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校長專業化的思考(2 / 3)

在專業態度以及動機上,校長專業化是校長職業行為和活動的動力係統,校長工作績效會受到直接影響。它涉及校長對職業的敬業心(態度)、職業理想、工作的積極性能否維持(也就是專業動機)以及某種程度的專業動機是否能夠繼續(即職業滿意度)等方麵的問題。

校長專業化實現的途徑和發展前景

首先,要從思想觀念上的轉變以達到校長專業化的實現。校長是一類職業,特定的經營管理者。學校也將成為一種企業性事業單位。上級部門對校長的任命應改為聘任,應將對校長工作的評估有別於其他的幹部評估,與其思想政治品質的評定相比較,更應重視其能力,特別是學校經營管理水平、教育思想、辦學理念和校長辦學實績的評定,切忌將一個任勞任怨的“勞動模範”簡單等同於一個好校長。

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建立專業學科“校長學”。“校長學”是一門邊緣科學,它集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人才學等於一體。它應成為專門係統地培養校長成為專業管理人才的一門科學。

設立校長職業考評專門機構。這必須是一相對獨立的考評機構,由權威部門進行獨立評審。在崗校長以及預備校長都必須通過評審取得專業上崗證書。

對於校長上崗證書的獲得要有明確的條件。如參加校長學科專業學習,具備師範教育專業(或相應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曆,同時有數年學校教育工作的實踐研究經曆等,方可取得資格參加校長上崗證書的考評。通過考評取得的任職證書具有不同等級,如特級校長、高級校長、中級校長、初級校長和助理校長。每若幹年認定一次校長資格,根據實績、能力、資曆,給予作為從事本專業工作法定依據的相應等級資格證書。

校長專業化發展的思考

對校長素質和能力國內外均已有大量研究,各國根據本國實際提出校長能力和素質的標準以及要求。符合時代特征的專業化校長是校長專業化方向迫切需求的。校長專業化已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校長專業化的基礎是通才型、高素質。

何謂校長專業化需要的通才型人才?一般來說,是指基礎理論紮實,知識麵寬泛,能以其應變性、適應性的能力與創造性的勞動,對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作出較大貢獻的複合型人才。

當然,通才不是全才的意思,是指其能力卓越、知識寬泛、意識超前、思維科學,而不是指其全知全能,通曉一切。換句話說也就是,離開通才型校長的開闊視野,高人一籌,也就很難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和學校領導與管理的事半功倍。

“通才”校長應當具備如下特征:

知識寬泛:首先,“通才”要有專業特長並在專業方麵具有高深的造詣;其次,在懂得國情知識和政治理論的同時還要掌握教育科學、教育政策法規、領導科學、管理科學等知識;再次,還能廣泛涉獵社會學、公關學、經濟學、倫理學、文化學、係統科學、語言學等與工作有關聯的知識。由於通才知識寬泛所以比專才更善於借助多學科的知識綜合分析與研究問題,更容易產生獨到的見解和新的聯想。

能力卓著:作為“通才”,要在具備良好的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思考力、意誌力、判斷力等能力的同時,還要具有科學的組織管理能力、計劃決策能力、協調控製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文字與語言表達能力等。由此,“通才”善於去偽存真,集思廣益;善於高瞻遠矚,處變不驚;善於把握機遇,贏得發展。比一般人更懂得如何修煉自身,如何提高自己是更為重要的因素。

思維科學:“通才“的思維較專才更具統攝性。他們能見微知著,不滿足表麵現象;思維深刻敏捷,喜歡標新立異;勇於探索,不墨守成規;善於獨創,不隨波逐流;他們強調思維的深刻性、廣闊性、獨立性、靈活性,能跳出傳統的思維方式,以開放式思維取代封閉式思維,以多維式思維取代單向式思維,以創造性思維取代守成式思維。

意識超前:一定意識支配學校管理活動的進行。當今時代是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如果總是在當一項工作出現問題或完成之後才去分析與思考的意識滯後現象,必然會出現被動應付局麵。而意識超前的通才校長能夠展望將來,善於從今天的教育預見今後社會的人才需求,善於把現實放到未來的發展鏈條中去考察,從而提前做好相應的調控準備。

多崗實踐:從教師或幹部的主客觀環境來看,如果工作性質單一或長期固定在一個崗位上,則易受老觀念的束縛,因循守舊,墨守成規,不易接受新鮮事物。而“通才”一般在多個工作崗位上有過鍛煉與實踐的經曆。

於光遠同誌在《我們需要成千上萬個教育家》一文中指出:“企業家這個稱號,促使這些人對自己乃至別人對這些人的看法發生了一種變化,即從過去隻是上級意誌的執行者,變成把企業作為自己的事業來經營,有比較多的創造性和比較多的獨立思想的人,從而對企業的工作有顯著的推進作用,但是在教育界卻沒有這樣做,我認為教育家的稱號如果能夠用開來,也會起到積極的作用。”這是很中肯的。一批教育家的出現,不僅會促進校長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也會推進教育事業的發展。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往往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曆史時期教育家的數量和水平。為數不多的教育家是教育思想的寶庫,是新教育模式的開拓者,是教育改革的先鋒,對於教育改革與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和巨大的推動作用。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理論專著《學記》在兩千多年前就產生了。從孔子到陶行知,中間湧現出過不少世界一流的教育家。我國的教育事業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半個世紀裏空前發展,教育實踐異常豐富,教育改革也從未停頓。同時,一批成績顯著的中小學教育專家也湧現出來。但是,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擁有百萬中小學校長的教育大國裏,出現的教育家畢竟太少。特別是半個世紀以來令人遺憾的是沒有出現像陶行知那樣的從教育理論到教育實踐都是世界一流的教育家。我國的社會環境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已基本具備產生教育家的客觀環境。一個有利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一個有利於探索客觀規律的學術環境和一個有利於校長有所作為的管理環境,有利於教育家的成長。教育家成長的社會環境和學術環境大大改善了,前兩方麵的環境已有了根本變化。然而,管理環境變化還不夠大。特別是對於校長,即使是有好的辦學思想,但沒有真正的自主權也是難以實現的。這是影響教育家成長的最大障礙。相信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會逐步形成一個有利於教育家成長的管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