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經濟全球化時代的貨幣大戰(3)(2 / 3)

對衝基金危險性加大。近年來,對衝基金發展迅猛,支配資金從1990年不足500億美元劇增到目前的1.2~1.5萬億美元。因對衝基金運作缺乏透明度,大舉進入衍生品市場又缺少監管,由此因相關違約導致局部金融恐慌近年來時有發生。歐洲央行多次警告,對衝基金威脅世界金融體係穩定,尤其是許多基金經理采取與對衝基金類似的投資策略,增加了投資項目突然崩盤的風險,其中影響我國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資本的非法流出入。在1990~1996年的七年間,我國有六年存在著國內儲蓄率大於總儲蓄率即國外儲蓄率為負數,從而出現了國內資本大量外流和國外吸收國內儲蓄的情況。在資本流動中有一部分屬於資本非法流出入。一般來說,資本非法流出入是指國家貨幣管理當局明文規定所禁止的資本流入和資本流出活動,這種資本流動采取不合法或不公開的方式、通過非正常渠道或混入正常渠道進行。

第二,外商直接投資產生的負效應。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具有雙重效應,即不僅可以產生正效應,而且也會產生負效應。所謂負效應,是指在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過程中,外商直接投資產生的消極作用及其給受資者即東道國造成的不良影響。外商直接投資的負效應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外生因素產生的外商直接投資負效應,一般是指由資本趨利性所驅動,通過外商投資者的各種行為活動而產生的負效應;二是內生因素產生的外商直接投資負效應,是指受資者(即東道國)在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過程中,由於政策失誤、管理不善或調控不力而造成的負效應。外商直接投資的負效應嚴重威脅著我國的金融安全。在我國,由外生因素產生的外商直接投資負效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部分經濟自主權受損,如一部分經濟發展權被外商所控製;在市場份額上付出代價;影響經濟政策的效果;轉移利潤和逃避稅收;轉嫁投資風險;轉嫁環境汙染等。

第三,外債運行存在著潛在風險。到1997年底,我國外債餘額已相當於我國全部外彙儲備的94%。按照國際上通行的一些衡量指標,我國外債規模被控製在國力所能承受的範圍之內,各種外債風險指標均低於國際公認的警戒線(即外債安全線),更遠遠低於危險線,例如,1997年我國的償債率為7.3%、債務率為63.2%、短期債務比率為13.9%,而國際公認的償債率的警戒線為20%、危險線為30%,債務率的警戒線為100%~120%、危險線為200%,短期債務比率的警戒線為25%;從負債率來看,1996年我國負債率為14.3%,而國際公認的負債率的警戒線為20%。從外債風險指標來看,我國外債狀況良好,似乎並不存在問題。但是,如果從外債運行來看,我國外債存在的潛在風險不可低估。外債運行中的這些風險目前存在著擴大的趨勢,從而對我國金融安全產生了較大的威脅。

第四,金融體製改革的非均衡性。我國金融體製改革存在著非均衡性,新舊體製過渡中體製交替引起的混亂,導致金融體係運營效率下降,資金配置效率下降,金融風險增加。我國金融體製改革雖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金融體製還具有明顯的過渡性,完善的金融監管體係尚未完全建立起來,使得金融風險發生的幾率增大。我國金融體製改革的非均衡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風險,從而成為威脅金融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

金融開放風險莫測

國內銀行麵臨外資銀行的激烈競爭。昔日,危如累卵的國有銀行尚未發生係統性危機的重要原因在於,迅速增長的居民存款使之有足夠流動性。但“入世”過渡期結束後,外資銀行正全麵經營人民幣業務,目標是境內的優質客戶與高端業務,居民儲蓄被其分流。國有銀行不再擁有稀釋不良資產的手段,未來陷入支付危機的幾率將明顯增加。隨著中國加入WTO和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全麵來臨,中國的金融開放麵臨著以下幾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