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麵臨的挑戰
隨著21世紀教育的發展,傳統的學校管理模式和管理思路,已經無法完全適應新世紀對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現為:
1.教育理論較教育實踐具有滯後性。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必然會帶來人們思想觀念認識的不平衡。隨著不斷深化的教育改革,層出不窮的辦學模式、教學模式,尤其是素質教育的推進,現代教育技術的加入,教育工作者必定依據大量的教育實踐尋求在教育理論中的突破,我們的教育理論事實上還存在一定的滯後性,實踐與理論的脫節仍存在於教育領域,使現代教育向更高層次的發展受到不利影響。
2.傳統的教育形式與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術不適應。據預測,伴隨信息化技術發展的突飛猛進,光導纖維世界將成為21世紀信息傳遞的主要途徑。超乎想象的發展將出現於信息呈現技術領域:平板化電視可以像黑板那樣懸掛在牆上;大屏幕電視可以為大眾和課堂教學接收服務;教師可以利用電子黑板把在黑板上書寫的內容,顯現於電視屏幕上以供學習者收看;高清晰度電視為顯示教學內容中的精細結構提供了條件;衛星電視節目可以直接收看,人們可以坐在家裏通過電視機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和資料,都歸功於小到30厘米口徑的衛星天線和低成本的個人化微型終端的出現。我們是難以預料未來教育的衝擊的,我們尚在摸索傳統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應如何發展。尤其是麵對遠程教育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傳統教育形式明顯是不能適應的。
3.來自學校教學過程本身的挑戰可能是我們麵臨的更嚴峻的挑戰。複雜而精細的動作包含於這個活生生的教學過程,它建立在豐富的教育理念和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上,既有教育目標的具體選擇,也有教學實施方法和技術的運用,又涉及班級文化的創設,學業成就評價標準的重建,甚至有學校的布置、規劃及校園媒體利用等文化氛圍設計。通過改變知識內容而改變學生素質的課程改革是基本假設之一,但教學不僅隻是傳遞知識,而且在獲得知識過程中也無法自然產生素質。僅有課程改革是不能涵蓋教育的複雜性的。比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的培養、成功智力的建構及多重智能的發掘,以及心理投入及由此產生的挫折或成功的體驗、積極的探索等。所以,“過程理念的改革”更加有必要進行。過程改革基點不在預設的課程綱要,也不在宏觀教育製度,而是在投入素質教育實踐的學校。構成教育改革的細胞組織就是學校。
學校應如何順應新世紀的時代變革而發展,如何變主動,以學生發展為學校素質教育之本,目標為學生的終身教育,對現行學校運轉規則、管理模式進行改革,架構起以校長負責製為核心的新型行為管理模式,將人力、財力、物力協調、統籌,自主管理、依法治校、多元辦學?學校教育改革需要建立如經濟領域的現代企業製度一樣的現代學校製度,建立麵向未來的現代學校製度是更確切的說法。以基層教育改革在宏觀指導下的授權為前提,也就是基層改革不再由行政部門包攬一切,而是訴諸能管理學校變革、掌握現代前沿教育理論的經營人才或者領導具體學校改革的代理人為新世紀的教育家,同時建立責權對等的學校製度構架。未來行政首長或學校領導人是怎麼樣的?就成為我們麵臨的一個新課題,也將校長專業化的問題提到了議事日程。
校長專業化及其要求
校長專業化是什麼?把校長作為一類專門職業就是校長專業化,也就是專門從事學校教育服務和經營的專業。校長從某種意義上看仍是一種“官職”,是傳統觀念上的官銜。一個好校長不是一個單純的行政管理人員,而應該是教育家、學者、事業家。校長是學校的領導,“領導”就是要在教育教學上起一個指引方向的作用,就是領先、帶領、引導,校長決不能自我定位於政府的一個官員。校長是一類專業名稱,在理論上可建立一門叫做校長學的學科。實踐上,校長專業化體現為學校文化氛圍的評價和培育,教育研究評價,學校課程的開發,自我教育理念的體現,教職員工的激勵和培養,教學管理,籌集調配學校資源,學生人本發展的研究等等。
校長的專業化對從事校長職業的人員有一些要求:
在管理和教育理念上,應有正確的學校觀、人才觀、教師觀、學習觀、教育活動觀及自我觀。在專業知識上要有精深的教學和課程知識、學校管理知識以及情境處理知識等。這些知識既是前人總結的普遍適用的“規律”“原理”或書本知識,又富有“個人特征”。每一位校長實際擁有的知識都滲透著情感、價值、審美等因素。校長要在吸收他人歸納並已經獲得確證的知識的同時,也要擁有經曆自身實踐的“實踐智慧”,在學校管理的具體實踐中逐漸完善自己的知識體係。
在能力上應涵蓋校長專業能力和一般能力(即個人智力)兩方麵。校長專業能力又可分為兩個層次,一種特殊能力是與校長管理實踐直接相聯係的,如情勢判斷能力、學科敏感性、領導決斷能力、團隊組織能力,包括對改革過程進行規劃、控製而引導的戰略領導藝術和現代化管理技巧;二是有助於深化校長對管理實踐認識的研究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