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校長的職業化(1 / 3)

校長職業化概述

勞動者以獲取生活來源為目的所從事的社會工作的類別就是職業。職業的特征是:1.獲取報酬為從業者的目的;2.向社會提供有用的服務和產品;3.存在較大的從業群體和普遍的社會需求;4.工作內容穩定獨立;5.有從業規範。全國目前有校長近百萬名,校長努力提升理想追求和自我價值成了教育管理科學發展的迫切要求,校長已基本具備職業的特征,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和教育。1999年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中小學校長已被列為一個獨立的職業,具體表述是:在中小學擔任領導職務並具有管理、決策權的人員。

2001年,“職業化校長”的概念是由清華校長職業化研修中心的策劃者王繼華首次向世人提出。校長職業化就是以能夠介入市場經營教育產業的職業校長替代不介入市場的“官本位”的職務校長。他試圖把“職務校長”引領到“職業校長”上來的思路,值得稱讚。然而,這個定義本身並不嚴謹,其外延和內涵都欠明確,嚴格地說,還不是一個科學的“校長職業化”的定義。

後繼學者在王繼華教授研究的基礎上對校長職業化的研究繼續推陳出新。近年來對於校長是一個職業還是一個職務的討論已經基本達成共識,即校長應該從一個職務轉變為一個職業。這種轉變意味著校長將成為具有專業技能和知識的專門職業。為揭示校長職業化內涵,有學者將“校長職業化”概括為三個層次的含義:第一,校長職業化是指經由專門訓練並獲得認證資格,具有經營、管理學校及開發學校、教育科研的職業技能;第二,校長職業化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教育實行市場行為管理過程中,校長隻是一種受聘於市場的職業,而不再是政府任命的一種行政職務;第三,校長職業化是指專業人才或有誌於校長職業者依據其相應的任職資格,直接通過教育市場獲取校長職業。而辦學單位或教育機構可按照其辦學的要求和宗旨,通過教育市場招聘或“購買”到符合資格的校長。這種有助於我們把握校長職業化要領的展開式“校長職業化”解釋,就是“校長職業的市場化”和“校長職業的專業化”。

1.“校長職業的專業化”,就是作為領導者、管理者和教育者的現代校長,必須是經過專門訓練和專門教育的“高級專門人才”,他不僅要具有卓越的校長職業能力,還要具有現代的校長職業意識。有的研究者強調,在職業意識上,職業化校長應具備競爭意識、創新意識、發展意識、國際意識和科研意識,應具有遠大的職業理想、深刻的職業認識、豐富的職業知識和堅定的職業信念。王繼華教授認為在職業能力上,職業化的校長應具有3A能力,即戰略規劃與思考能力、運作和資源整合能力、組織和動態管理能力。這就要求職業化的校長善於從微觀上作出合乎實際的科學判斷,善於組合社會教育資源創造經營效益,善於適應市場變化規律以變製變、以動製動地製定管理決策,又要求校長要從宏觀戰略的角度作出合乎教育發展的前瞻性決策。

2.“校長職業的市場化”,就是把校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官本位的傳統束縛中解脫出來,使校長由聘任製的產業經營者替代任命製的事業管理者,由關注市場的職業校長替代執行計劃的職務校長。校長既是政府任命的行政職務又是一種職業身份,他的管理經營活動是一門專業性和科學性很強的社會職業,需要有專業化的行為規範和行為體係和良好的職業信度的。同時,在市場經濟大潮下,職業化的校長還需要強化教育產業觀,淡化教育事業觀,需要具有經營和理財的能力,不僅要善於運作學校的物力資本和有形資產,同時還要善於運作學校的人力資本和無形資產,還要善於吸收、開發和整合社會的教育資源,從而有效地管理經營學校組織,努力使教育組織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以實現經濟規律與教育規律的有機統一。

校長職業化分析

作為當前國內教育革新的一個重要趨勢,校長職業化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有其深刻的現實性和必要性。

1.經濟全球化的呼喚

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主流,我國各類各級教育都會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求得生存和發展。教育與經濟的發展關係日益密切,作為人才、知識的生產和再生產產業,教育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和智力支持,逐漸由社會的邊緣向社會的中心發展。因此,現在應該在經濟社會大背景下考慮和研究教育問題。要求在辦學過程中,校長把學校視為單純的公益組織,隻顧教學,忽略其他,要計算最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獲得與學校總體成本投入的比例,善於從多種渠道籌措經費,善於著眼於國際大市場的供需狀況,善於研究教育與經濟的最佳結合點,合理管理教育資源。計劃經濟時期封閉的、單一的、視教育為純消費的辦學模式已然不再適應於變革的需要。校長必須改變重權力輕能力、重管理輕經營、重守舊輕創新的思維定式,再次進行角色定位,以積極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中國教育在加入WTO後的發展需要

根據WT0服務貿易總協定第13條與教育服務有關的條款規定,政府徹底資助的教育活動除外,但凡帶商業性的教育活動,一切協定簽署國都有權利參與服務競爭,涉及各類各級的教育活動,涵蓋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技術培訓和成人教育等領域。“入世”後的中國教育將逐漸融入國際教育之中,直接麵臨全新規則的考驗。世貿組織成員國可以以多種方式進入我國教育領域,教育競爭從單一國內領域走向多元全球化領域。教育服務國際化,教育投資全球化,優秀生源及師資的流失等變為現實都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學校的法人代表也就是校長,如何抓住機遇,總覽全局,製定興校方略,占領學科製高點?如何培養既有創新能力,又能適應時代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如何管理學校,激活人才在內的各類教育資源?辦教育是否要考慮投入與產出?原來隻管教學和教育,不顧效益和經營的管理模式,是否能夠生存於一係列挑戰麵前?這些都是當前教育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決定了必須改革原來那種政府任命,以執行指示為己任,以權力為本位的職務校長製度,以能力為本位取而代之,以達成聘約為己任,善於戰略思考與規劃,善於進行資源規整運營的職業化校長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