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指南】
在具體的工作中,我們一定會麵對遭遇失敗挫折的員工。對於這些員工,我們應該鼓勵他們走出失敗的陰影,並對他們做出的任何一點改進都進行鼓勵和肯定,使他們重新恢複鬥誌和激情,而不是以舊有的觀念看待他們。
星期四
有人指正為人生幸事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述而篇》7.31
【譯文】
陳司敗問孔子:“昭公懂不懂得禮製?”孔子說:“懂得。”孔子離開之後,(陳司敗)向巫馬期作揖,並靠近說:“我聽說君子不偏袒自己人,難道君子也偏袒嗎?昭公在吳國娶親,娶的是同姓女子,稱作為吳孟子。(如果說)昭公知道禮製,那還有誰不知道禮製?”巫馬期轉述了這番話給孔子聽。孔子說:“我真是幸運,隻要一有過錯,別人一定會知道。”
【筆記】
在古代,同姓之人是不能結親的,所以陳司敗認為魯昭公不懂禮製,並且認為孔子是偏袒昭公。孔子聽到了陳司敗的話之後,虛心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且認為自己很幸運,因為一有錯誤,他人便會指出來,這樣就可迅速改正。
本章包含兩個層麵:第一,有錯便會被他人知曉,並指出來;第二,虛心接受別人的指正,知錯能改。對比我們身邊的一些人,會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著天壤之別:當他人指出自身的缺點時,通常不是虛心接受,而是百般辯解,甚至惱羞成怒,拍案而起,怒斥指正之人,更別說知錯能改了。
人們在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時第一反應總是保護自己,給自己找出無數的理由以掩蓋自己的缺點。殊不知如此一來,缺點永遠也無法得以改正。很多人時常犯下同樣的錯誤,原因正是因為拒絕改正自身的缺點。
當然,在這一點上,我認為孔子做得還不夠,他應該對陳司敗表示感激,在某種程度上,陳司敗“客串”了一把孔子的老師。
【行動指南】
對指出我們缺點的人表示感恩,並應立即做出改正。
我建議每一個企業都開展這樣一個活動:設定一個缺點指正日。這一天,企業的所有成員都相互指出缺點,並且告訴對方應該如何改正。這一活動非常有意思,能夠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收獲。
我在多家企業嚐試過此方法,都大大促進了企業內部的團結和協作,並且促使團隊的工作效率得到一個質的飛躍。
星期五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述而篇》7.37
【譯文】
孔子說:“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時常煩惱憂愁。”
【筆記】
《論語》講述了很多君子與小人的差別,幾乎句句都是名言,然而最具影響力的莫過於本章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可以說,這句話是《論語》其他關於君子與小人之別的總結。
君子為什麼坦蕩蕩?小人又為什麼長戚戚?原因正在於兩者其他的區別。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當一個人對待每個人都很好,並且不偏袒,他必定能夠獲得他人的認同和信賴,自然能夠坦蕩蕩了。而一旦他隻偏袒一些於己有利的人,則必然會失去他人的信任和支持。如此一來,定然難免煩惱憂愁了。
同樣,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做人行事以義為準則,自然心胸坦蕩;而一心趨利,便會挖空心思獲取利益,這樣的人自然時常煩惱憂鬱了。
《論語》中還講述了君子與小人其他的區別,但大多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行動指南】
要擺脫煩惱憂愁,就必須學做君子。做到以義為人事準則,以仁德為為人之本,以信為處世之本,以禮為行為準則。
一旦如此,你也可以做到“坦蕩蕩”。
第二周
星期一
君子篤於親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泰伯篇》8.2
【譯文】
孔子說:“恭敬而不懂禮製難免勞倦,謹慎而不懂禮製就會懦弱,勇敢而不懂禮製就會引發混亂,直率而不懂禮製就會傷人。君子用深情對待親族,人民就會走上仁德;不遺棄以往的友情,人民之間就不會冷淡無情。”
【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