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研究背景

一、多中心城市區域(PUR):新國際勞動分工背景下的經濟地理空間現象

經濟全球化、全球信息化與貿易國際化的快速發展,使當前國際城市化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與特征。首先,新的國際勞動分工不斷發展,推動了全球尺度分工體係的形成和深化:一些區位處於控製核心地位,一些區位處於邊緣支配地位;以資本功能為特征的區域獲得控製權,勞動力過剩區域處於被支配地位。如在一些欠發達國家的城市保持低附加值的“出口平台”,由非熟練的便宜勞動力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在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由於“工業升級”開始生產高附加值資本密集型產品;而在發達國家則牢牢控製尖端技術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開發權。原先傳統的國際勞動分工逐漸被一種新的國際勞動分工所替換。當然,空間分工並非靜止與絕對的。Peter Dichen(1990)指出,處於支配地位的區域或許將來升級為控製中心地位;而處於控製核心地位的區域傳統國際勞動分工是指發達工業國生產製造業產品,發展中國家或欠發達國家提供原材料或生產初級產品。傳統國際勞動分工的內在原因是:一是製造業產品生產以大規模生產為條件,是典型的福特(Fordism)生產模式,整個生產過程處於企業內部的生產一體化狀態;二是發達國家掌握著製造業生產所必需的先進技術。

不一定能永遠維護它的地位。區域之間這種能動性轉變,是社會發展本身和空間生產結構的本質特征。

其次,在全球化的這種競爭壓力之下,區域一體化進程大大加快。產業的集聚與擴散早已突破單個城市或區域的界限,在推動城市和區域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加強了區域內城市間的聯係,使得區域內城市日益成為利益的共同體和聯盟。以城市聯盟為主體的區域利益集團,已成為國家參與全球競爭與國際分工的基本空間單元,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區域內城市圍繞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的不同環節展開橫向或縱向分工,加速了人流、物流、資本流及信息流在各城市節點的頻繁流返,促進了城市化進程、城市空間形態和區域城鎮體係的變化,新的城市空間組織正在形成並表現出了新的形態與模式,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如西歐、北美和日本,經濟地理空間的多中心化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根據不同的成因機製、空間形態、土地利用、政治實體、功能關係、地域文化和聯係方式,可以將這種多中心經濟地理空間分為兩種形式:

一為城市內部(Intraurban)的多中心化,像洛山磯、倫敦和巴黎等城市,稱之為Polycentric city;另一種為城市之間(Interurban)的多中心化,像荷蘭的Randstad,北意大利的Padua‐Treviso‐Venice地區,美國南部加利福尼亞城市區,以及日本的Kasai地區等,稱之為Polycentric Urban Region(簡稱PUR)。RobertC.Kloosterman和Sako Musterd(2001)認為,作為一個PUR,它至少有以下五個特征:包含幾個曆史上一直區分的城市,這些城市不僅僅在空間上是分離的,多中心城市區域(PUR:polycentric urban region)最早是在1995年由Anas等新主流經濟學家在對城市區域進行定量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他們認為,“經濟活動呈簇狀在區域的中心結點之間流動成為現代城市的顯著特征”。這種城市區域的主體形態是一個地區存在著多個中心,並且這種城市景觀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達地區城市與區域的主要特征。

而且在行政上也是相互獨立的;缺乏一個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其他方麵具有明顯優勢的首位城市,當然不排除存在一個人口規模占優的城市;包含幾個在規模與經濟重要性上不分伯仲的大城市,同時也包括眾多的小城市;這些城市在地理空間上相互靠近與集中——絕大部分都在最大通行距離範圍內,並發展成為國家的特殊區域;這些城市區域有密集的人流、信息流沿著機動幹道、高速鐵路線和通信光纜而進行快速流動與交換,對於可持續發展和區域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顯著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