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來者(1 / 1)

說起大房的產業,還要從顧崇禮的官職說起。

顧崇禮如今能將近不惑就坐到金陵通判的位置,與當年他參與了恩師方致和主持編製的一部《永晉茶道》有關。

大乾朝從達官貴族到黎民百姓都嗜茶、好茶,可謂“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

而當今聖上對茶的嗜好尤甚於幾位先帝。

《永晉茶道》的編製成功,令永晉帝龍心大悅,不僅好好賞賜了一番參與編製書目的官員,還親自召見他們,以示隆恩浩蕩。

當初永晉帝見顧崇禮不僅容貌俊美,還是永晉二年的探花郎,談話間更是覺得他有經世濟民之才,對他非常看重,就將他外派到應天府下轄的青河縣當縣令,意圖好好磨礪他一番。

而顧崇禮也沒辜負永晉帝的賞識。他上任之後,勵精圖治,兢兢業業為百姓謀福祉。在他的治理之下,青河縣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

每三年的官員考核,顧崇禮每次都被評為優,讓原本隻是一時興起的永晉帝這下就記住了顧崇禮這個臣子。

後來永晉帝打算在金陵設一個禦茶園,是為南苑,就讓已經是金陵通判的顧崇禮督造貢茶。

是以顧崇禮身為金陵通判,不僅有監察官員之責,還有督造貢茶之任。

而顧崇禮雖是讀書人出身,卻沒有讀書人的清高迂腐。相反,為官多年的他頭腦靈活。他不想在官場上與京城顧氏牽扯太深,就要積累屬於自己的勢力。

當初太祖深謀遠慮,胸懷寬廣,頒布各種商律,不僅提高了商人的地位,而且還允許商人科舉做官。

商人的地位也因此大大提高,世人也不再視商為低賤之業。

曆來茶業就是個暴利的行業,何況顧家就是以經營茶園發家的。

顧崇禮借助官職之利,讓人好好地將顧家茶坊經營一番。如今顧家茶坊發展壯大,已是當初十數之倍。

顧家大房家大業大,指的就是大房的茶業經營。這其中的財富用日進鬥金來形容也毫不誇張,讓二房一直心存覬覦之心。

說到這裏又有一番緣故。

當初顧老太爺還在世的時候,顧家不過是顧氏一個不起眼的旁支,雖然靠家族產業積累了一些財富,但與整個顧氏相比,那就是螞蟻與大象的區別。

顧老太爺臨終之前,將顧崇禮兩兄弟叫到麵前,並告訴他們,他有個至交好友,可以為顧家謀劃到七品文官的職位,但卻隻有一次機會。

而顧崇禮兩人,如果選擇了官職,就要放棄顧家七成家財,其中就包括顧家的幾百畝茶園,以及顧家在金陵經營的茶坊。

那時候的顧崇禮心裏明白,這個選擇不過是父親為了偏袒二弟所設的。

庶子能繼承的家業本來就隻有三成,而且這還不論老太爺私下可能給顧崇易的體己補貼。

但孝大於天,顧崇禮也不願在老父病床前上演兄弟鬩牆。他相信憑借自己的能力,不用靠家族的蔭庇,以後也能在官場上闖出一片名頭,因此很痛快的接受了顧家七成的家業。

隻是沒想到,當初在二房眼裏不足為道的家業經過顧崇禮的發展,會壯大到今日的地步,讓原本還在對父親的偏心而暗自沾沾自喜的顧崇易後悔不已。

他甚至覺得,如果當年他沒有選擇了顧老太爺為他謀劃的官職,那顧崇禮今日的一切都是他的,卻忽略了當初他空有小心思,卻無讀書之才的庸碌無能。

雖然如今大房的茶園、茶坊,顧崇禮都是交給心腹手下去經營管理,但他本身就是個善茶之人,對於製茶工藝的改進一直很感興趣。因此在公務閑暇之外,顧崇禮偶爾還會與製茶師傅探討如何改進製茶方法。

之前他就突發奇想,提出了一個新的製茶方法,隻是因為上京敬獻貢茶的事情才耽誤至今。

後來他又受了傷,自然沒有閑暇顧及此事。

如今,令大管家顧忠不安的是,不僅茶坊的製茶師傅被挖,就連茶坊生意也被金陵其他茶坊聯手排擠。

這幾天,金陵已經傳遍了顧家茶坊的新茶比不得沁茗茶坊的新茶的傳言。甚至已經有好幾家合作的商戶取消了訂單。

顧家的茶坊生意可謂不過幾天之間就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其對手的出手之快,手段之狠絕,讓顧大管家根本來不及反應。

顧寧聽完大管家的一番話,神色十分凝重。她心裏有個預測,這恐怕還不是對方的最終手段。

她剛想提醒父親,就見一個小廝神色不安地闖了進來,慌張地喊道:“老爺,老爺,族老們和二老爺來訪。他們已經在廳堂等著您了。”

顧寧看向沉默不語的父親,見他神情肅穆,心裏也開始擔憂起來。

族老們素來無事不登三寶殿,何況還是與二叔一起來的,這次恐怕是來者不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