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七月:欲速則不達(1)(3 / 3)

對於現今的企業領導者,自身的“正”與“不正”,決定著員工們的信服與否。如果你不能夠以“正”進行管理,公平公正地對待員工,你將失去他們的尊重和信任,從而失去你所期望的高效和工作激情。

【行動指南】

管理者必須在管理過程中不斷傳達“正”,這種“正”在企業管理中主要體現為:公平、公正,做事符合道德仁義,發自內心地尊重你的下屬,以及將真正適合的人放到適合的工作崗位上去。

星期二

上善則下善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顏淵篇》12.19

【譯文】

季康子向孔子請教如何從政時說:“如果殺掉無道之人,親近有德行的人,怎麼樣?”孔子回答說:“你從政,為什麼一定要殺人?你如果有心向善,人民也會跟著向善的。君子的道德像風,百姓的品德像草。風吹在草上,草一定會倒下的。”

【筆記】

這一章令我聯想到很多企業的製度化管理,對於違反製度的人嚴厲懲罰,對於遵守製度的人給予表彰,最終,所有的人都將遵循製度作為第一要務,而忽略了自身的職責。這有點類似於季康子的“政道”,“殺無道,就有道”。

而真正高明的管理卻不一樣,而是用仁義、道德、禮製進行教化和管理。一旦管理者帶頭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員工,並且嚴格遵從公司的規章製度,員工們自然也會忠誠於自身的工作,認真履行職責,並且遵從公司的管理製度。所謂“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孔子的確很高明,他敏銳地看到了大眾的品德是由領導所決定的,決定組織成敗的必定是管理者。他們向善則整個組織便會向善,他們從惡則整個組織都會從惡。所以我們會發現在不道德的組織中常常充塞著不道德的員工。

【行動指南】

管理者應該帶頭向善,帶頭踐行仁義、道德,並且行為舉止符合規章製度,對員工們進行言傳身教,這樣就可以使整個企業充滿仁義和道德。一旦如此,將提升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忠誠度。

星期三

聞與達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顏淵篇》12.20

【譯文】

子張向孔子請教:“一個人如何才能夠做到‘達’?”孔子說:“你所謂的‘達’是指什麼?”子張回答說:“在國家中有聲名,在家族中有聲名。”孔子說:“你說的是聞名,而不是‘達’。所謂‘達’,是品德正直而愛好行義,認真聽人說話並善於觀察他人神色,凡事都考慮如何退讓。在國家可以做到通達,在家族也可通達。所謂‘聞’,表麵仁厚而行為並不符合,自以為自己很成功而不懷疑。這樣的人在國家中可以有聲名,在家族中也可以有聲名。”

【筆記】

“達”與“聞”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很多人卻會誤解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因為“達”與“聞”都能夠非常有名。但是有名隻是“達”的一種基礎表現,而不是“達”的全部。“聞”卻隻是有名聲而已。

子張投入孔子門下是希望將來能夠功成名就,使國家和家族中的人都能夠知道他。所以他向孔子請教如何做到“達”,可惜他對“達”的理解是錯誤的,孔子也知道他肯定誤解了“達”的含義,所以反問他什麼是“達”。果然,子張將“達”與“聞”混淆了。

“達”與“聞”有著本質的差別:“達”是通過品德、道義、優良的為人處世的方式和態度而贏得他人的認同;“聞”則並非如此,隻是借仁義的表象賺得名聲而已。

當下隨著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追求一夜之間聞名於天下已經成為一種流行,一些人隻要知名度,而不顧廉恥。同樣一些企業為了盡快“塑造品牌”,打造企業的影響力,也加入了這種置道德於不顧的宣傳隊伍,於是虛假、誇張、惡俗廣告隨處可見。

【行動指南】

做到“達”與“聞”都會很有名。兩者的差別是:“達”不但有名還很有臉麵,而“聞”則是隻要名而不顧臉麵。

對於企業來說,要持久發展,就必須既注重知名度的打造,又要注重美譽度的塑造。因此,必須朝著“達”的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