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從產業和城市功能變遷的視角探討長三角區域各城市間競爭與合作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協調會”會員城市原為14個,1997年江蘇省泰州市加入,2003年,浙江省台州市加入,現在共16城市。

機理。

(4)從公共建築空間布局變遷的視角分析長三角內部都市區(以杭州為例)空間結構多中心演化的動力機製與一般特征。

(5)從實證歸納和理論演繹的角度提出有助於製定差異化發展政策、促進多中心城市區域協調發展的空間分析框架和對策建議。

二、研究的主要結論

課題通過對國際經驗、長三角區域案例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結論:

(1)國內外經驗研究表明,多中心城市區域空間結構演變呈現以下規律特征:產業結構高級化是多中心城市區域空間結構演變的基本動力;集聚與擴散並存是多中心城市區域空間區位變遷的基本態勢;“單中心→多中心→網絡化”、“單一低端→中端專業化→複合高端”分別是多中心城市區域空間形態結構與職能結構演變的基本階段;“金字塔”狀是多中心城市區域空間規模結構演變的基本特征;規模化、綜合化、高強度是多中心城市區域核心用地結構的基本特征;高效、便捷的交通體係是多中心城市區域空間結構演變的必要條件。

(2)對長三角人口、產業與城市功能的現狀格局分析表明:長三角地區已初步形成“一主兩次、兩軸多中心”的空間結構形態;與此同時,區域經濟、空間結構與城市功能仍然呈現出明顯的圈層分異、梯度差距與低水平特征。

(3)對長三角改革開放以來人口空間結構變遷的研究表明:長三角16城市密集地區空間結構演化整體呈現“大區域集中、小區域分散、中觀區域圈層擴散”的趨勢特征;多中心城市區域、多中心巨型城市區和多中心城市正在加速形成與演變。具體時空特征與趨勢如下:

①從宏觀區域與總量結構來看,近三十年來,長三角16城市地區人口持續增長,成為區域乃至全國的人口集聚中心。一方麵,機械增長替代自然增長,外來人口成為長三角區域人口增長的主要部分;另一方麵,全國人口遷移呈現出明顯的以長三角為指向的“大區域集中”態勢。

②從中觀區域與發展態勢來看,長三角16城市密集地區正處於空間結構劇烈重組、多中心格局加快形成時期:第一圈層上海的人口增長勢頭減緩,第二圈層城市人口加快集聚,第三圈層正蓄勢待發。

③從微觀區域與成長階段來看,長三角不同圈層城市處於城市化空間結構發育發展的不同階段:第一圈層城市上海處於顯著的郊區化與逆城市化階段,多核心都市圈格局已經形成;第二圈層城市杭州等正處於集中城市化與郊區化並行階段,多中心都市圈格局尚不十分明顯;第三圈層城市紹興等仍處於集中型城市化階段,城市區域化態勢不甚明顯。

④從曆史過程與動態特征來看,長三角16城市區內部人口增長變遷呈現出明顯的時空規律:由“核心(上海)為主、兩翼(江蘇8市、浙江7市)為輔”,轉向“兩翼為主、核心為輔”的區域人口增長總體趨勢;由傳統的“Z”形區域,向由“南京-蘇錫常-上海-杭州灣-浙東沿海”所構成的“側臥W”形區域演進的基本態勢;由核心城區主導的集中城市化,轉向人口逐層擴散與漸次轉移的郊區化與逆城市化基本過程。

⑤未來發展的基本趨勢:區域人口仍將保持快速增長勢頭,持續提升其在全國人口的比重;第三圈層崛起並成為人口增長的主導區域,多中心城市區域形成;更多城市進入郊區化甚至逆城市化,多中心巨型城市區(PolfycentricMetropolis)或多中心城市(Polycentric city)形成。

(4)對長三角經濟、產業與城市功能結構變遷的研究表明:目前長三角地區傳統的資源與勞動密集型產業正以產業集群的方式從第一圈層城市上海向第二乃至第三圈層城市擴散轉移,產業地方化態勢明顯,區域水平分工格局初步形成;而汽車、電子、裝備製造等新興產業仍處於產業鏈各環節(研究、生產、銷售)地區分工與合作發展階段,區域縱向分工關係正在形成;區域整體呈現水平與垂直分工交錯的功能格局。各城市間競爭與合作機理呈現如下特征與態勢:

①長三角兩省一市在實現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產業結構穩步高級化的同時,經濟比重版圖呈現“核心(上海)下降、兩翼(江浙)上升”的基本變動態勢,產業結構則表現為“核心(上海)三產主導、兩翼(江浙)二產主導”的基本變動格局。

②新興產業鏈條拉長,城市功能裂變;服務環節中心極化,製造環節區域分化;區域縱向分工格局加快形成。