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七月:欲速則不達(1)(1 / 3)

第一周

星期一

無信不立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顏淵篇》12.7

【譯文】

子貢向孔子請教如何治理國事。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人民信任三者而已。”子貢說:“如果必不得已要去掉一項,應該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果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應該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難免一死,但是如果沒有人民的信任,國家就無法生存。”

【筆記】

古代思想家總是以治理國家為抱負,他們希望通過自身的思想改變國家,促進國家的繁榮和昌盛。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還是政治思想家,孔子便是其中傑出的代表。今天諸侯紛起、國家林立的狀態不再存在,但是現今企業林立,它們同樣需要擁有新的管理思想。因此,當今的企業管理者必須承擔的一個重要任務便是如何將以往的政治管理思想轉化為企業管理思想。

“足食,足兵,民信”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放到今天的企業經營中同樣值得思索:首先,企業要保證每一位員工的生存和收入的穩定;其次,企業必須擁有與競爭對手展開市場競爭的實力和資源;最後,企業經營者要贏得員工的信任,如果無法贏得員工的信任,就無法激發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獲得他們的忠誠。如同治國,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最重要的依然是下屬的信任,沒有下屬的信任,再多的資源和工資也無法贏得市場和消費者的青睞。

【行動指南】

作為管理者,我們應該牢牢記住一點:員工的信任是企業經營中最重要的部分。要贏得下屬的信任,我們必須做到言行一致、公平公正,以及尊重每一位員工。

星期二

共渡困境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顏淵篇》12.9

【譯文】

魯哀公問有若:“遇到荒年,國家財政不夠用,應該怎麼辦?”有若回答說:“為什麼不采取抽稅十分之一的辦法呢?”魯哀公說:“抽稅十分之二,我還不夠用呢,怎麼能夠實行十分之一呢?”有若回答說:“如果百姓夠用的話,你還有什麼不夠的呢?如果百姓不夠用的話,你又如何會足夠呢?”

【筆記】

“徹”是指抽取十分之一的稅率,而當時通行的稅率是抽取百分之二十。很多統治者一遇到荒年或是災難,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魯哀公便是典型之一。他們忘記了一個根本:人民。人民不富裕,國家就很難富裕,人民無法生存,國家就無法生存。唐代魏征說得非常的好:“君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隻有將人民的利益考慮到,國家和君主的利益才能夠有所保障。有若的解決思路正是建立在這一原則之上的。

遵循這一原則,就要求管理者能夠在困境麵前與人民共渡困境,共同迎接災難。事實上,很多時候災難並不可怕,而且一旦統治者處理得當,災難還會成為一次實現君民同心的機會。同樣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說也是如此。如果在麵對經濟危機之時,所有的管理者隻考慮個人的一己利益,而置員工的利益於不顧,最終隻會造成人心渙散。而優秀的管理者則會采取另外一種方式:與員工們共同迎接困境,戰勝困難。例如思科的CEO錢伯斯在困境到來時,毫不退縮,而是將自己的年薪降為一美元,以表示與全體思科人共渡困境的決心和意誌。

任何困難都是可以克服和戰勝的,問題的關鍵在於管理者能不能夠與員工們同甘共苦一起奮鬥,直至獲得最後的勝利。

【行動指南】

在企業陷入困境時,首先考慮員工們的利益。危機通常是一次凝聚人心的最佳時機,如果管理者能夠適當舍棄自身的利益,而保障員工的生存利益,企業一定能夠凝聚人心,戰勝困難,取得預期的發展。

星期三

崇德辨惑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顏淵篇》12.10

【譯文】

子張向孔子請教如何增進德行和辨別疑惑。孔子說:“以忠誠信實為主要原則,認真實踐仁義之事,這樣就可以增進德行。愛一個人時希望他活得長久一些,憎恨一個人時又希望他盡快去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這就是迷惑。”

【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