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
星期一
文、行、忠、信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而篇》7.25
【譯文】
孔子從四個方麵教導學生:文獻知識、行為規範、忠於職守、言而有信。
【筆記】
“文、行、忠、信”乃是孔子教導學生的四個方麵,可以說是孔子的教學綱要。結合現實來看,我們會發現,這四點正好是當今對職業人的要求:
“文”,現今的企業員工,無論是管理者還是基層員工,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文憑和學問。同時還必須具備所在崗位的相應技能和知識。
“行”,行為舉止必須遵循社會禮儀和企業的規章製度,言行舉止放蕩不羈之人很難成為優秀的職業人。
“忠”,如今企業對員工忠誠度的要求超過了對其能力的要求,因為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很多員工缺乏忠誠感,時常不負責任、玩忽職守,無法保質保量完成自身分內的工作。
“信”,誠信更是企業注重的基本素質之一。對於那些言而無信的人,很多企業選擇避而遠之。一個人如果連最起碼的誠信度都沒有,那就很難與其合作共事了。
【行動指南】
是否具備相應的知識?行為舉止能否符合禮儀和公司的規章製度?是否忠於職守,按時完成分配的任務和工作?能不能夠做到言而有信?
以上四個問題應該作為管理者評價員工的重要依據。
星期二
亡而為有,難乎有恒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述而篇》7.26
【譯文】
孔子說:“聖人,我是沒有機會見到了;能夠見到君子,也就不錯了。”孔子又說:“善人,我是沒有機會見到了,能夠見到有恒心的人也就不錯了。明明沒有卻裝作有,明明空虛卻裝作充實,明明窮困卻裝作奢華,(這樣的人)是很難有恒心的。”
【筆記】
暫且拋開“聖人”、“君子”、“善人”三者不談,我們直接來談“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這是孔子談到“有恒之人”時說出的一番話。讀完這段話,我們不得不承認孔子對人性思考的深度:有恒心者必定是有一說一、客觀中肯、絕不會虛妄的人。那些沒有偏說有,空虛偏說充實,窮困偏說奢華之人,一定難以有恒心。因為他們會用假象欺騙自己,滿足於現狀,從而使自己陷入平庸。
現實中,這類人也大量存在著,他們生活在並不如意的狀態之中,但卻善於自我安慰,從而不願意改變現狀。這正是平庸之徒的典型特征。
很多人或許認為這是關於“誠實”的問題,事實遠遠不止於此。這裏麵涉及一個人生態度問題,是將優秀者與平庸之徒區別開來的根本。
【行動指南】
對於那些滿足於眼前,並且喜歡將無渲染成有、空虛說成充實、窮困說成富裕的人避而遠之,讓他們待在一些不需要思考、無關企業命運和發展的崗位上。
而將那些有恒心、有毅力,保持真實狀態的員工安排到重要的崗位上去,他們一定會表現出不屈不撓的勇氣,從而戰勝工作中的每一個困難。
星期三
與其進,不與其退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述而篇》7.29
【譯文】
互鄉的人很難溝通,孔子卻接待了(互鄉的)一個少年,學生們覺得很疑惑。孔子說:“應該讚成一個人進步,而不希望他退步,又何必那麼苛刻?一個人穿戴整潔要求進步,我們就應該讚揚他的整潔,而不去追究他過去(的邋遢)。”
【筆記】
本章表達了孔子的大度和胸襟。“與其進,不與其退”,鼓勵一個人進步,而不期望他退步。他作了一個比喻:一個人原本很邋遢,但是一天他突然將自己整理得幹幹淨淨要求進步,難道還讓他退回到邋遢中去嗎?
可事實是我們通常會像那幫學生們一樣,不給他人提供改進的機會。人一旦陷入主觀臆斷會很糟糕,會堅持自身的看法而不思改變。尤其是當一名下屬犯下了錯誤之後,我們會形成一個很明確的觀念:此人不能夠委以重任。然而事實上,這個人很可能通過不斷的反省和學習,已經具備了出色的處理事務的能力。由此,我們時常錯過一些優秀的人才。
同樣,當某個在我們心目中印象很差的人希望改進時,我們總是會抱以懷疑態度:他怎麼能夠改變?這簡直是不可能的!這種觀念使我們做了很多值得追悔的事。
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孔子,以開放的胸懷去麵對曾經犯下錯誤的人,為他們提供改正的機會和空間,肯定他們所做出的每一個好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