建電話鄉、村為目標,提升城市建設水準。

“上麵要一點,企業出一點,政府給一點”,這幾個“一點”凝成了一股強大的合力,把農村電話發展推向了高潮。

讓我們先看一些據相關資料顯示的數字吧:1 996年至2001年甘肅省農話投人23.2億元,光纜已覆蓋到85%的鄉鎮,已通電話的鄉鎮達到99%以上;全省17781個行政村中,已通電話的行政村達到11700個,占行政村總數的66%。“九五”期間新增農話用戶35萬戶,達到38萬戶,是前45年的12倍,年均增長70%,2001年底,農村電話總數達到65萬戶。目前,全省農話用戶已達到130萬戶。

站在甘肅地圖前麵,恩廣禮總經理激情滿懷地說:“我省是個農業大省,農村人口2000萬左右,占全省人口80%,農村電話的潛力巨大。隻有讓廣大農民用上電話,才能真正提升我省的信息化水平,推動我省經濟的持續增長。”

一席話,凝結著甘肅電信對廣大農民的深情厚誼。

蘭州日報記者陳茗佳講了一件在采訪時遇到的事:

“我和電視台的兩位同仁隨同蘭州一企業的員工共同乘車趕赴平涼地區。結果所乘的麵包車在半道上拋了錨。眼看天色漸晚,車卻怎麼也修不好。同行的7個人,紛紛掏出手機聯係,以求獲得外援。無奈,山大溝深,手機捕捉不到信號,任憑我們怎麼變換方位,顯示屏卻始終吝嗇地不給一工點信號標誌。大家隻好徒步前行,最終找到了當地的住戶。

“令我們驚喜的是,這裏的農家居然裝了電話。於是,打通了求助電話。在等待後援的過程中,我們同淳樸的主人聊了起來。交談中得知,地區的電信部門翻山越嶺為村裏架設了電話線,他家和周圍幾家都裝了農話,雖然每月的電話費還不到30元,但是電信部門依然堅持為他們服務,不論是信號不好還是話機故障,隻要打通電話,電信的工作人員都會趕到解決問題。老農的一席話讓我有了一種莫名的感動。”

“作為一名從事經濟新聞報道工作的記者,作為甘肅電信的老朋友,我對電信這個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有著比常人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關注。正是這種特殊的情結,使得我聽到老百姓用最樸實的話語表達出的讚許,看到電話對山區農家生活方式的改變時,才會由衷的感動,也才明白電信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貧困、落後的西部山區麵貌,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文明與進步正在悄然進行。”

2001年6月的一天,恩廣禮總經理收到了一封用戶來信,字裏行間深情殷殷,表達了一位用戶對裝電話的喜悅和感激之情:

隴西縣永吉鄉的某十字路口是事故多發地段,這裏經常出事,因為此地沒有電話,遇險司機打電話還得雇車到好幾公裏外打,車主從中多收費,本地人趁機撈油水。

住在此地的胡元梅看到這些,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在4月份給省電信公司總經理寫了封信,要求解決打電話難的問題。兩個月後,電話裝通了。

胡元梅激動不已地說:“一個農村婦女的呼籲,今日終於實現,我心裏特別高興,不知說什麼好。”

“電話開通當天,有一家八口人在一起和一個遠方工作兩年多的女兒通話,看著他們一個個傳遞話筒,流著激動的淚,我心裏默默地在念著‘謝謝您’。如果您能親眼看到眼前的這一切,一定心裏會感動。一位多病的老奶奶想在臨終前聽聽孫孫的聲音,被家人用架子車拉來,坐在電話旁聽到了孫孫的回音,老人心中踏踏實實地回家了。看到好多人,想試試怎樣打電話,那樣的好奇,把話筒翻來轉去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