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崇德,修慝,辨惑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顏淵篇》12.21
【譯文】
樊遲跟隨孔子在舞雩台下遊憩時,說:“膽敢向老師請教如何增進德行,去除積怨,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先努力工作然後再想回報,不是增進德行的方法嗎?批判自己的過錯而不去攻擊他人的過錯,不是去除積怨嗎?因為一時憤怒,忘記了自己,甚至是父母親戚,不是迷惑嗎?”
【筆記】
“崇德、修慝、辨惑”,是人人需要學習的。樊遲或許早就想問孔子這些方麵的知識,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機會。終於在遊玩時,他鬥膽向老師請教這三個問題。孔子誇獎了他,並且給予了準確的回答。
首先,一個人要增進德行,就必須將“利”放在“義”的後麵,也就是先“行義”做事,然後再考慮利益得失。如果還沒有行動,就想著獲取多少利益,這種人通常做不好事情。
其次,一個人要去除積怨,就必須學會自我批評,不斷反省自身的錯誤,然後改正它。人生便是一個不斷改正缺點的過程,成功者往往是那些能夠妥善改正自己缺點的人。同時,還需要記住不要再去攻擊他人的過錯,為什麼?因為一旦你攻擊他人的過錯,那就意味著你內心之中的積怨仍然沒有清除,還需要發泄出來。
最後,辨別迷惑。前麵我引用了傅佩榮先生的說法,迷惑來自於情感。本章孔子也傳達了這一點,當一個人情緒激動時很容易失去理性而陷入衝動,如此一來,他就無法客觀中肯地去評價人和事。甚至將自己和親人都忘記了,這就是迷惑。要從迷惑中走出來,就必須保持冷靜,依據客觀真實的情況去判斷人和事。
【行動指南】
首先,人人都需要不斷增進德行,應該將行動放在考慮利益之前。
其次,消除與他人之間的積怨,最好的辦法是反省自己的缺點,然後去改正。
最後,要走出人生的迷惑,就必須保持清晰、冷靜的頭腦,而不至於使自己因一時的盲目而衝昏了頭腦。
星期五
仁者愛人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
——《顏淵篇》12.22
【譯文】
樊遲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孔子說:“關愛他人。”樊遲又問什麼是智慧。孔子說:“了解他人。”
【筆記】
“仁者愛人,智者知人”是千古名言。
我們先來看“仁者愛人”。關於“仁”,孔子有很多種說法,但是不外乎行事遵循道德,舉止符合禮製,在利益麵前首先考慮“義”,等等。歸結為兩個字,那就是“愛人”,隻有關愛他人,才會對對方保持禮製,才能依據道義對待他人。當然,這裏的“愛”必須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愛。
關於“智者知人”則相對容易理解,隻有了解他人的人才能夠稱得上智慧。正如孔子後麵的回答一樣,“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為什麼?一個智慧的領導應該選拔正直的人,一旦正直的人得以重用,那麼以往邪惡的人也會想辦法改正自己,使自己成為正直的人。這就是智慧的領導的高明之處。所以,“智者”的“智”體現在兩個方麵:一,了解誰是正直之人,誰是邪枉之人;二,知道正直之人得以重用之後,邪枉之人便會想辦法作出改變。所以說“智者知人”。
【行動指南】
“仁”與“智”是管理者必須具備的兩項素質。所以,作為管理者,我們要懂得如何去關愛員工,關愛他人,關愛消費者,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贏得員工、他人和消費者的信服。同時,我們應該努力去了解每一位員工,將正直的員工任命到關鍵重要的崗位上去。這樣,我們就可以激發出全體員工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